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午餐时间本该有着其乐融融的就餐氛围,可在板凳上扭动不停的孩子,不时发出奇怪的声音来引众人注意.
孩子的举动挑动着晓华心里的火苗”,最终她没有压住那团火,手往桌上一拍,筷子硌得生疼,一只筷子与桌面接触的一瞬间,脱手而出,弹到了孩子脸上。
孩子顿时愣住了,眼泪从眼眶里慢慢地溢了出来。
小华刹那间觉得这场景有些熟悉,想起了儿时也是在餐桌前,自己不知怎么激怒了父亲,让父亲瞪着自己,并把怒火都集中在了手里的玻璃酒杯上,轻微的爆破声,和顺着大拇指滴下的鲜红,吓坏了晓华。
那时也是这样安静,只是晓华直到现在仍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让父亲如此愤怒,但父亲的受伤却让自己觉得内疚,是我让爸爸受伤了,肯定是我犯了错”,那时,她这样想。
事后,聊起头一天发生的事,晓华看着肿胀、淤青的手指,表情黯然的说道:没想到,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竟然在自己身上看到了父亲教育方式的重现”。
01了解三种基本模式,让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做出理性的选择。交互分析理论创始人艾瑞克.伯恩指出,我们会处于三种不同的基本模式:父母”、成年人”、孩子”, 并且这三种模式不是单独存在的,我们可能产生与之对应的不同感受。
就像前面提到晓华的经历中,他采取了和父亲类似的方式,企图以做出激烈的举动,让孩子看到父母外化的情绪,来宣示自己的权威,这种模仿父辈的行为,就是处在父母”模式。
当晓华回想起自己儿时的经历,感受到那份委屈和自责,这时的她就切换到了孩子”的模式。
相比于这两种模式更理性的是成年人”模式,当我们处在这种模式中,我们能跳出情绪的包裹,以冷静的态度、客观的视角去看待事件本身。
当孩子吃饭不认真时,如果我们是处在成年人”模式,一旦意识到情绪上涌,就会设法让自己快速从情绪中跳”出来,要做的不是伤害自己或孩子,而是教授他餐桌礼仪的规则或让他接受离开桌子的后果。
当然,正如《园丁与木匠》一书里所说:
为人父母是在一系列矛盾中寻找平衡的艺术”。
我们不可能随时都能处在成年人”模式,父母”模式也有值得效仿的积极一面,孩子”模式可能会帮助我们反思,尽快脱离对父母教育中不良方式的效仿。
一旦我们意识到了这三种模式的存在,我们就能在我们自己的教育之路上更好地在继承”和创造”之间做出理性的选择。
1.按下暂停键”,让我们更容易切换到成年人”模式。
首先,我们需要先对自己的负面情绪按下暂停”,并通过内化的方式进行自我排解,或离开现场”,以温和的外化方式让自己恢复平静。
第二步,是对孩子的期望值使用暂停键”,以达到无记忆便无欲望”的状态。
在《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一书里,提到了无记忆便无欲望”的状态:
这种方式旨在暂停已形成的对某人的期待和设想,以便能够理解他从哪儿来、他在想什么以及他有什么样的感受。
只有当我们保持平和状态时,才能运用成年人”模式做出选择,对孩子的种种外露的表现,和掩盖起来的想法做出评估。
2.对孩子的遭遇”产生共鸣时,学会拥抱”儿时的自己,是孩子”模式的最好选择。
一些回忆是不愉快,甚至苦涩的,我们可能会想要逃避”,或报复”当时的感受。
当我们想逃避”时,我们对孩子的行为视而不见,我之前就是这样”的念头,让一些父母自己觉得没有立场去管束孩子。
另一些父母,受到儿时痛苦经历的控制,会利用现在权威的身份去报复”儿时父母所带来的伤痛感,用父辈对自己的方式去对待孩子,我小时候就是被这样对待”的想法,始终被束缚在自己的感受之中。
逃避”带来的放纵或报复”带来的伤害都无法引导孩子的正向发展,我们需要的是拥抱过去的自己,接纳那些感受和遭遇已成为过去。
当我们回归当下时,意识到我们是在为一个全新的生命收集素材”,我们可以选择只从过去带回好的”,作为材料重塑我们的教育。
3.提取父辈教育方式中好的部分,让父母”模式成为可传递的珍宝”。
我们父辈的传统教育方式中,虽有很大部分人,采用了简单粗暴的方式,但也有自己的温情”在里面。
我们如果要在模仿父辈的过程中,让孩子能从中获得正向的能量,就需要把更多关注点着眼于父母的关爱、智慧、品格,承认我们身上的优良特质,并对应找到这些特质的积极面的源头,我们便能继承下传统教育中好的部分。
正如《园丁与木匠》的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所述:
父母和孩子的故事里不只有悲伤,更有希望。父母给了我们过去,我们也会留给孩子属于他们自己的未来。
我们要做的正是,在父母”、孩子”模式中去继承美好的过去,在成年人”模式中去探索孩子可塑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