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晚上,孩子写完作业,我看看时间还早,就想让孩子跟爷爷奶奶视频聊天,本来这个聊天我们都是放在周末,只是上个周末有些忙,就耽搁了,但是考虑到长辈对孩子的挂念,所以趁作业不多的晚上,抽空聊天。
我拿电话打开微信,孩子一脸的不乐意,
妈妈,今天我不想跟爷爷奶奶聊天”
”为什么呢,上周没有跟他们聊天,他们也很想你呢”
每次爷爷奶奶都会问我学习怎么样,考试怎么样"
"问就问吧,你就说学得不错,考得也不错,”
那怎么行呢,这次考试我考得不好,如果我说好,那不是对爷爷奶奶撒谎吗?”
我竟无话可说,本来是长辈和小辈的亲情时刻,却成了孩子心里的压力,入学来的第一次考试没有考好,他其实已经很难受了,但是还要让他面对爷爷奶奶的盘问。
我了解公婆,他们带过孩子,对孩子感情很深的,后来我们离开家乡,来到广州,即使过年暑假也会回去,他们也很牵挂的,每周聊天,他们都会问孩子最近怎么样,讲不了几句话题就会转到孩子的学习上,作业上,我会把孩子大概表现告诉他们,偶尔他们调皮,我也会告诉父母,不在于期望能管教他们,有时也只是无话可说,只是作为话题聊天而已。
以前孩子总不愿意跟他们聊天,我还语重心长地教育孩子,爷爷奶奶奶小时候常常带你们的,怎么就不愿意跟他们聊天呢,女儿说出来一番话让我沉思良久,
不是我不想跟他们聊天,而是不知道聊什么好,感觉跟他们没有共同语言。他们一聊天就问学习什么的,感觉除了学习就没有什么话题可聊的”
好像是这么回事,每次爷爷奶奶不是询问完作业,学习,就是告诉孩子亲戚家某某的孩子学了什么,哪里表现得好,得了什么奖,孩子虽小,他也会觉得不耐烦,因为在他们的心里,他会觉得你只关心学习,只关注别人的孩子,而不是关注我,年幼的他们还会得出结论,你是喜欢他们,是不喜欢我的。几次之后,孩子就不喜欢跟老人聊天。
在我看来,老人对孩子确实是关心的,关心他们的方方面面的,生活,学习,成长,在目前的这个阶段,他们会觉得学生的重要任务就是学习,其他方面就没有那么要紧,他们偶尔会问牙齿脱落情况,身高问题,但是那些都不是主要的,那些问题自然而然就会解决,而学习的问题会一直伴随孩子。当他们一天没有得到孩子考试考第一的消息,就会一直将这个学习视为重点问题。
老人爱孩子,却不会表达,硬生生从嘴里出来的话题就是学习,一个孩子不只是单纯地学习,他们也渴望别人关注他们的方方面面,孩子们很喜欢跟姑姑聊天,就很好的说明这一点,姑姑会问他们很多开放式话题,比如在新学校适应得怎么样,交的新朋友情况,最近都做了什么运动,总之不会刻意问学习的情况。
关于这个,我也跟父母沟通过,聊天时不要多提别人家的孩子,一是跟孩子自身关系不大,二是长他人之气,灭自己威风,也让孩子不舒服。同时不要总是问学习,多聊聊孩子最近的状态,实在不知道问什么,就让孩子看看家里的小动物等等,爱有很多的方式,这种方式也会让孩子感受到亲情。婆婆接受得很快,而公公那个人比较顽固,不太听得进去,他就觉得学生不学习还要干什么。
同时我也跟孩子沟通过,让他们体谅下爷爷奶奶的关切,因为他们不放心,才会一直问,那我们就要做到不怕别人问, 自己把作业写得好好,争取一直进步,也不怕考试,成绩棒棒,那么如果别人问,也就理直气壮地回答。他们不常问你们吃得怎么样,穿得怎么样,因为他们知道这些不用担心,你们会吃好,穿暖,而学习,他们怕你们有困难,所以才会那么在乎,那么担心,孩子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其实在我们中国人的文化里,长辈与小辈的沟通,这种爱的表达,常常是不太得法的,明明是很关心孩子,但是话出口,却是讨人嫌的,或者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我自己也深有体会,高考那一年,我每次回家,爸爸都问我考试了吗,考了第几名,其实有时考得不太理想,并不想告诉父母,怕让他们担心,每次都特别难受。直到有次爸爸又问我时,被青春期的弟弟顶撞,你难道不会问她点其他的吗,她的压力已经够大了。那时我很是佩服弟弟,他简直是太厉害了。只是后来,爸爸再也没有问过我成绩了,沟通也更少了,似乎除了成绩,我们也不知道再沟通什么话题了。
爱在中国的文化里,往往是很深沉的,他不会被刻意讲出来,即使讲出来,也往往不是用我们所喜闻乐见的方式,而常常是那种令我们难受,反感的方式讲出来,让听到者更加压抑。这点我觉得我们要学习西方文化,直接又open,时刻把爱挂在嘴巴上。我们这一代,在教育孩子上,更应该率先垂范,关心孩子,爱孩子的方方面面,爱孩子的全部,用孩子们认可的方式爱他们。这样爱才能流动起来,顺畅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