01
电梯里遇见邻居母女,礼貌性寒暄一句:
跳舞去呀?”
一句话点燃了1000响的鞭炮,那个妈妈噼里啪啦不能停:
是呀,去参加一个省级的比赛。我家宝3岁就学芭蕾了,再复杂的舞步,看一遍就会跳。老师夸她是十年难见的跳舞胚子,将来能接杨丽萍班。幼儿园每次演节目都是领舞……
幸好,小高层电梯只有12层……夹断后面无数炫耀。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眼里的宝。
学了什么才艺,拿了什么奖项,考了什么学校……是父母比不完的谈资,想让父母不秀孩子,简直是逼他们锦衣夜行。
父母为何忍不住晒?原因大约有以下几种:
1. 发自内心为孩子骄傲:
觉得炫”就是一种爱的表达。
2. 把孩子当事业:
像一些全职主妇,没机会或没能力取得职场成绩,如果能教育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就是最成功的业绩,当然要广而告之。
3. 缺乏自信,就剩下孩子能拿得出手了”:
自己没底气,拿小孩挣面子。亦舒说,真正有气质的淑女,从不炫耀她所拥有的一切,她不告诉人她读过什么书,去过什么地方,有多少件衣服,买过什么珠宝,因为,她没有自卑感。
加一条:她从不告诉人,她孩子有多聪明、懂事、能干、有才华……因为她没有自卑感。
4. 不把孩子当人”,当成一个宠物……
让你演节目就演节目,秀完驯宠”技能,宾主尽欢。
5. 并不了解孩子,不理解也不尊重孩子的感受。
真的,父母满足着自己虚荣心,过干瘾”的时候,可曾考虑过孩子的感受?
02
给大家讲讲我发小贝贝的经历。
她有个巨能炫妈:
她在校刊发表篇文章,她妈就对全威海宣布:
下一个诺奖得主,非贝贝莫属;
她考上一中,她妈对全山东昭告:
清华北大,任我女儿挑;
她参加个礼仪队,全中国都装不下她妈了:
我们贝贝上了妆,比范冰冰上镜!”
于是,整个高中时代,130多斤,饼脸小眼的贝贝,多了个外号:范冰冰”。这对于一个敏感自卑的青春期少女,无异一个噩梦。
有这么不遗余力,给女儿拉仇恨的妈,大家果然嘲笑、排斥贝贝,把她当成行走的笑话。
那时的贝贝,总是含胸驼背,尽可能让别人忽略她。她的性格越来越孤癖,一个人孤零零在食堂吃饭,在女生搭对一起吃饭、上课、上厕所的高中时代,简直一个异类。
高考时,她连二本线也没过,她平时成绩还可以,考得这么差。
这大概就是心理压力太大:
她妈放出那么多大话,她内心里肯定怕死了——万一考不好打脸,又沦为同学的笑柄——可怕什么偏来什么。
她死也不复读,选了离家最远的一所学校,远走高飞,毕业后嫁在外地,轻易不回家。
03
每个父母最开始的炫耀,都是发自内心的欢喜:
瞧,这孩子哭得多嘹亮!小腿蹬得多有力!”
但,这份自豪,慢慢失去了边界:
他们没意到孩子一天天长大,长成一个思想独立的个体,还是习惯性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让你唱就唱,让你跳就跳……
随着孩子上学、参加社会,这种自豪,更慢慢浸染了功利心——孩子变成胸前标榜的军功章,变成了要争个短长的比儿大会。
炫耀背后,一定是攀比。
于是,孩子如果做得好,家长们变本加厉地要求孩子,不惜拔苗助长。如果做得不好,家长们极容易失去耐心和信心,粗暴地拿别人家的孩子”来说教自己的孩子。
最后,他们教出了两种孩子:
或自恋自大,不知天高地厚;或者自卑焦虑,敏感而不自信。
04
林妙可就是一个典型。
这个九岁就登上人生峰顶的小姑娘,长大却伤仲永——报考3家艺术院校,全部落选,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17岁的大姑娘,面对镜头,摇头晃脑,嗲声嗲气!
父母的育儿之道”被扒了出来:
父母把孩子当摇钱树”,什么破的烂的演出都接,全世界赶场子炫耀着孩子的天资,却不为孩子规划真正的成长之路。
小姑娘一直陶醉在并不实至名归的掌声里,停滞在孩童的全能自恋”阶段,自我膨胀,飘在空中,接不上地气。
躯壳已经长大,思想仍停留在扮可爱”的阶段,做人如此浮夸,演技怎能沉下去——落榜并非意外。
孩子小时候,无法正确认知自我,父母和周围人的态度和行为,就是他们了解自我的镜子。父母的炫耀,加上亲朋的礼貌性附和,时间长了,孩子容易飘了——真以为自己那么牛。
这种孩子,进了社会,往往首先碰得鼻青脸肿:
之前被放大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像吹过头的气球,看着大,实际薄,丁点挫折和刺激,就炸”了——因为这个打击,否定了他们之前的自我感觉良好”。
林妙可曾去澳大利亚的音乐高中当交换生,因为英语差受了刺激,人完全崩溃,竟表演不出节目,失控大哭——从小被捧得太高的孩子,一旦遇到逆境,心理抗压能力很差。
他们一面自恋,一面自卑,无法正确认识自我。
05
有些家长说:
我们并没炫耀攀比——只不过是当着众人面,肯定鼓励孩子,让孩子有成就感,给他正能量。
但夸奖和炫耀,还是有必要厘清的,家长不妨从三方面自我检视。
第一,是不是暗藏一颗标榜自我的虚荣心?
人要硬气,想争气,麻烦自己来,别捆绑孩子营销——你是满足了一时虚荣心,代价却可能是:
孩子长期被同化,也变成一个肤浅炫耀,没自知之明,没眼力架,没情商的庸人。
第二,你心里有把衡量夸奖”度的尺子吗?
尺度一:分场合。
家里随便夸,人前需慎重。
毕竟,你争来的自家面子”,往往是建立在灭了人家威风”基础上的,最实在的一句话:少给孩子树敌拉仇恨,谁没点嫉妒之心?
尺度二:分轻重。
炫耀往往伴随着夸大事实,很易扭曲孩子的自我认知。
尺度三:分角度。
夸奖要踩到点”上——什么是正确的点”?
不夸孩子有天分”,夸孩子很努力”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对照实验:
夸一个组的孩子:很聪明(天赋好);
夸另一组的孩子:很努力(问题解决得好)。
随后测试结论是:
被夸聪明”的孩子,倾向于"尝试不难的题目"。
因为总被夸聪明”的孩子,内心的OS是:
如果我做得不好,就证明我不聪明”——为了避免被否定自我,他们会选择逃避、放弃——不做,就不会出错。
而被夸努力”的孩子,敢于挑战更难的题目,他们不用付出"维系自己很聪明"的情绪成本,更容易单纯享受解谜的乐趣。
总是用夸耀激励孩子,最深层的心理隐患是,给孩子一种错误的心理引导:
努力的内驱力,来自于外界的肯定——孩子做事的初心,变成为了赢得别人的夸耀。
跳舞不是因为自己喜欢,而是因为妈妈会表扬;
学习不是因为自己热爱,而是因为班主任会夸奖……
"进步"如果要依赖于外界"认可",哪天表扬”不及时,或剂量不够,或受了挫,立马就丧失了继续探索的乐趣和动力。
对孩子也罢,对成人也罢,最可怕就是:
剥夺他成长的内驱力。
每天寻思着别人对自己什么看法,生活变成:走别人的路,让别人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