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与父母分离,让我们成为真正的英雄

18—35岁,这将近18年的时间,不正像是一个人从出生直至成年的时间吗?曾经与父母未达到的成熟分离,将借由我们自身成熟的那一部分,而获得巨大的成长。这一次成年”,我们可以随时开始。

与父母分离,让我们成为真正的英雄

为何孩子不自信……

18—35岁,或许是孩子与父母相处最艰难的时期。

18—28岁被称为独立期,孩子认为自己能活出一片新天地,过上与父母不同的生活,实现自己独特的价值。与此同时,也渐渐开始发现,原来自己有许多心理局限:为何我不能更自信?为何我容易敏感?为何我的恋爱关系不平等?为何我在人际交往中不能游刃有余?为何我总是有生存压力,哪怕收入并不微薄?为何我总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这些问题,都指向成长经历中父母教养方式的问题。

孩子逐渐成熟和独立,某种程度上是对父母地位的挑战。随着问题的暴露,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时而冲突,时而冷淡,时而内疚,纷繁复杂。

而从28到35岁,多数人开始走入婚姻,面临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和亲子关系的多重挑战。此前没有得到充分成长的独立性,一次次在其他关系中重复,挑起内心的痛苦。

在这个年龄段内,仍然缺乏自信和成就感的男性,在家庭关系中敏感多疑;仍然缺乏安全感的女性,在婚姻中与婆婆隐形争夺同一个男人,仍然处于敏感心态的女性,在孩子的成长中迟迟不舍得放手。

走过而立之年,甚至为人父母,心理上的考验似乎从未停止,我们开始解决自己家庭中的问题,不再直接挑战父母,但成长经历中的影响仍然存在。

但是,我们所有的心理冲突,都是父母、原生家庭、童年经历的错吗?

一味指责父母从前做得不好,于当前生活无补

有不少父母,在步入老年时才发现,自己曾经对儿女的教育确实有很多遗憾,但他们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去弥补。他们感到自责和内疚,同时还觉得十分委屈,毕竟年轻时自己真的不懂,原来养育孩子还有那么多学问。

与之对应的是早已成年的儿女一代。曾经在豆瓣上有一个提问:你能否想起,小时候发生过什么事,让你变成现在的样子,或者留下了阴影?”我从中摘录几段典型的情况:

1.父母从小就说我不会来事儿,不会说话,不会聊天,然后现在我看见长辈什么的就打怵紧张。

2.从小父母就没把我当成一个个体,而是他们的附属品,完全按照他们的意愿,把我塑造成他们想象的模样,逼迫我去发展他们喜欢的,打压各种他们不喜欢的。

3.从小就被灌输要争胜,只要努力追求,就可以实现,时至今日,把自己逼得很累,只会拿起无法放下。

4.小时候父母的说教吧……别人家的孩子怎样怎样,说我以后也不会有大出息。再就是因为自己比较中性,父母就会说,你这样别人会怎么看我们,以为我们都不正常之类的……再加上我性格本来就很闷,直到现在都特别在乎别人的看法,活得很累。

……

父母遵循着自己被养育长大的方式来教养孩子,到了晚年,开始面临儿女的惩罚”。惩罚不一定是争吵、冲突和控诉,还有回避、冷漠和疏离。有的儿女选择在远离父母的城市生活,有的儿女始终无法对父母敞开心怀,沟通中缺乏必要的亲密。可是,如果惩罚”父母有用的话,为何儿女心中的伤痛仍然无法抚平?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里的父母”,既是生活中的父母,也有内化的父母。为什么成长经历对一生的影响如此之大?因为我们早在六岁之前,就已经将父母的一部分,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即便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对生活的态度,某些固有的观念,对伴侣的亲密程度,也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的内在状态中。

Playtest

这就是分析与疗愈的差异之处,。分析可以带领我们找到问题的症结,发现父母教养方式的问题,而疗愈永远建立在我们当下的状态之上。当下的状态包括了我们天生的独特个性,也有父母的内化影响,还有我们区别于父母的人生经历。它是一个整体,无可分割。

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去指责父母从前做得不好,父母即便道歉,也于事无补。问题已经从父母如何影响孩子,变成了我们要如何去面对自己的生活。

有一位妈妈曾经在咨询中问我,如果她变得关注儿子的感受,他容易发怒的情况是不是真的会变轻?不,我说,我并不能预测任何结果,因为结果在预测之外。重要的是,去做这件事,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她顿时释然了。她之所以不太关注孩子的感受,是怕孩子会因此变得爱撒娇、不独立,而之所以会害怕,是不希望她的母亲曾经给自己造成的影响,延续到儿子身上。

我们和父母的关系也是如此。去调整和父母的关系,最终的结果谁都无法保证,但有一部分勇敢的人,能从中发现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的方式。它考验的始终是我们自己,而不是强求父母改变。

与父母和解,不为自己留下终身遗憾

对我们来说,最恐怖的事,根本不是看到鬼、幽灵或者异形,而是生活中自己最害怕发生的事竟然成真了。《黑镜》第三季第二集Playtest”活生生地展现出这个规律。

片中,男主角的父亲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开始忘记儿子,忘记妻子,只记得遥远的事。当父亲离世后,男主角感到自己和母亲找不到话说,于是在一个清晨,轻手轻脚溜出家门,借环游世界抒发心中积郁。妈妈打来电话,他总是用自动回复挂断,不和妈妈通话。

18 — 35

他走遍了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英国,始终没有接过一次妈妈的电话。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一款虚拟现实的游戏,做小白鼠,能得到一大笔钱,而这个游戏的剧情,会根据你最害怕的事情来设计。

一开始,他讨厌的蜘蛛出现了,曾经欺负过他的同学出现了,但哪有这么简单?剧情急转直下,跌进噩梦深渊,他竟然像父亲一样,得了阿尔茨海默症,想不起来自己是谁,疯狂尖叫着,让游戏设计者停止实验。他匆匆离开了游戏情景,买张机票逃回家,结果却发现妈妈也得了阿尔茨海默症,完全不认得他了……

他疯狂呼唤妈妈,这才发现,自己仍在游戏情节中。离家出走的内疚,对母亲健康的担忧和对自己的谴责混合发酵,被游戏程序精准捕捉,成为了致命一击。

看着男主角喊叫着妈妈”倒地身亡的一刻,我十分震撼。

在与父母和解这件事情上,原来我们真的敌不过生老病死。无论父母在我们童年时,给我们留下了多少创伤和遗憾,无论今天我们和父母的相处有多么艰难,关系越冲突,我们潜意识里越害怕失去这个人。如果没有他(她),我的爱恨情仇要指向谁?与父母和解,并不是为了别人,正是为了不要给自己留下终生遗憾。

黑镜

学会和父母成熟地分离

在外婆的葬礼上,妈妈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我真的成了孤儿了。”尽管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龄,失去母亲仍然是件痛苦的事。

也有朋友和我分享,她的外婆去世时,外婆的几个孩子哭晕在地,看上去很离奇。如果我们与母亲在不该分离的年龄经历了分离,而在该分离的年龄又经历着共生,从来没有成熟地分离过,当真的失去母亲时,就像自己的一部分也随之丧失了。

分离最初意味着与母亲的分离,正如玛格丽特·马勒(Margaret Mahler)的分离—个体化理论”所指出的那样:出生之后,婴儿和母亲要经历一个心理上从共生到分离的时期,这个时期大约为一年。在这个阶段,我们意识到,妈妈和自己是独立个体。随着孩子成长至18岁,经过多个阶段与父母的分离,达到最终的独立。

共生与分离是一个先紧后松的过程。在孩子三岁之前,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孩子的关注,应当是相对紧密的,而在三岁之后,关注是逐渐开放的。但是,许多父母正在使用相反的策略养育孩子,在孩子年幼时,并没有意识到心理养育的重要性,比如大部分时间交由保姆或老人照顾,无预告地离开孩子,对孩子的需求回应不及时,等等。而在孩子后续的成长中,又过多介入了他需要自主的部分,把自己的焦虑感投注到孩子的人生中,甚至延续到儿女成年后的家庭中,先松后紧,彼此无法成熟分离。

和父母的分离处理不当,造成了当下关系的僵化,充满了暗涌和不自在。与父母的关系不和谐,常见的有五种状态:

第一种,虽已成年,但面对父母依然充满依赖,想让父母为自己做选择,或者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第二种,与父母的关系始终充满冷漠,交谈沟通都无法发自内心;

第三种,对父母持有一种愤怒,而导致关系中常常起冲突;

第四种,面对父母不自觉地尴尬,或是没话说,或总会避免直视对方;

第五种,对父母有一种长期的担心,担心父母过得不幸福,担心自己没有能力让父母幸福起来。

这五种状态,可能以单独或者交错的方式,出现在我们与父母的关系中。

父母

2016年初,一档真人秀《旋风孝子》将成年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一目了然地展示出来。这个真人秀要求明星和家人共处六天五夜,这个时长足以看出家庭关系的模式。其中,陈乔恩和母亲的关系尤为突出—她们甚至可以坐在同一张沙发,一整晚都说不上一句话。

在采访中,陈乔恩提到,她和母亲关系疏离,是因为从小母亲对她的棍棒教育,因为她经常压力很大,我不知道怎么跟她讲话,我怕她随时会打我”。然后,陈乔恩的一句话,说出了大部分人和父母关系差的核心原因:我想真实地跟她相处。

无论依赖、冷漠、生气、尴尬、担心,都会令我们无法在父母面前保持真实,实际上,父母也无法在我们面前保持真实。

成年后,别为了童年的痛苦而持续惩罚自己

很典型的情况是,我们在成年后,会为了童年的痛苦而持续惩罚自己。举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个女孩,因为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否定式的,成年后便十分渴望被认可。为了证明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不断地换男朋友,无法忍受关系之间有空窗期。每一次新的相遇,激情燃烧的时期,被关注、被追求、被赞美的满足感,让她感觉非常享受。可一旦激情期过去,她立刻意识到这个人不是自己想要的。于是一次次重复,虽然心中渴望被爱、被认可,但行为上一直在制造无爱的关系。

为何旧有的模式,总会在一瞬间就发挥作用?因为感受、信念、渴望都处于潜意识中,它们是机械的、自动重复的、无意识的习惯,消耗了我们的精力,与我们真正想要的生活对抗。尽管会给我们带来短暂的快乐,但长久来看,通常是无益的。

同时,如果我们缺乏评估这个模式是否有可持续意义的能力,缺少自我反省和自我觉察,那么机械重复的习惯,便会主宰我们。负向模式总是在事情发生的一瞬间就自动浮现,只要花很少的努力就能建立,随之产生的强大动力,常常让我们觉得难以阻抗。

18 — 35

现代心理治疗的整合观点给我们提供了希望。例如,现代精神分析的杰出贡献者史蒂芬·米歇尔(StephenA.Mitchell)提出:我们必须承认生命早期的困扰或创伤,会在成年后再现和重复,然而,更重要的是去观察和理解过去与现在的关系,即过去如何成为现在的基础,过去怎样作用于将来?

这就意味着,无论我们过去经历了多少不完美,甚至情感上负面影响很大的事件,我们都还有一个当下的状态,一个已经成年的自己,这是疗愈自己的依靠。与父母分离,也就意味着,我们首先要做一个成年人。

和父母待在一起,最容易感觉到的是退行”。比如,有的人平时身体无恙,一回到父母家就生病,变成一个需要照顾的小孩;在工作场合明明成熟干练,一回家就变成急躁冲动的青少年,不成熟的情绪蠢蠢欲动。如果你与父母之间有这种模式,不要忘了自己也有成熟的状态,需要照顾不成熟情绪的不是父母,而是自己。

并且,和父母分离,意味着我们能跟他们分享的实际上会更多,我们可以分享生活中个人的关系、选择和追求,让父母更好地理解自己。否则,谈话的对象永远局限在父母眼中的你”,也就是那个他们看着长大的孩子。而你离开家后,独立生活的这部分经历,父母甚至完全不知道,意识不到你已经成长为一个怎样的人。许多人通过与父母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发现其实父母能理解的比想象中的要多。这种分享能反过来强化我们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在原生家庭基础上,我们拥有了自己完整的人生。

当然,与父母分享时让人感到困难的是,父母有时候并不十分尊重成年子女的决定、选择和追求,有时令人感到障碍重重。例如,有时你想做出新的职业选择,父母会否定你的想法,认为那是不切实际的。有人在择偶时,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甚至会认为子女是在背叛。

父母

这时候,我们与父母之间,需要的是成人与成人之间的对话,而不是孩子与父母的对话。你必须很清楚,什么事情对自己是最有意义的,哪些原则是不能妥协的,倘若为了父母的一时开心而妥协,会导致关系中的怨恨和矛盾。很多时候,父母的评价来自于自身的不安全感,或者面对超出控制能力的事,而产生了一种自动反应。如果处在一种成年人的状态,你会看到父母的出发点与局限,尊重他们的想法,同时也尊重自己的想法。

有的人在面临需要和父母保持界线时,会觉得内疚和自责。但一个成年人,对自己愿望的态度是诚实的,这是达成成人关系的必要部分,我们需要做的,是不断设定并调试这个界线,直到与父母达成平衡的关系。成为真正的成年人,你才知道,自己有多感激父母,确定自己希望和他们建立一个健康的关系。

18—35岁,这将近18年的时间,不正像是一个人从出生直至成年的时间吗?曾经与父母未达到的成熟分离,将借由我们自身成熟的那一部分,而获得巨大的成长。这一次成年”,我们可以随时开始。

与父母分离,让我们成为真正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