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宝贝,自己定好起床的闹钟,”——教会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建年不重来,一日难再展,及时当勉助,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 别拖拖拉拉的,要迟到了”别看电视了,该写功课了”怎么这么久工本没微完” 父母是不是经常跟自己的孩子说这些话,希望家中别再上演拖拉战争了?如果是的话,该教会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时间了。教会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时间,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

剖析孩子喜欢磨蹭的原因


很多孩子喜欢磨蹭,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没有时间观念
一 般来说, 年纪越小的孩子越没有时间观念, 时间这个概念对孩 子来说非常抽象,他们认为时间是无限的,总也用不完,所以体会不到时间的重要性。而且孩子心理过程的随意性很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常常一边吃饭,一边玩耍: 一件事情还没有做完,心里又想着另一件事情; 做事情总是毫无章法,缺乏条理。此时父母如果不加以注意,就会让孩子养成拖拉”的坏习惯,久而久之,这种坏习惯就会变得根深蒂固。
2. 有依赖性
依赖性过强的孩子磨蹭的主要原因在于父母为孩子承担了太多的责任。有些父母明明看到孩子磨蹭,还不断地迁就孩子,总认为孩子太小,长大就好了。结果孩子越来越依赖父母,认为什么事情都有父母在后而项者,遇事自己不用着急,反正有爸爸妈妈在替自己着急,而且无论如何,最后父母还是会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因此,孩子才会越来越拖拉磨蹭。


宝贝,自己定好起床的闹钟,”——教会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3. 缺乏兴趣
孩子如果学习磨蹭,可能与孩子缺乏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有关,对学习总是硬着头皮应付,所以做事情才没有积极性。在学校里也没有获得成功的成就感,导致学习兴趣越来越低,对老师留的家庭作业能拖就拖。
4. 气质原因
有的孩子天生的气质就表现出明显的黏液质”特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慢性子”。对于慢性子的孩子,父母可以培养其踏实、沉稳、专注、仔细的品质,不必非要培养大胆、敏捷的品质不可。而且气质主要是遗传的,孩子的慢性子跟父母的遗传基因有很大关系,很难改变。
5.缺乏时间管理的能力
对于7岁以上的孩子来说,他们知道时间是怎么回事,但是欠缺时间管理能力。孩子不会合理分配学习和休闲的时间,常常把时间浪费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导致重要的事情来不及完成。做事也没有计划性,经常是东榔头西棒子。这类孩子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时间管理训练,并且帮助其制定科学的作息时间表。

孩子学会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时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时钟,存在于人的-呼一吸中, 也是人类内在秩序的源头,虽然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时间的诠释不尽相同,但基本的原理却路一样的,即时间具有规律性、稳定性,反复性及可预测性四个特性,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

每个人的日常作息都遵循一定的规律, 时间的规律性可以让孩子知道几点该吃饭、几点该上床睡觉;时间具有的稳定性,稳定到几乎让人无法察觉时间的流动,甚至是忘了时间的流逝:时间的反复性,如日出、日落,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周而复始等;时间的可预测性,如孩子可以在固定的时间出门上学,因为孩子学会时间管理之后可以预测几点搭到车,几点到达学校,因而形成安全感。
简单来说,时间的规律性、稳定性、反复性及可预测性可以满足孩子生理及心理的需求,如果孩子生活在这样的时间环境里,就会显得比较有安全感及节奏感,而安全感恰巧是孩子健康成长很重要的- 个因素。

因此,时间对孩子的人格、心智等发展至关重要。时间的管理能力不仅代表孩子的自主生活能力,还代表着孩子的自我控制及自我调节的能力,对时间进行管理可以让孩子发挥自主自发学习的精神,拥有较优良的生活常规。


帮助孩子进行时间管理的小妙招


1. 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要想帮助孩子进行时间管理,首先要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时间,这样孩子才有精力对时间进行管理,一般而言, 孩子2岁时平均每天需要12-14小时的睡眠,,6岁时需要2-13小时,9岁时需要10小时左右,12岁时需要9小时左右。

如果孩子早晨赖床不起。一般也同时存在晚 上不按时上床睡觉的情况。遇到这类问题,父母首先要确定孩子每天需要多长的睡眠时间,然后根据情况制订合理的休息时间,晚上到时间就督促孩子上床休息,这样才能保证孩子第二天按时起床,白天精神饱满。如果孩子睡眠充足,白天仍无精打采,那就要到医院检查一下,看是否有其他生理方面的问题。

孩子的睡眠习惯是可以培养的,不过,父母要以身作则。按现在的作息时间,学龄儿童一般晚上9点半上床睡觉,第二天6点半至7点起床比较适合。学龄前儿童还可以早些人睡。如果孩子上床睡觉了,父母却继续看电视、上网或聊天,孩子会觉得不公平,不能从心底里配合父母的安排。因此,父母应起到示范作用,以身作则。另外,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尚未成熟,很容易因兴奋难以人睡,因此睡前不要让孩子过于兴奋。


2.讲究技巧,培养良好习惯
父母应注意观察,选择恰当时机叫醒孩子。若父母仔细观察过睡时的孩子,就会发现他们睡觉时睫毛会颤动,做梦时颤动更明显。因此,父母叫醒孩子之前,先观察一下孩子的眼睫毛颤动情况,最好不要在孩子做梦时叫醒他,否则, 孩子醒后的情绪会很糟糕,身体也会很不舒服,当然也就不会愉快地和父母合作了。有些父母怕孩子尿床,往往半夜叫醒熟睡中的孩子上厕所再让他入睡,时间一长,孩子的睡眠规律会被打乱,导致孩子白天无精打采,情绪不稳,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父母应权衡下利弊,尽量不要在半夜叫醒孩子如厕。

如果孩子很难自己清醒,父母可以使用闹钟帮助孩子起床。如果父母总是每天叫孩子起床,时间一久,要么让孩子感到厌烦,要么导致孩子养成依赖性,变成不叫不起床。因此,父母可给孩子买一个手动停止发声的闹钟,并把闹钟放在离床远点的地方, 孩子必须下床才能制止闹钟的响声,这样他就不得不起来了。开始时,先教会孩子使用闹钟来掌握自己的时间。这也有利于孩子尽快建立起时间观念,控制自己的行为。

有时孩子虽然起床了,可总是速迷糊糊、唾眼惺松、动作迟缓,这样也会睢设时间,这时,父母可以通过一些小活动使孩子尽快清醒, 如用凉水洗胶、做做早操等。为调动孩F的积极性,父母可以和孩子起做早提, 弯腰仲腿的动作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帮助孩子提起精神,而且做操本身也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3.奖惩并举,强化训练效果
孩子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是在及时的鼓励和赞扬中培养起来的,如果孩子磨磨蹭蹭起床后父母为了赶时间而大声训斥孩子,他就会产生逆反情绪,以后要么起床更拖拉,要么起床后极不愉快。因此,面对孩子磨蹭的问题,父母应耐心地给予引导,循序渐进,切勿大声责骂。也可给孩子放些悦耳的音乐,准备好可口的早餐,让孩子的情绪尽快恢复平静。如果孩子能按时起床,要及时给予鼓励和称赞,这样孩子就会慢慢地自觉按时起床了。

鼓励与赞扬固不可少,但必要时还需配合适当的惩罚措施。孩子7岁前起床时需让大人帮忙属于正常现象,但7岁后仍不能自己按时起床,就需要适当采取一些惩罚性措施。 在处罚前,要给孩子制定行动目标,让孩子明白如果达不到目标将会受到怎样的处罚。这种处罚应该是公平的、合平逻辑的,不可过重,也不可说了不做。处罚可以是针对孩子行为的自然后果。例如,孩子总是不能准时起床吃早饭,那么可以告诉孩子吃早饭的时间,如不准时就没有旱饭吃;有的孩子因起床晚,上学赶不上校车,就让他自己想办法赶到学校去,他可能乘出租车去学校,那就要求他必须通过劳动挣回车费,他也可能因赶不上校车面遇到,那就要受到老师的批评。总之,要让孩子为自已的行为后果付出代价。很多父母为孩子着急,帮他做这做那,结果孩子自已一点儿都不着急,一旦父母照顾不到,他不仅手是无措,还对父母发脾气。因此,父母应当让孩子适当地吃些苦头,以免将来变得更磨蹭,没有责任感。

通过上述措施, 可以帮助父母培养孩子良好的作息习惯,树立时间观念父母要让孩子知道,他不按时起床,耽误了父母的时间,就等于欠了父母的时间,必须要以帮助做家务等方式来偿还,孩子耽误了多少时间就要他偿还多少时间。这种方法还可以用于其他类似的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提高时间管理意识,提升时间管理能力,进一步养成孩子对自己、 对他人负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