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与孩子沟通的技巧:通过话语走进小孩的内心,理解他的感受 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心得

小孩是我们的宝贝,天使,看着他一步步长大,伴随着一路的辛苦和欢乐,心里感到很满足;但小孩有时候又是那么的不可理喻,讲话都不听,执拗于自己的想法,让人生气。

我们可能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形:

情形1:天气开始变凉了,上学的时候妈妈准备了一件长袖让小孩穿着去上学

妈妈:天气冷了,穿那件长袖吧。”

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心得

孩子:我不觉得冷,我不想穿。”

妈妈:怎么会不冷,早晚温差大,穿上吧。”

孩子:我不穿。”

妈妈:赶快穿上,等下感冒了又要折腾。”

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心得

这时候小孩可能不理妈妈或者继续穿上短袖。

情形2:父女俩正在看一个动物世界的纪录片

孩子:爸爸,我不喜欢看这个,不好看。”

爸爸:怎么会不好看了,这么多稀奇古怪的动物不是挺有意思的吗?”

孩子:哪里有意思了,我想看《冰雪公主》”

爸爸:《冰雪公主》都看两遍了,多认识一些动物可以长长点见识啊。”

孩子:不想看。”

如果以上的对话继续进行下去,有可能就会吵起来,搞得双方都闷闷不乐。

其实这些原因都是我们没有去理解小孩的感受,从他的角度去看问题,设身处地的为他着想,想当然的以我们的判断来否定小孩的感受。

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心得

其实在我们自己的身上也可以找到这样的例子,比如有一天因为公交车不准时,上班迟到了,被考勤记录要扣钱,心里感到不舒服。这时候

同事1说:这有什么的,不就扣点钱,下次早点去做公交车就好了啊。”

同事2说:这迟到扣钱确实不爽,我也有过这样的情况,但没办法,只能自己再提早点去坐公交车了,你说是吧。”

同事1否定你的感受,同事2用自己同样的经历认同你的感受再提意见,显然同事2的说法让你感觉更舒服,也更容易接受他的提议。

因此感受这个东西我们大人也是一样的:需要理解认同,需要感受我的心情。那小孩子同样需要这样理解他的感受,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个道理。

一、那怎么去理解小孩的感受了

1、感受和行为是有一定的相互联系的

有好的感受就有好的行为,坏的感受就有坏的行为

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心得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感受会使你对触发你该感受的事物认同或否定,从而做出相应的行为。比如多肉这个东西很萌和可爱,它让你感到开心,这样它会促使你进入去买多肉、种多肉的行为中;小孩子做作业的时候有的题做错了,你训斥他,他感到不开心,从而使他厌倦做作业,不想去动笔。

因此我们与小孩交流的时候,不能用负面的言语或者动作去刺激小孩,让他对引起该负面的东西产生排斥、厌恶情绪,这样不利于事情的开展下去。

2、如何让孩子有一个好的感受了?

让孩子有一个好的感受,最重要的就是接受认同他的感受。

孩子跟你说话的时候,他首先要的不是你讲大道理,讲些条条框框的东西,或者分析原因、提一些建议,甚至否定他的感受。

他要的是你认同他、接受他讲的话,这首先让他感到理解和尊重,从而激发他的讲话欲望,将内心深处的想法向你展开,这样对话下去你能知道小孩内心深处的想法从而做出应对措施,也有利于亲子关系的融洽。

然后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讲出类似这样的话语:

1、小孩看到路边的野花,蹲下来说:爸爸这野花好漂亮啊”

爸爸:这野花有什么好看的,走吧”

2、孩子因为一个玩具找不到感到难受,爸爸说这有什么难受的,一个玩具而已”

3、孩子想吃路边烧烤的烤翅,爸爸说:这烤翅不要吃,容易上火”等等

这些否定式语气的话语,完全是置之小孩的感受而不顾,以大人的见解去忽视小孩的见解,是很不友好的方式。

如果你站在孩子的立场问自己:如果我是喜欢看着这个小花的孩子,爸爸妈妈能够停下来陪我看会儿,会是怎样了?”很显然,场景是温馨和幸福的。

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心得

因此以上的三句话,大人完全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表达:

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心得

1、爸爸也蹲下来陪着小孩看花,嗯,这朵小花是挺漂亮的,回家后你能把它画出来吗?”

2、爸爸知道你找不到心爱的玩具感到难过,我们一起再找找好不好”

3、烤翅是挺好吃的,爸爸也想吃啊,不过你现在正上火,吃这个上火就更不容易好了,我们去买豆腐花吃好吗/等你上火好了再吃好不好。”

这样理解尊重小孩的感受,小孩怎么会不听你的话了?

二、父母如何在行动中去认同理解小孩的感受

小孩在跟父母的沟通中也会观察父母是否在意的他的感受,从而做出是否继续讲下去的动作,那父母这这个过程中要如何表现了?

1、行动上

作为大人自己来说,会观察讲话的时候别人是否在认真听你讲话:他是不是还在做自己的事情,头都没抬起来看你;是否在玩手机,只是偶尔哦”的敷衍你一下等等。如果是这种情况,显然你没有讲话下去的欲望。同样小孩也是这样。

小孩跟你讲话的时候,你要做的就是停下手中的事情,看着他,然后静静的听他讲话。这样的动作,小孩能够感觉到你在认真的倾听,重视他的讲话内容,在心里就有讲话的欲望,从而表达出更多的东西。

2、语言上

小孩在讲话过程中,我们可以适时的插入嗯”、是这样啊”等话语来回应,让小孩觉得你有在参与他的讲话,理解他的讲话。

同时你也可以讲出小孩的感受:我知道你对他.......”、我认同你的.......”,这样让他有认同感,产生心理共鸣,激发他更多的想法。

三、总结

走进孩子的内心,理解他的感受,我们应该:

1、认同接受他的感受

2、放下手中的事情,认真倾听

3、语言上适时表达嗯”这样啊”等话语,产生良性互动,并说出小孩的感受

对孩子感受的认同,让孩子有一种亲切感,容易走进孩子的内心,从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后续的教育打下基础,自然教育就会轻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