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不好好睡觉怎么办?——心理学家柏燕谊教你科学应对

不做睡觉困难户

孩子一哭,妈妈就知道,这觉是又睡不成了。

爸爸哄孩子睡觉的情景往往是爸爸睡着了,孩子在边上咿咿呀呀地玩得高兴。刚一提睡觉,孩子的笑脸马上变成哭脸,喊声震天:我不要睡——”

家长都要怀疑是养了个哪吒不成?小孩怎么有那么多的精力啊?

睡觉对大人来说是一件甜美甚至奢望的事儿。每天下班回家,最想做的事情就是睡个好觉,最好能睡个懒觉,就连学生也都爱死了睡懒觉,可是,为什么孩子就那么不爱睡觉啊!

这估计是很多家长的怨念,不过,小心偷换概念。上面说学生爱睡懒觉”,睡懒觉和睡觉不同,就算是家长也想多玩一会儿再睡,希望第二天能睡觉睡到自然醒”。可见,入睡困难是全民公敌,而要培养好的入睡习惯,最好在孩子还小、还不懂事时开始。

找到睡不好的原因

有个宝宝打一生下来就不是个省油”的主,月子里每天睡眠时间都不足十五个小时。刚睡醒时哇哇大哭,要睡了也哇哇大哭;吃饱了哇哇大哭,逗他玩还哇哇大哭,让一屋子大人拿他没办法。好不容易把他哄睡着了吧,刚一放下又醒了,继续大哭。妈妈只好一直抱着,不敢放下,这样的话宝宝才能睡上三个小时的长觉,屋子里也终于安静下来。

后来妈妈想到一个好办法:每次喂完奶,换好尿布,和宝宝玩一会儿,然后用小抱毯把他包好,抱着四处走。有一次,妈妈把宝宝包好了放在小床里,然后去厨房拿东西,回来的时候发现宝宝已经甜甜地睡着了。

心理学小知识  多抱一会儿

人的睡眠分为四个阶段,在进入第二个阶段时不易被惊醒,这第二个阶段通常是入睡后二十分钟左右。这时候把孩子放下来基本上是不会吵醒孩子的。

新妈妈经常会听到专家说,小孩子不需要靠包来矫正腿形。确实如此,不需要特意把孩子的腿扳直包起来,孩子的腿会自然成长。但是,刚出生的小孩子容易缺乏安全感,需要更多的搂抱。所以只要用小抱被、小抱毯等将孩子舒舒服服严严实实地裹起来,孩子就会睡得沉了。

原因一:缺乏安全感

为什么不愿意睡觉,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理由。

有的孩子是因为害怕,睡觉对他来说是一件不可理解的事。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不知道,而且睡着和睡醒时那种意识模糊的感觉也让他莫名地害怕。对了,你可以说这样的孩子是比较聪明的,比较敏感的,会远离危险。而这样的孩子不仅不爱睡觉,还常会在睡醒后哭泣。

其实,这是很常见的一种情况,而且发生在男孩身上的概率要高一些。因为小朋友的脑还在发育,且发育得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尤其表现在刚睡醒时,睡眠时脑中各种信息和情感的混乱,会给孩子带来不舒服、不适应的感觉。这时最好的做法就是耐心安抚,静待孩子的不适消失。

心理学小知识  男女大脑供血量不一样

男女的生理结构有很多不同,这些不同不仅表现在第二性征上,男女的大脑结构也不一样。男性大脑处理血流的总量较女性少15%,女性大脑的血流即使在睡眠状态下也非常活跃,而男性大脑的血流则并非如此。因此,男孩子更容易出现醒来不适。

原因二:精力太旺盛

还有的孩子就纯粹是精力旺盛,就是想要玩。睡眠是人体的生理需要,通过睡眠,人体的大部分器官得到休息。这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孩子睡眠时能量与氧的消耗量小,生长激素分泌增加,有利于生长发育及脑功能的发育。睡眠充足的孩子玩起来精力充沛,情绪愉快,吃东西食欲好,长得健康。睡眠不足的孩子则烦躁易怒,食欲不振,体重增长缓慢,抵抗力低下,容易生病。

精力旺盛的孩子本身睡眠就少,所以只要孩子精神好,发育正常,家长可以不用担心。唯一要做的是让孩子养成规律的入睡时间和良好的入睡习惯。

曾经有个姑娘,因为要参加辩论比赛,开始失眠。姑娘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想着比赛的事情就翻来覆去地睡不着,到了白天无精打采,神经衰弱。这样维持了两个月,比赛都完了,失眠仍在继续。姑娘受不了了,找医生做治疗。医生跟她约定好,找人盯着她,

三天,就把失眠治好了。

怎么治的呢?医生给姑娘订了个计划:第一天,从七点开始出门到郊区,然后爬山,爬一上午山后,下午回来参加唱歌跳舞的聚会,不停地唱歌,不停地跳舞。晚上不许睡觉,在家做各种运动。白天陪着姑娘爬山的人都睡了,就换一个人陪姑娘在晚上做运动。第二天白天,姑娘的行程仍然被安排得满满的,到了下午姑娘就睁不开眼了,但是不行,给弄醒不让睡,一直坚持到晚上九点才可以上床睡觉。姑娘这一觉睡得香呀,可早上六点又被陪着的人叫起来。第三天白天行程依旧很满,保证让姑娘在晚上九点累得睡着。

就这样,姑娘的作息被调整好了,睡眠质量非常高。各位家长也可以试试用这种方法对付自家的小鬼(当然不用像上面那么猛”),消耗多余的精力,绝对有助于睡眠。

我家孩子真的像有超能力一样啊!其实困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就是要强睁着,把那个困劲儿撑过去了,就又活了!”

是哦,困劲儿是入睡的先决条件,接下来我们要说重头戏:入睡要有仪式!

心理学小知识  入睡仪式助睡眠

这个仪式不管对小孩还是大人都很管用,请按下列步骤进行。

步骤一,洗澡:洗澡是一件消耗体力、放松身心的事情。好好洗个温度适宜的澡,让睡觉事半功倍。(睡前两小时内不要有剧烈的活动,想要消耗精力请在睡前两小时之前进行。)

步骤二,热牛奶:热乎乎的饮料不仅在生理上有助睡眠,还会给人温暖、舒适的心理感受。

步骤三,讲故事、放音乐:对比较小的孩子,妈妈可以放一些轻柔的音乐;对大一些的孩子,妈妈可以给孩子讲故事,记住一定要用轻柔的语调、缓慢的语速。对,就是要有催眠的感觉。

步骤四,上厕所、刷牙:躺好前的准备。(睡觉前不要吃甜食,糖会令孩子大脑兴奋,不易入睡。)

步骤五,关灯,躺好,不说话、不玩闹:这一条其实是最难的,多少妈妈都败在了这里。注意:睡前仪式一定不要有兴奋的活动。

同时,想顺利地建立入睡仪式还需要注意两个地方:★ 培养孩子建立入睡仪式的习惯

孩子在几个月大的时候,有自己的一个活动周期:吃饱、玩好、累了入睡。这时并不需要刻意给孩子安排时间表,孩子什么时候想睡什么时候就睡。但是,从这时起就应当培养孩子建立入睡仪式的习惯。

大家都知道巴甫洛夫的实验:每次都在拿肉喂狗的同时响铃,狗的消化系统就和铃声建立了联系,狗一听到铃声就开始流口水。

同理,每当孩子困了的时候,妈妈都把灯光调暗,放轻柔的音乐,以后只要进入同样的环境孩子就会犯困。就算孩子大了懂事了,不爱睡觉了,遇到这类环境,孩子的身体也会自然地切换到睡觉模式。建立起这种反射后,只要到了差不多的时间,孩子的身体就会进入睡眠的准备状态。

心理学小知识  条件反射成习惯

通过建立入睡仪式来建立条件反射,这个方法对不同时期的孩子——如第一反抗期——都是有效的。反过来,已经形成的、长期存在的条件反射就是习惯。

★ 温和,但要坚定;坚定,但要温和

在这个仪式里,有个不可或缺的元素:妈妈。

许多人在有自己的孩子后,都决定做一个耐心的家长,绝不随便冲孩子发火,更不打骂孩子。但可能每次午睡时,孩子都要缠着你玩上好久。无论妈妈多么有耐心,讲多少道理,有的孩子都不肯睡,直到妈妈生气了,说:看妈妈的脸!妈妈生气了!”才哭哭啼啼地去睡觉,且很快就睡着了。你无可奈何:非得哭才能睡着吗?”这其实是因为妈妈没有在孩子小时候给孩子建立起规律的入睡仪式。等到孩子开始懂事了,意识到玩比睡觉有意思”后,就会发生上面的情况。结果,孩子的入睡仪式就变成了跟妈妈在床上玩。

妈妈生气了,这时该睡觉了。

做妈妈的一开始不忍心不坚定,实在受不了才板起脸来吓唬孩子,结果让孩子养成了习惯:睡前一定要玩闹,一定要等到妈妈发怒才乖乖睡觉。我们对孩子的态度、语言、语气、方法……都可以是温和的,但是也一定要坚定,坚持。碰上精力旺盛的小朋友,作为家长的你可以这样对付”他:

首先和孩子说好,晚上九点必须上床。从晚上八点开始,你就去提醒孩子:还有一个小时该上床了。”八点半提醒一次,差十五分钟九点再提醒一次。到点上床,关灯不许说话。

若孩子想和你聊天,不要理会,只说:嘘——”

即使想玩手机,为了孩子,也忍住不玩,让房间保持安静。

孩子没办法,小声地自言自语一会儿,自然就睡着了,慢慢就形成了习惯。

妈妈的态度温和又坚定,让孩子没辙。孩子也从妈妈的言行中认识到:妈妈是言而有信的。这样一来,妈妈在孩子的心中更有权威了。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温和,但要坚定;坚定,但要温和。这关乎我们育儿时的基本态度,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记住,都要秉持。培养孩子入睡时亦如此。

舒适的睡眠环境心理学小知识  入睡环境很重要

想让孩子睡得好、睡得沉,就要给孩子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线,舒服的衣服和床。有的孩子,尤其是比较小的孩子,不愿意睡觉其实是因为房间的温度湿度令他不舒服,或者光线太亮,或者光线太暗,又或者睡衣令他身上发痒。

比较小的孩子,还有一个起夜的问题。新生儿和婴儿的睡眠都充满了骚动:活动手脚啦、伸懒腰啦、到处滚啦、发出声音啦,甚至哇哇大哭啦,这时候家长最好不要轻举妄动,否则,会把孩子吵醒。

有时候孩子睡觉不老实,爸爸妈妈们能做到不轻举妄动,可家里长辈们对小宝宝过于关注,看到孩子在睡觉时动来动去,还发出奇怪的声音,就会担心孩子不会是生病了吧”。白天睡觉时,只要一有什么动静,爷爷奶奶就抱起孩子又拍又哄的,结果孩子就养成了晚上总是哭闹,哭着找奶奶找妈妈,非要给抱起来在大人身上睡不可的坏习惯。

习惯很容易养成,改起来可就难了。

因此啊,不要因为你的关心而打断孩子的睡眠,我们都应该学着适时地做一个懒”家长。在孩子并不需要帮忙的时候,不要帮忙,给孩子一个成长的空间和自己完成事情的机会。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训练孩子单独睡

现在的爸爸妈妈都很注意培养孩子独自睡觉的习惯,让孩子从小在自己的婴儿床上睡。有的小宝宝能一直坚持独自睡觉,有的小宝宝比较黏人,到两岁半后小脑袋想的事情多了,就越来越依恋妈妈。

妈妈不要走。”

妈妈再讲个故事。”

妈妈像午睡时一样在我身边睡吧。”

我想和妈妈一起睡。”

呀,真头疼!怎么才能让孩子自己睡?什么时候让孩子自己睡才合适呢?

分床睡的时机

什么时候让孩子自己睡才合适?每个孩子的时间都不大一样。简单说,当孩子成熟到足以自己睡的时候,让孩子自己睡是最合适的。让孩子独自睡觉,如果能一次成功当然好,如果不行,就需要家长多尝试几次。慢慢地、一点点地做铺垫,给孩子一个接受和准备的时间。只要孩子有良好的安全感,长大了,够强壮了,想要有自己的空间了……到时候都想独睡的。

这应该是孩子迈向独立的一步,充满兴奋、紧张、欣喜。

要说独睡的最佳时机,我个人认为是两岁左右,这个年纪的孩子将迎来第一反抗期,第一次开始尝试独立,最想要自己掌控事情。所以,从这个时候开始,就多问问孩子:看,哥哥自己睡觉,你呢?”提得多了,铺垫做足了,某一天,孩子就会意想不到地回答你:好。”

讲了这么多,睡觉可真是个大难题,不过,说到底,这是个时机的问题。

分床睡的方法

小安已经三岁了,爸爸想让他学会自己睡。

小安,爸爸带你去姐姐家玩。”

从姐姐家回来以后,爸爸跟小安聊天:小安,姐姐家好玩吧?姐姐有个自己的房间呢。还有自己的小床,自己的桌子,好棒啊。小安想不想要自己的房间呢?想要自己的房间,首先得学会睡自己的小床……”

晚上,爸爸把小安抱到小安的小床上:你看,你小时候都睡这个床的,还在这个床里玩游戏,你现在要不要坐里面玩一玩呢?不要啊?那好,你先出来。你想把哪个玩具放到小床里呢?”

第二天晚上,爸爸将小安喜欢的几个玩具放在小床里,讲故事、做游戏,吸引小安来看。

第三天晚上,爸爸成功地让小安在自己的小床上玩了半天。

第四天晚上……

一个礼拜后,小安在爸爸的招安”下,开始睡自己的小床。

小床就放在爸爸妈妈的大床旁边。一开始,小安半夜想要回到爸爸妈妈的大床上。慢慢地,去爸爸妈妈床上的次数越来越少。等到能自己睡小床后,小安自信心爆棚,到处和人说自己会独睡。没过多久,小安得到了自己的房间,开开心心地搬”了进去。

心理学小知识  让孩子独睡的窍门

一、做好铺垫,跟孩子商量(给孩子看相关的绘本,带孩子去看看榜样”,告知可以有什么好处,让孩子和小床熟悉,商量可以跟什么玩具一起睡……);

二、给孩子权力——布置一个自己的房间(摆放什么玩具,如何装饰……);

三、寻求幼儿园的配合(让独睡的小朋友分享一下,老师用讲故事的方式讲一讲独睡的意义和好处……)。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把习惯建立起来,此时孩子会完全接受你的安排,习惯很容易建立。等到孩子大点儿了、有主观意愿了,就算不愿意睡,但是到了睡觉时间,经过了入睡仪式,身体也已经进入睡眠模式。

等孩子再大点,大到可以听进道理,知道了睡眠对自己的好处和重要性,就完全不用爸爸妈妈操心了。不过,很多家长在第一个阶段没能攻克建立好习惯”的问题,到了第二个阶段就会焦头烂额,因为在这一时期培养孩子的入睡习惯真的很难。孩子心智上的不成熟让你跟他讲不通道理,生理上又没有形成固定的条件反射——习惯,结果是完全的不配合。唯一的出路就是秉持温和坚定的态度,把革命”进行到底!幸运的话,一路眼泪鼻涕地获得胜利;不幸的话,只好等到第三个阶段,能和孩子讲道理了,家长和孩子一起努力,克服生理上的不规律,逐渐养成良好的睡眠规律。

总而言之,不能着急,要耐心;不要沮丧,要乐观。建立好的睡眠习惯虽然难,但并非不能。

心理学小知识  帮你入睡的技巧

大家都听说过睡觉时数羊能催眠,这里介绍一个更有效的方法。如果哪位家长心中有事睡不着,在床上烙饼,或者属于明明犯困了但一躺下就清醒的类型,这个方法特别有效:呼气的时候数1,吸气的时候数2,或者反过来也行。数数的同时尽量不要想别的,可以想一想怎样更好地呼吸。一开始你会觉得数来数去还是很清醒,请坚持数下去。你会很惊讶地发现,下次有意识的时候你是被尿憋醒或被子被抢走而冻醒的。

摘自《坏习惯没有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