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将至,老师给全班同学布置了一个制作手抄报的任务。
女儿班上有一位叫然然的同学,回家后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母。当天她做完了作业,就开始悠哉悠哉地看电视。第二天学校放假,爸妈没有催促她早睡,她看到十一点才去睡觉,醒来时已经是上午十点了。
难得可以休息一天,她非要爸妈带她去游乐场玩耍,如此又打发掉了一整天时间。到了晚上九点钟,她想起来要上交手抄报,这才对爸妈说了实话。
这可气坏了她的爸妈,两个人轮流数落起了孩子:你就不能早点说有作业?”
你这孩子为什么总要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
大晚上的,我们还得找资料、画画,你还得写文字,明天早上还能起的来吗?”
孩子也急了,哇哇大哭道:交不上手抄报,老师会批评我,我不去上学了!”
孩子使出了杀手锏”,爸妈也不敢再多说什么,只好先哄好孩子,又在群里向其他家长求助,然后一家人一起动手,总算是在十二点前搞定了一张手抄报……
送孩子上学的时候,我碰到了然然爸爸,他把这件事讲给我听,还无奈地说:我家孩子一点时间观念都没有,每次有任务总是拖到最后一刻才肯开工,真是让人着急。”

我非常理解然然爸爸的心情,事实上,在生活中很多孩子都有类似的情况:
回到家不写家庭作业,先玩一会儿、看一会儿电视,拖到实在拖不下去的时候,才开始慢吞吞地动工;周末老师布置了阅读、听写任务,也要先玩够了再说,总要把未完成的事情拖到星期天的晚上才急急忙忙地补救;放假了总是不肯做假期作业,一天一天拖下去,家长催他,他却说时间还很充裕”,结果总要拖到开学前几天才开始疯狂地赶作业……你的孩子是"享乐型"拖延者吗?有上述这些问题的孩子,可以被称为享乐型”拖延者。在喜欢拖延的孩子中,享乐型”拖延者占据了相当高的比例。
在这些孩子的内心深处,总是觉得人生就应该是充满了乐趣的,不应该辛苦无聊,尤其不应该长时间让自己受困于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于是他们会不由自主地为自己安排一些享乐活动,以此来暂时逃避完成任务的痛苦”。
然而,在此过程中,他们心中却又一直充满着任务无法按时完成、老师会批评我”的忧虑,所以在各种享乐活动中并不能够得到百分百的乐趣。
而且他们越是将时间花在享乐上,心中就会越发空虚,情绪就会越发烦躁。等到他们发现无法再拖下去的时候,往往会情绪激动地大哭、大叫,让父母感到十分无奈。

事实上,享乐型”拖延并不是孩子的专利,很多心智成熟、有一定自控力的成年人也常常会遇到同样的问题,也会在痛并快乐着”的拖延中,绝望地等来最后的截止日期。
美国著名的企业家、演讲家、博客写手蒂姆·厄本对于这个问题曾经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并且提出了一套有关享乐猴+理智人+惊慌怪兽”的拖延者大脑运作机制:

1.不安分的享乐猴”
在享乐型”拖延者的大脑中,住着一只十分顽皮、喜欢玩耍嬉戏的猴子——享乐猴”。
一旦大脑想要认认真真做一些有价值的工作的时候,享乐猴”就会抢过大脑的方向盘”,对大脑说:那么辛苦干什么?何不先做一些简单又开心的事情呢?”
于是,在享乐猴”的鼓动下,人们开始了无休止的拖延。

2.力不从心的理智人”
大脑中还有另外一位住户,叫做理智人”,它代表了人们的理性和自控力,使人们知道拖延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然而,与那只活力四射的猴子相比,理智人”实在是太孱弱了,他无法获得方向盘”的掌控权,便只能力不从心地对大脑絮絮叨叨:拖延是不对的”、你这样拖下去一定会后悔的”……
理智人”的唠叨没有解决实质性的问题,但却让人们感受到了内疚、恐惧、焦虑和自我厌弃之类的负面情绪,这也是为什么孩子们越是享乐,心情就会越糟糕的原因所在。

3.关键时刻才会苏醒的惊慌怪兽”
拖延不可能是无休无止的,每一个任务都会有一个截止日期(deadline,英文直译为死线”,听上去更富有紧迫感)。
在死线”来临之际,大脑中的第三位住户惊慌怪兽”突然被惊醒了,它是享乐猴”唯一害怕的东西。
伴随着惊慌怪兽”的一声怒吼,享乐猴”见势不妙,一溜烟逃走了!
大脑方向盘”也终于回到了理智人”的手中,此时享乐型拖延者才会像大梦初醒一样,开始拼了命地赶时间完成任务……

在蒂姆·厄本看来,这个运作机制可一点都不美好,因为享乐猴”带来的都是虚假的快乐,而惊慌怪兽”制造的却是真实的恐惧和痛苦。
厄本的研究从一个非常有趣的角度为我们揭开了享乐型拖延的原理,现在回想一下孩子们的拖延问题,是不是很像是一次又一次被享乐猴”夺走方向盘”的情况呢?
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也被称为即时倾向”,就是说人类的大脑会倾向于认为当下能够得到的满足感更加重要,所以有的孩子就会被主张及时行乐的享乐猴”所左右——只管现在愉快就好,今后的事今后再说吧。

即时倾向”和享乐猴”不时前来滋扰,就会让孩子们沉迷于一时的满足,却无法为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展开行动。
那么,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摆脱享乐猴”的控制,使他们逐渐改变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才做的坏习惯呢?
1.用截止日期叫醒惊慌怪兽”
根据蒂姆·厄本的研究,能够唤醒惊慌怪兽”的关键因素就是截止日期,所以我们可以利用截止日期在孩子的大脑中制造惊慌怪兽”,使迷恋及时玩乐的享乐猴”暂时退却。
比如,为了有效减少拖延,我们可以将设定好的截止日期再提前一些。像老师规定手抄报要在一星期后上交,我们可以要求孩子必须在3天内完成任务,这样孩子的紧迫感会大大增强,会促使他们及早开始行动,能够避免他们把任务拖到最后时刻。
不过,有一些任务本身是没有截止日期的,像老师要求孩子回家读课外书,但是没有规定具体的阅读量和检查时间,也就没有了截止日期带来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大脑中的享乐猴”往往会更加放纵,由此就会造成无限拖延的情况。
所以对于这种任务,我们不妨给孩子设定一些可以量化的目标,并与他们一起订好对应的截止日期,这样就能够有效减少拖延问题。
比如目标可以是在15天内读完一本课外书,并要写下一篇有质量的读书笔记”,有了明确的截止日期,孩子就会在惊慌怪兽”的督促下,抓紧时间行动起来。

2.用启动仪式”赶走享乐猴”
在享乐猴”的驱使下,孩子们总是无法进入专心完成任务的状态。为此,我们很有必要举行一个启动仪式”,让孩子在庄重的仪式感的影响下,态度变得端正起来。
启动仪式就好像是一种能够激活自控能力的开关”,在每次行动前,孩子可以按照流程完成仪式”,之后就会进入到一种适合行动的状态。
当然,这种仪式不是正规或古板的一整套流程,而是做好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小细节。比如一位知名作家在开始创作前一定会把稿纸翻到新的一页,然后将三支笔的笔帽都打开,再按顺序摆放在自己的右手边,之后就能够进入专注创作的境界。
我们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寻找到最适合他们的仪式,比如在写作业前,可以和他们一起摆放好文具、作业本,然后深呼吸三次,再大声说现在开始……”
别看这只是最简单的小细节,却可以帮助他们消除行动前的紧张心理,而且还能制造出强大的内驱力,使他们能够进入忘我的状态,不会受到烦人的享乐猴”的打搅。

3.绘制时间表格来战胜享乐猴”
我们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绘制时间表格,这种表格是根据当前任务的难度和孩子的能力来制作的,可以按小时、按天制作,也可以按周制作,但是最长期限不能超过一周时间,否则就会拉长时间与反馈之间的距离,会让时间表的作用减弱。
以按小时制作的时间表为例,为了战胜享乐猴”,我们可以把每一个单元格设为十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然后在每个单元格中填写上这段时间要完成的任务,比如用两个单元格的时间来写一页汉字,那么在这二十分钟内,孩子必须保持精神高度集中,心无旁骛,不要给享乐猴”留下可趁之机。之后孩子可以用一个单元格的时间来休息,在休息的时间也要专心致志,不要一边休息一边想着写作业的事情。像这样一个单元格一个单元格地练习下去,每完成一个单元格,就在后面打上√”;如果没有完成,则要写上原因和解决办法。这种练习可以每天逐渐加码,等孩子的自控力得到有效提升后,就不会出现被享乐猴”影响而不断拖延的问题了。

4.让孩子逐渐学会延迟满足”
享乐猴”之所以能够屡屡得逞,与即时倾向”有很大的关系,而要克制这种倾向,我们就要不断地训练孩子,让他们逐渐学会延迟满足”。
所谓延迟满足,就是为了追求更加远大的目标,获得更加丰厚的回报,从而能够克服自己当前的一些欲望,放弃近在眼前的一些诱惑。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曾经做过这方面的实验。
他随机挑选了一些4岁儿童,给他们每人发了一颗棉花糖,还告诉他们如果现在就吃掉的话,就只有这一颗棉花糖吃;但要是等到20分钟后,棉花糖若是还在他们手上,就再多发给他们一颗。
之后米歇尔离开了房间,通过监控器悄悄观察孩子们的表现,他看到其中一部分孩子急不可耐地将糖一口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虽然也很想吃,却能够努力控制自己,一直坚持了20分钟,最后得到了更丰厚的回报。
这就是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它启发了我们,可以给孩子设置一些有吸引力的回报”,从而能够激发他们的自控能力,使他们能够自觉地与大脑中的享乐猴”对抗。

比如我们可以向孩子许诺,告诉他如果能够在我们规定的期限内(注意:不是截止日期)完成任务,就允许他去做某事。
我们承诺的事情应当是对孩子有吸引力的,这样他们心中才会升起强烈的期待感,当这种感觉超越了即时满足带来的快感后,他们就不会听命于享乐猴”的催促,而是会主动延迟满足——先把手头的任务做好,这样才能带着轻松的心情去玩乐。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给孩子的承诺必须及时兑现,如果总是开空头支票”,却不让孩子真正得到满足的话,孩子就会非常失望,并会对我们失去信任,延迟满足”训练也终会归于失败。
所以,一定不要忘记提醒自己做一个言必行、行必果”的家长,只对孩子做出一定能够实现的承诺,这样才能提高孩子对延迟满足的期待感,也才能够帮助孩子逐渐摆脱享乐猴”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