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少一点儿海淀妈的方法,少一点儿海淀式的焦虑

消化完诺贝尔的神人,定定神来扯淡。

最近被海淀妈,准确地说,是海淀父母魔性洗脑了。

为什么没被顺义妈妈洗脑呢?因为距离顺义妈妈,毕竟还有一个从顺义到曼哈顿的机票的差距。

海淀妈以一种ALL IN的方式,站在鸡娃鄙视链的最高端。

她们有情怀有理念、讲科学有方法,鸡娃于无形之间,一举在众生陪孩子写作业引发中风危机的低端标配形象中脱颖而出。

据说海淀娃在海淀妈的技术流鸡娃模式下,不仅神童辈出,文武全通,关键还手拉手肩并肩,欢天喜地走在从课外班去另一个课外班的路上。

海淀妈妈如果不出一本《科学鸡娃图鉴》,并且以附件形式黏贴语数英文体娱乐顶尖培训班地址索引,以及4岁及以上小孩每日时间管理表格,我都觉得对不起我们伟大祖国的复兴梦。

以海淀妈为代表的技术流鸡娃,以一己之力,整体提高了我国鸡娃届的水平和实力,孩子们的能力提高了,扭曲的小心灵也复位了,可圈可点处实在是太多了。

此处建议每位家孩子都要好好学习海淀妈的科学精神,牢牢记住---鸡娃是个技术活,要讲方法动脑筋。

然而,鉴于海淀妈本尊一般也被认为,是一路考试考到黄庄的,所以细想一下,不免让人怀疑,海淀妈的鸡娃,很可能是因为他们自己在考试的路上一路狂奔,刹~不~住~闸~了~,顺着惯性就继续奔跑在孩子考试的路上。

再怎么科学,一直盯着考试的人生,总还是有点缺憾吧?

这样一想,海淀妈看似的科学里,也就有了难言之隐的硬伤。

首先,孩子幼儿,小学阶段,本来应该是以自由玩耍,自我发现为主的阶段。

无论你怎样巧妙地安排时间,先进的教学方法,还是侵犯了孩子自然自在成长的权利和空间。为了比别人先学,多学,占据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后遗症总归是在成年之后某些方面显露出来。

技巧再出众,方向是错了的。手段再高明,也还是违背了自然规律。

其次,单说为了各种升学,又真的需要这么兴师动众吗?

有些知识,三年级学可能一句话就懂了,5岁就教他,要一个星期才理解。从效率上讲,是特别不划算的一件事。三岁就会背唐诗的小孩,三年级的时候语文成绩不一定比上小学才会背诗的小孩好。

超前学习,重复学习的效果,到达一个时间边界之后,效应是越来越小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没有接受过课外培训的孩子,在高中成绩反超的原因。

北京16年的高考状元,就是小时候从来没有上过课外班,只是在校内学习的郊区小孩。

最后,能在好的学校读书,当然没有人主动选择差一点的学校。但是从小就为了上一个好的学校而做准备的人生,容易失去很多其他的可能性。

而可能性,是孩子小时候最宝贵的东西之一,为什么要让他在童年的时候,就只有一条可走了呢?

把眼睛从一路名校,职场精英的跑道移开一点,放眼四望,人们的生活方式是多么丰富,而成功的定义幸福的内涵又何其多啊。

小孩当然要努力,但绝对不是在他幼年和童年的时候。

小孩当然要学知识,但这绝不是他童年和幼年的主要任务。

从小接受训练,灌输知识,就像练杂技的小孩,看起来身怀绝技,但是实际上各种受伤。

养护孩子的心性,守护孩子的童年,帮助孩子以他自己的节奏,自己的方式独特地长大,才是具有真正科学精神的父母吧。

然而这样就没有了赛道,没有了标化成绩来彰显高下了,海淀的家长肯定是没想去参与的,是不屑于参加的。

比起帮助孩子练好人生幸福的内功,海淀家长更在意的,是在孩子18岁的时候,交出一张自己是完美家长的试卷吧,一如自己当初的完美高考一样。

而孩子的人生,实际上从高考结束,才真正开始......


声明:此文原创,作者 柬小七,作者公众号扯旦记”(mamayard),图片来自网络,仅供配图使用,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