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把脉
你把中医和西医混在一起了!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基础是不一样的,炎症是西医的说法,因此中医把脉诊病不存在能否诊出哪个脏器有炎症之说. 有经验的中医是可以通过望、闻、问、切(把脉)来诊断患者哪部分脏器功能有病,是何病理。但这也和西医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认识的脏器概念不完全一致。比如,治疗失眠,西医一般都给予抗焦虑镇静抑制类药物,而中医却能根据个体的病症不同可能通过调节心肾来治愈患者,通俗的讲就是除去病根。而这里的心肾和西医的心肾概念就不同了。又比如咳嗽,西医可能诊断你是气管炎肺炎等,而中医的咳嗽却复杂的多,其中肾虚所导致的咳嗽就是通过调补肾气来治疗,也可以通过按摩和肾相关的耳部穴位来治疗,这是用西医理论无法理解的。在许多疾病治疗方面,中医可以通过自己的独特理论辨证治疗达到西医无法理解和达到的效果。当然,在很多方面西医的众多现代科学的诊疗技术和效果,中医也是达不到的。
怎样学习中医入门?
中医看病有四种方法:望,闻,问,切。 在学习中医前你必须学会认识中药(药名,又名,饮片,作用,副作用,相生相克,),“十八反,十九畏”,你再可以先拿中医书来看,学习把脉 等你认识中药了可以去找一家私家中医的打工,闲时可以多拿书本来看,然后慢慢可以跟医师学
中医是如何把脉,确诊
把脉又称为切脉。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由于脉为血之府,贯通全身,所以体脏腑发生病变,往往反映於脉,有时在症状还未充分显露之前,脉象已经发生了改变。中医根据动脉搏动的显现部位(深、浅)、速率(快、慢)、强度(有力、无力)、节律(整齐与否、有无歇止)和形态等,判断身体的疾患。
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
轻按可得,重按则减。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重按空虚。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均属生理现象。
洪脉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主病:热盛。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细脉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又主湿病。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弦脉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痛证、痰饮。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脉道拘急而显弦脉。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
有关介绍中医把脉的书
看《脉经》吧!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多背些经典的条款。这就能做到“大概学一下”。在没有老师指导的境况下很难做到 “能把脉”。
如何学会把脉
我是学中医的,对其也略知一二,我可以免费教你,是这样的,左手寸、关、尺、是代表心 肝 肾,右手寸关尺是代表肺脾名门,左手寸脉比较强,快的话患者可能会有心动过速或者心律不齐等,如果比较弱,慢的话患者可能有心慌,心机,胸闷等情况,左手关脉比较强的话患者可能有肝气过剩,比较容易发脾气,比较弱的话可能会有抑郁症或者类似疾病。左手尺脉比较强的话说明体制比较好,比较弱的话说明患者可能会经常腰酸腿痛,身上没劲等情况。右手与左手类似,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学中医的步骤
最快捷的办法:手头先有两本书:中医方药学(不是方剂学!),中医学概论或中医基础。您先看方药学,遇到不懂的术语,再看概论或基础。脑子里装了三四百味中药(要求有点高,二百来味就行)的功能、主治、四气五味、归经、配伍禁忌、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经常为亲友“望闻问切”,这样,自己和家人养生、治病就没有多大问题了。真能做到,就达到普通大中城市知名中医水平了。
提高的话,熟读伤寒论,通读几遍黄帝内经素问。
再提高,就是研究者了。
千万不要按中医学校的步骤走,耗时费力。
怎样学好中医
本人认为,要想学好中医,须做到以下四点:
一.博极医源 1、经典为源。学习背诵《内经》、《难经》、《伤寒》、《金匮》,“四大经典”是中医学的源头。学习背诵“四小经典”:《药性赋》、《汤头歌》、《濒湖脉诀》、《医学三字经》为继续学习和临床奠定厚实的理论基础。 2、实践为源。精勤实践,学习理论的目的就在学以致用,通过经典著作的熟读与深入研究,并在实践中反复体悟,对理进行精研细雕。 二.旁及各家之流。读些《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外台秘要》、《丹溪心法》、《脾胃论》、《医方集解》、《本草从新》,达到纳百川以汇江河,丰富学养,从中获得创新和启迪。 三.培植中医药生长的“土壤”。多读些天文、地理、生物、理化、对西医理论要有研究,才能培植中医药生长的深厚底蕴。 四.融古达今。随着时代疾病谱的改变,要不断研究新的临床问题,由博反约,提出新概念,新思想,自成一派。
如何把脉,教教
用中指由腕后高骨定关,由食指和无名指定寸和尺,如果脉象较沉通常是内伤病,脉象较浮则是外感病,脉象较数就是热病,脉象缓就虚寒病。脉象是比较复杂的辩证方法,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讲清楚学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