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梁启超给孩子们的家书:尽自己的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

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摘自梁启超1927年2月16日给孩子们的家书
梁启超谈教育

梁启超认为,无论做什么事,尽自己能力去做即可,不要勉强自己,更不用过分苛责某个标准。

生活中很多父母一看到别的孩子某方面表现突出,就让自己孩子也开始练习,或者希望自己孩子所有方面都优秀,稍有不足就施压压力,让孩子勤学苦练。

梁启超就不这样做,他认为教育应该以人为本,所有的事情都该为人自身服务,尽力去做,不给自己太大压力,才能拥有快乐而充实的人生。

对父母来说,怎样才能做到以人为本呢?答案就是要因材施教。人的能力各有不同,应该做的事情也各有不同,一定要因材施教,量力而行。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过因材施教的理念。《论语·为政》写道:"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可见,当时当人们就意识到了根据个人才能安排工作的重要性。

梁启超也感受到了这一理念的重要性,而且走得更深入。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社会是有无数个"我"组成的。这无数个"我",代表了每个人,也正表明每个人都要发现自己的独特价值,然后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他曾说,个人地位不同,能力不同,所做的事情也应该是不同的。例如,甲能做这件事,乙不能做,那这事情便应该由甲来做,而不是乙。

所以说,无论做什么事情,尽力就好,莫要强求。如果尽了力,能力得到了充分施展而没有得到非常好的结果,那就说明你的能力不在这个方面。强迫自己继续下去,或许会增加无限烦恼。

在子女的学习过程中,梁启超不止一次告诉他们,学习贵在学到真知识,用相当努力就好了,不必强求,更不能因强求而使得自己精神萎靡。

天津梁启超故居

二女儿思庄考入大学之后的第一次考试,全班三十七个人考了第十六。梁启超听闻不但毫不生气,还十分担心女儿因为成绩不好而伤心"你原是提高一年,和那按级递生的洋孩子们竞争,能考成这样,真亏你了。好乖乖,不必着急,只须用相当的努力便好了。"

人生之路很漫长,很多人在暂时的挫折或名利面前容易急功近利,失去了原本追求的快乐。梁启超教导子女切莫如此。梁思成预备出国之时遭遇车祸,深感耽误了学业,闷闷不乐。梁启超写信劝诫他说"人生之旅历途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万不可因此着急失望,招致精神上之萎葨。"

尽自己的力量去做,便是第一等人物。梁启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无一不是尽力而为,趣味无穷。他从不为自己没做成的事情而懊恼悔恨,也不为一些失败纠结愁闷,因为他都已尽了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若能借鉴这一点,让孩子在尽力而为的氛围中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孩子一定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教子智慧点拨

现实中,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头脑聪明、思想灵活。其实,要想让孩子更有想法、有创意、拥有聪明的头脑,除了日常生活的教养外,还必须要有适当的教养态度来配合。这个重要的态度就是要尊重孩子的差异性,因材施教,给不同孩子设定不同的发展通道。

我们都知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有些孩子擅长语文,从小就爱背古诗,擅写故事;有些孩子喜欢数学,加减乘除算得很快;有些孩子偏重于艺术,未经专门学习却能挥笔作画,且画得有模有样……从孩子诞生起,就开始逐渐表现出自己的特质和优势,因此父母也应该根据孩子的特质给孩子提供不同的机会和环境,帮助孩子发挥所长。

但现实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况,一些父母陷入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认为"哥哥那么会……弟弟也应该要……"或"男生应该……女生应该……"。由此,他们就用自己既定的一套生硬、死板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进而导致孩子自身的创造性和优越感被阻碍,变相扼杀孩子的自身潜力。

此外,对"乖孩子"的喜好也导致很多父母会以养育一个很乖的孩子为目标,而有意识地把孩子教育成跟其他诸多的孩子一样。这样原则上来说无可厚非,但是却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孩子的创造性发展。

试想,当孩子提出一个跟别人不一样的、听着有些另类的想法时,父母就会认为孩子的想法不正当,是胡思乱想,然后马上阻止。这样的反应,很可能就扼杀了孩子刚刚萌芽的创造力。长久下去,孩子只会变成和大多数孩子一样的"大众儿童",而没有属于自己的特质和闪光点。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越是那些不乖的宝宝,相反越是有更多的"鬼点子",遇事时会想到更多的方法。这就是自由发展出来的创造力和思考力的作用,只要父母引导得当,这样的孩子是大有可为的。父母要做的应该是,不否定孩子的任何想法和念头,仔细思考孩子的想法来源,并进行适当的引导,而不是一味地阻止和扼杀。

从一粒种子成长为大树,孩子的成长过程不仅仅是"浇水施肥",还应该是各有所需、因材施教的"浇水施肥"。只有用对了肥料,种子的成长才会更加茁壮,也才能长成最伟岸的大树。因此,父母们,尊重孩子的差异性,发现孩子的特质吧,这样,才能养育出更加聪慧的孩子。

教子笔记

1.父母一定要意识到"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独特的种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性,尊重孩子的差异性,才能给孩子更好的教育,让他更加快乐和健康的成长。

2.因材施教,发现孩子的特性,需要父母耐心、细心观察,勤于孩子沟通,从孩子的行动和习惯甚至是不经意的话语中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