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为什么完美的童年,反而会剥夺孩子成年后的幸福感?

看点

在不遗余力为孩子提供完美童年的时候,我们可能正让他们的成长变得更加艰难。”今天分享的美国《大西洋月刊》这篇文章,值得每一位父母认真品读。一句话归纳,那就是:当我们掌握越来越多所谓前卫的育儿理念时,要记得鱼和熊掌难以兼得的基本道理:我们不能既渴望孩子取得高成就,又努力帮他们规避竞争和本应当经历的挣扎。

本文转载自

这些孩子什么都有

但就是不快活

我头几个病人,几乎是教科书上的范本。当他们诉说不幸童年时,我毫不费力地就能将他们的伤心与成长经历联系起来。

但是,很快,我遇到了一个例外,这个姑娘20多岁,聪慧美貌,姑且称她为丽齐。

丽齐有坚实的友情、亲密的家庭,和极度空虚的感觉。她告诉我,之所以来咨询,是因为她就是不快活”。

她还说,令人沮丧的是,她找不出来自己到底是对什么不满。她说她有一对棒极了”的父母,两个出色的手足,支持她的朋友,极佳的教育,很酷的工作,健康的身体,漂亮的房子。

她的家族史上,没有抑郁症或焦虑症病人。

那为什么她老是失眠呢?为什么她总是犹疑不定、怕犯错误、无法坚持自己的选择呢?为什么她认为自己不像父母一直评价的那样惊人”、觉得心中总有一个空洞”呢?为什么她描述自己感觉飘忽不定”呢?

我被难住了。这个案例里没有漠不关心的父亲、求全责备的母亲和其他放任自流、爱贬低人、杂乱无章的照料者,问题出在哪里?

当我试图弄明白时,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类似的病人越来越多。

我的沙发上坐满了二三十岁的成年人,自述患上忧郁和焦虑,很难选择或专注于某个令人满足的职业走向,不能维持良好的亲密”关系,有种空虚感或缺乏目标感——但他们的爹妈无可指摘。

恰恰相反,这些病人都说到他们是多么崇拜”父母,说父母是自己在这世上最贴心的朋友”,从来都是有求必应,甚至出钱让他们来接受心理治疗(当然也在替他们付房租和汽车保险),这让他们既愧疚又困惑。毕竟,他们最大的抱怨就是无可抱怨!

父母拼尽全力

孩子却哭诉空虚

起初,我很怀疑这些人的陈述。童年一般都不完美,那么,如果他们的童年很完美,为何会如此迷茫、不自信?这跟我学过的知识背道而驰。

但相处一段时间后,我开始相信他们并无粉饰或曲解。

他们真的拥有关爱备至的父母:

给他们发现自己”的自由;

鼓励他们想做什么都行;

接送他们上学放学,陪他们做作业;

当他们在学校受欺凌或孤立时出手相助;

在他们为数学发愁时及时请家教;

看到他们对吉他表现出一丝兴趣就掏钱让他们上音乐课

(丧失兴趣时又允许他们放弃);

当他们违规时跟他们谈心,

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惩罚(运用逻辑后果”来替代惩罚)

一句话,这些父母很体贴”,投入地引导我的病人们顺利通过童年的种种考验和磨难。

作为一个力不从心的妈妈,我常会在听病人陈述时,暗自奇怪这些伟大的父母是怎么做到这一切的。

直到有一天,另一个问题浮现在我脑海:这些父母是否做得太多了?

是啊,我,还有无数同样的人,都在努力地做好父母,就是为了今后我们的孩子不至于沦落到心理医生的沙发上,而我正在目睹这种养育手段的血肉后果。

为了给孩子提供正确的养育,我们拼尽全力、精疲力竭,而他们长大之后,却坐在我们的办公室里,诉说他们感觉空虚、迷惑、焦虑。

我读博士时,学院里的临床焦点在于缺乏父母体贴如何影响孩子,谁都没有想到问一问,如果父母过度体贴的话,这些孩子又如何呢?

过度保护剥夺幸福感

在美国,育儿一直是个争议话题,因为风险太大,而各派学说难有定论。在不同门派之间,一直剑拔弩张:亲密育儿派 VS 严格教导派,儿童中心派 VS 家长中心派,社会风向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不过,所有育儿法的根本目的是一样的:将孩子未来成为充满幸福感的成年人。

我的父母希望我幸福,我祖父母也希望我父母幸福。不过,近年来出现的变化则是:人们对幸福的看法和定义不同了。

如今,光是幸福还不够,你得更幸福。美国梦以及对幸福的追求已经从寻求大致满足”变异为你必须任何时候、各个方面都幸福”。

我幸福,”格雷琴·鲁宾在畅销书《幸福工程》中写道:但我还应该更幸福。”这种追寻已经风靡全美,变成一场举国运动。

那她到底应该幸福到什么程度?鲁宾也不确定。听上去她和我一些病人的情况完全一样:拥有绝佳的父母,高大、黝黑、英俊”(并富有)的丈夫,两个健康可爱的孩子,一大帮朋友,在上东区买了豪宅,耶鲁大学法学学位和成功的自由撰稿事业……尽管如此,鲁宾仍不满意,似乎缺了点什么”。

为了消解忧郁、不安、低落和四散的内疚”,她开始了一段幸福旅程”:列出行动清单,每周一买3本新杂志,不断收拾衣橱。

在付出整整一年努力之后,鲁宾承认她仍在挣扎。她写道: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让自己更不幸福了。”

接着,她揭示了所谓成年的奥秘”之一:幸福并不总让你感到幸福。”

把幸福作为目标来追求

只会导致灾难

现代社会学研究支持了她的说法。幸福作为生活的副产品,是很棒的一个东西,”斯沃斯莫尔学院社会学教授巴里·施瓦兹说,但把幸福作为目标来追求,只会导致灾难。”

而现代很多父母正是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这个目标,却适得其反。

我和同事由此开始怀疑:会不会是父母在孩子小时过于保护他们,避免让他们不幸福,才剥夺了他们成年后的幸福感呢?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精神病医生保罗·波恩说,答案可能是肯定的。在临床实践中,波恩发现:

很多父母会尽一切可能,避免孩子体验到哪怕一丁点的不适、焦虑或者失望。当孩子长大,面对正常的挫折,就以为事情严重出错了。

他说:当学步儿在公园里被石头绊到,刚刚倒地,还没来得及哭呢,一些父母就会飞扑过来,抱起孩子,开始安慰。这事实上剥夺了孩子的安全感——不仅在游乐场,而且在生活中。

如果你不让孩子体验那刹那间的困惑,给她一点时间,让她明白发生了什么(噢,我跌倒了”),让她先把握跌倒的挫折感,并且试图自己爬起来,她就不会知道难受是什么感觉,以后在生活中遇到麻烦时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这些孩子上大学时,会因为最小的麻烦发短信给父母求救,而不会自己找办法解决问题。

假如,当孩子被石头绊倒,父母允许她自己恢复一秒钟,再去安抚她的话,孩子就学习到:刚才有一秒钟挺吓人的,但我现在没事儿了。如果有不快的事情发生,我能自己摆平。”

波恩说,多数情况下,孩子会自己应付得很好,但很多父母永远弄不懂这一点,因为他们忙于在孩子不需要保护时,过早伸出援手。

这让我回忆起自己,当儿子在沙坑里摔倒时,一个箭步冲上前。

回忆起儿子四岁时,我一个朋友死于癌症,我当时第一想法是:不能告诉他。毕竟他都不知道她病了。我知道他可能会注意到我们不再去探望她了,但我读过的所有育儿书都说,得知亲友的死讯对于孩子来说太可怕了。

最终,我把真相告诉了儿子。他问了很多问题,但并未因为震惊而昏倒。总之,用波恩的话说,我对儿子的信任,让他更加信任我,并最终更有安全感。

通过告知他这件事,我传达了一个信息:我相信他可以忍受悲伤和焦虑,而我会在一旁帮助他度过难关。

如果不告诉他,则传达了另外一种信息:我觉得他处理不了难受。而这正是很多成人每天以隐含的方式向孩子传达的信息(相关文章《荷兰人如何引导孩子直面死亡》)。

孩子不喜欢同车的同学

父母就亲自开车送他上学

哈佛大学讲师、儿童心理学家丹·肯德隆表示,如果孩子不曾体验痛苦的感觉,就无法发展心理上的免疫力”。

这就像身体免疫系统发育的过程,”他解释说,你得让孩子接触病原体,不然身体不知如何应对进攻。孩子也需要接触挫折、失败和挣扎。

我认识这样的父母:一旦孩子没有入选棒球队或者在全校演出里获得角色,他们就给学校打电话抱怨。

还有一个孩子,说他不喜欢跟他一起乘车上学的另外一个孩子,而父母没有让孩子学会如何容忍他人,却干脆亲自开车送孩子上学。

这些孩子直到青春期都没有体验过任何困苦。所谓文明,就是学会适应不够完美的情况,但父母常常遇到不快即刻出手,为孩子铺平道路。”

洛杉矶临床心理师温迪·莫格尔,10年前出版了《放下孩子》一书后,成为美国多所学校的顾问。

她告诉我,过去几年间,大学招生部

大学聘用的家长驱逐员”

这也许就是丽齐那样的病人,最终会出现在心理医生面前的原因。

即便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父母,你还是会经历不那么开心的时光,”洛杉矶家庭心理师杰夫·布卢姆说,一个孩子应该体验正常的焦虑,才会有适应性。如果我们希望孩子长大后更加独立,就应该每天为他们将来的离开做好准备。”

布卢姆相信,我们很多人根本舍不得孩子离开,因为我们依赖他们来填补自己生活中的感情空洞。不错,我们在孩子身上付出了无数时间、精力和财富,但那是为了谁?

我们把自己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混淆了,并认为这是最佳育儿之道,”布卢姆说着叹了一口气。

我问他为什么叹气,他解释道,目睹这种现象令人伤感。我曾无数次告诉家长,他们因为自身的心理问题而在孩子的感受上投入过多

繁忙的工作加剧了这种现象。

如果你每天只能跟孩子相处20分钟的话,”哈佛大学的肯德隆问,你是想因为他没收拾好房间而跟他拌嘴、让他生气呢,还是一起玩儿个游戏?”

我们不再给孩子立规矩了,因为我们想让我们的孩子时刻喜欢我们,尽管有时侯让他们受不了我们,其实对他们来说更健康。”

肯德隆还观察到,由于我们比祖辈生的孩子更少,每个孩子都变得更加珍贵。与此同时,我们从孩子身上索求的也更多——更多陪伴,更多成就,更多幸福,在此过程中,无私(让孩子幸福)与自私(让我们自己高兴)界限越来越模糊。

我回忆起和一名夏令营营长的对话。她当时在对我介绍我儿子

选择与安全感

讽刺的是,在很大程度上,自信与一个人将来会否开心关系不大,特别是当自信心来自不停的宽容和表扬,而不是来自真正的成就时。

研究表明,能预示一个人将来是否充实和成功的是坚定性、适应性和接受现实检验的能力,具备了这些品性,人们才能顺利过日子。

但是现在,很多孩子没有机会学习这些品性。幼儿园老师简对此深有感受,她举例说:

一位母亲送孩子来上学,她忙着签到时,孩子跑到一边玩,跟另一个孩子发生了冲突。她的孩子先拿到了卡车,但另一个孩子把它抢走了。

两人争吵了一会儿,

关注外滩教育

阅读3000+篇优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