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网上看到这么一句话:"一想到为人父母不需要经过培训和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相对于孩子,其实有的父母更需要教育和成长。
无论你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你都没办法反悔或者"退货"。
农民种庄稼,光靠爱,不行,只有懂种庄稼之道才有好收成;教育孩子,仅有爱,不够,只有懂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有好未来。
发展的关键期是指人类的某种行为、技能和知识的掌握,在某个时期发展最快,最容易受影响。
如果在发展关键期对孩子施以正确的教育,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错过关键期,学习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甚至将永远无法弥补。
✍ 学习咀嚼关键期(6个月)
✍ 秩序规范关键期(2.5-6岁)儿童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形成的性格、行为、习惯往往到长大也不会改变。"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 语言发展关键期(3-6岁)
✍ 想像力发展关键期(2-8岁)
✍ 文化敏感期(6-10岁)这个时期的许多孩子,非常好奇,爱动脑筋,问题特别多。应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
✍ 黄金阅读期(8-14岁)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的科学阅读指导和大量阅读,将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
✍ 独立关键期(12-15岁)这一段抓不好,孩子将永远长不大。
1. (说给父亲)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
孩子上学之后,更需要父亲的关怀。作为父亲,必须意识到自己肩上的教育责任。
有研究机构调查:与父母一起进晚餐的孩子,能获得较好的营养,较高的学业成绩,很少出现抽烟、喝酒、吸毒、打架、提早性行为等。不要在孩子吃饭和睡觉时进行教育;不要把和孩子交谈,都变成对孩子的教育。
2.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极易将自己封闭起来,做父母的,一定要理解孩子,找到与孩子沟通的语言密码,但要注意惜"言"如金。
成熟的父母,应该学习儿童教育学、心理学,多看一些家教书刊,了解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和规律,经常与孩子沟通,明白孩子在想什么,在做什么。
3. 一定要管孩子,关键是怎么管
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是培养"正常的人"。"一只手""一只眼"和"一根筋"教育均不可取。换一种思路教育孩子。努力丰富自己的教育方法。
4. 做一个懂爱会爱的家长
不少父母对孩子的爱过于浓烈,常常无意间培养了"超级婴儿"。可我们应当明白:爱需要清楚的表达,也需要理智,有时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爱也需要适度,不要溺爱孩子,溺爱的结果是伤害。
5. 不能当众教育孩子
孩子也有尊严,也要面子。当着外人的面数落孩子,不利于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给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6. 不要完全把孩子交给长辈或保姆
没有任何人能替代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角色,不要以忙为借口,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
7. 在孩子面前多夸老师
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看老师,家长和老师是同一战线的战友。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总是絮絮叨叨诉说老师的"不是",批评老师,甚至与老师争吵,只会增加孩子对老师的排斥心理。久而久之,受害的是孩子,吃亏的是家长。
- end -
素材内容来自网络,如有疑问请联系小编
【推荐阅读】
「注意!」这种东西你不说,孩子会以为是糖,吃下去后果很严重
如果孩子不想读书,就带他去这4个地方看看,比你吼他要有效.....
老师提醒:你家孩子有这6个拉低成绩的坏习惯吗?赶紧改了
发现这5个迹象,注意!你家的孩子开始心理疲劳”了
@所有家长,当孩子沉迷手机,这位妈妈定的15条家规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