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1:今天的网络心理咨询,一位男士低沉的叙述了,自己的性格缺陷是如何在原生家庭中形成的。同时,又是怎样在现有的家庭中发挥了负面的影响。他很担忧的问我说:我该如何做,才能避免把我之前走过的那条路,再带给我的孩子呢?”
情景2:一位妈妈哭诉,自己的丈夫因为自幼父亲去世,养成了妈宝的性格,凡事系依赖性强,同时又逆反。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不能拿主意,又总是反驳别人的意见。主观上的建构能力差,可是服从性也不高。这位妈妈说:我和他的日子没法过了,要不是为了孩子,真想离婚算了。”
情景3:一位小学三年级孩子的父亲,独自来求助。他说,由于自己在原生家庭中,被家长替代过多,形成了凡事懦弱不敢表达自己真实心情的习惯。所以,在现在的家庭中,也没有给孩子做好表达自身情绪状态的好榜样。同时,他发现,在孩子的教养问题上,他和他爱人有着出乎意料的一致性,那就是不允许孩子自主选择。他们总是习惯性的给孩子安排好各种事务,然而孩子却不知情、不感恩、孩子更加懒惰。孩子还经常表达说自己是缺少自由的,被爸爸妈妈管的太严,管的太多。这让他和爱人束手无措,原本付出那么多,期待给孩子更好的学习成长,没想到自己白努力”了。
情景4:一位女士前来求助关于情感问题。她谈过的走心的男朋友有4个了,然而每一个男孩子最后都说不堪忍受她的过度控制,从而分手。这位女士说,我也知道自己是安全感很差的,可自我幼时就要面对父亲酗酒,回家以后打妈妈的悲惨情况,让我如何去相信男人呢?如何才能够安心的和一个男人走入婚姻?
貌似原生家庭带来了太多的问题,有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会和原生家庭有关系。
比如在带养孩子的过程中,很多人这样说:因为我在原生家庭里面有缺失,所以我是做不到的。”
是的,我无意于反驳这样的言论,然而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坑,更多的是我们生存于这个世界的力量,那么怎么才能让自己更多的觉察,避免把原生家庭的冲突和负面影响,带入到我们自己的家庭中带入到对孩子的抚养中,也许是我们需要更多考虑的问题。
在一个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当他能够与外界进行情感的交流,才能在感知外在个体的认同或不认同的过程中建构自己、成长自己,使得个体成为他独一无二的样子。
来做心理咨询的很多家长告诉我说,即使他们并没有对孩子说过某些或者表达过某些情绪感受,然而孩子是能够感知到的。是的,我们的孩子才是最了解家长状态的。
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只要家长能够分清楚哪些是需要家长该承担的,哪些是孩子该承担的,不要把家长之间的恩怨对错、责任权利放在孩子的身上,那么这个孩子就能够得到比较成功的自我建构,在他们成为独特个体的道路上走得比较顺利。
《超越原生家庭的养育》带来3大部分内容,让我们能够发挥原生家庭的优势,避免把坑遗留给孩子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法国作者的著作:《超越原生家庭的养育》,带给我们一些思考。
在《超越原生家庭的养育》这本书中,作者塞西尔·大卫·威尔也是一位孩子的妈妈,这位法国的妈妈,向我们诠释了父母亲跟孩子之间现实存在、却又摸不到看不见的隐藏交流,以及这些隐藏交流的模样,这样的交流是怎么形成的?如何打破复制父母原生家庭负面现象的恶性循环?成功教育孩子的方法在哪里?
当家长朋友们能够更多的看到,父母亲跟孩子之间,有一条隐藏的情感线,很多时候我们无意中的言辞,可能就会使得孩子受到伤害。了解这些,对于帮助家长习得,如何有觉察的去带养孩子,避免在孩子面前做出不恰当的表达,有非常好的指导意义。
同时作者还阐述了作为一个孩子的父母亲,我们应该怎么去打破过去我们所承担的,原生家庭遗传下来的负面现象,这种恶性循环,会使得我们的孩子也承担像我们自己小时候承担的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打破这些就需要我们的家长朋友做出一些改变,勇敢的去接纳自己、去成长自己、去觉察自己、做有觉知的家长,更好的帮助孩子成长。
带着这份觉知,作者说,我们还可以去做更好的父母亲。
我们可以做孩子更好的原生家庭,通过下面这5个绝招:家长投身于孩子的教育
向孩子证明我们很重视他
给孩子立规矩
与孩子建立连接
放弃成为超人
如何才能做到这5点,并且做到这些的意义在哪里呢?在教育中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的成长点在哪呢?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来读这本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