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娟儿很是烦恼。
季节交替她儿子豆豆频繁感冒,在家折腾了将近一个月后重新入托。再次去上学的第一天,豆豆挂着彩回来了。幼儿园的老师告诉她,讲绘本时,孩子站在前面。小朋友东东也想听,蛮横的拉豆豆的耳朵,豆豆的耳朵边和脸上留下了两道不算大的口子。
就在不久前,东东刚刚咬了豆豆的手一口。据说老师告诉了父母,可东东父母没有任何反应。老师告诉娟儿:东东比较活泼好动,如果旁边其他小朋友哭的声音稍微大一点,东东嫌烦都会去打别的小朋友。
于是,娟儿问了问身边的朋友,听到了四个故事。
01 第一个故事:我的爸爸是警察”诚哥给娟儿支招,他家娃与豆豆有类似的经历。
他的办法很老套:发挥父母的威慑力,套用我的爸爸是警察”。尽管,诚哥根本不是警察。
小朋友嘛,总是对警察等形象有着格外的敬畏。诚哥充分利用这一点,多管齐下:
诚哥告诉自己的孩子正告对方:你不能再欺负我。我爸爸是警察,他非常强大。如果你欺负我,他会找你的。”诚哥自己专门去幼儿园找了对方小朋友,一脸严肃的告诉他:不能随便欺负其他小朋友。”说这话时,诚哥还略有点不好意思:我每次送孩子去幼儿园上学的时候,还会看看那个小朋友在不在。如果他在,就会特意意味深长的看他一眼,同时也让他看到我在看他。”
末了,诚哥告诉娟儿,后来那个孩子再没欺负过他家女儿。
02 第二个故事:打回去”好友芳给娟儿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她的故事和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的主张不谋而合。
她读幼儿园晚,幼儿园大班时才进去,被同学们孤立、欺负。有一次,她又被同学欺负,回家时告诉每天接送她去幼儿园的小叔。小叔说:打回去”。
第二天,她去幼儿园,二话不说就打了昨天欺负他的小朋友一巴掌。老师批评她,她回答说:小叔让这么做的。”老师把小叔骂的狗血淋头。小叔教育她说:以后欺负你当时还回去,隔天就算了,说不清楚。” 不过,因为芳打巴掌举动太过震撼,影响深远,之后再没孩子敢欺负她。
再后来,小叔的女儿也上了幼儿园,遇到了同一个老师。老师还记得小叔,说:你没教育女儿扇别人巴掌吧?”边上很多家长听后都教育自己孩子不要招惹小叔女儿。
从此,小叔女儿过上了无忧无虑的幼儿园生活。
03 第三个故事:大家一起上!”娟儿同学聚会的时候,听到了第三个故事。
某同学家的娃所在的公立小学里,隔壁班有一个小朋友公认的有暴力倾向。父母们纷纷向学校投诉,怎奈无济于事。校长有云:我们是公立小学,不能强制学生退学。”
一个家长想出了办法。当这个孩子打其他小朋友时,所有的小朋友就联合一哄而上一起打他。这个办法实施了一个月以后,那个孩子的父母受不了了,办理了转学手续。
04 第四个故事:一条微信引发的困扰知乎上还有一个故事。
有个孩子在幼儿园被其他小朋友打了,而且不止一次两次。孩子妈妈在班级群里发了孩子被打的视频,警告对方家长,严肃管教自己的孩子,用语有些尖锐。老师认为:两个孩子只是在玩闹,父母应该和老师先沟通。
知乎这个问题点赞最高的回答出自一名叫赵赵”的幼师。她提出:
父母不要担心老师给孩子穿小鞋,该强硬还是应该要强硬,因为孩子们发生纠纷主要是老师管理不力。但是,别忘了问问自己孩子的意见,也许小孩子也认为不过是两个人打打闹闹。
娟儿在妈妈群里也看过类似的意见。有人甚至建议娟儿给孩子医院验伤后带上家里最厉害的人大闹学校”。毕竟,有熊孩子就有熊家长,老师的责任不容推卸。
听了四个故事,如果你是娟儿,你会怎么做呢?
第一,确认孩子的感受。
小朋友很小,打打闹闹再正常不过。他们不懂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有的时候会用打人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就算你觉得对方超过了限度,也还是要和孩子沟通一下,了解他的想法,他是不是觉得有必要对方道歉或赔偿。
第二,要求对方孩子道歉。
妈妈怂,孩子将来也会成为胆怯的人。如果认定了对方确实打人”而且超过必要限度,妈妈可以在第二天早上带着孩子找到打人的孩子,让孩子亲口坚持告诉他:你弄痛我了,你应该对我说对不起。”自己的孩子学会了如何维护权益,对方孩子又体会到被欺负方”的父母很在意自己的孩子,以后会收敛很多。
第三,和对方父母联系并划定界限。
养不教、父之过”。和对方父母说明情况和表明态度是必要的。同时,走心的父母可以留下伤情的照片、就医记录,让熊家长”了解问题的严重性。沟通的方式最好首选当面沟通,其次电话联系,最次微信沟通,笑着说硬话”。
第四,积极与老师沟通。
第一时间与老师私下沟通、达成共识,既体现父母的重视态度,也可以了解孩子打架的具体原因,还顺带提出适当关注孩子”的需求。相信,发生了这种情况,孩子的老师多少也会心有不安,也会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五,更多关注其他孩子的情况。
如果这样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发生,就需要通过家长会、每天接送了解班级其他小朋友有没有类似的情况。毕竟,一人计短,集体的力量更强大。
前段时间,有个纪录片叫做《他乡的童年》,其中有个场景给人印象深刻。在日本莲花幼儿园,园长加藤积一会在吃饭的时候会装作抢小朋友的饭菜,幼儿园以这种方式教会孩子们保护自己的食物和维护自己的权益。
所以,你知道娟儿最终怎么做了吗?你会如何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