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2M。
昨天听贺领峰老师的线上课,他讲到"诈尸式"育儿非常有意思。
说的是有些家长,平时就像是尸体一样,往那一躺啥也不管。某一天突然心血来潮开始管起孩子来,弄的乱七八糟,搅和一顿之后,他又回去躺着装尸体,啥也不管了。
似乎每个人身边多少都会有这样的家长,我也曾经接到过类似的个案。父亲是银行工作人员,平时没管过孩子,某一天忽然发现女儿都上高中了,马上就要面临高考,这是个关键时刻呀!于是他良心发现,开始关心起孩子来。
他不关心的时候还好,大家相安无事。他一关心,突然发现孩子怎么这么多毛病?这样能考好吗?于是开始管教,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把孩子弄的不去上学了。
家长与孩子的关系的这个度似乎很难把握,管太多不行,不管也不行,管的方式不对还不行。
如果我们转换一下看待问题的角度,就会好很多。
焦点解决的理论不专注问题,而是关注问题的解决。
比如一个小学的孩子,在课堂上总是坐不住,说话捣乱。
问题导向就会发现孩子太调皮了,是不是多动症?家庭教育不好?平时在家是不是也没好好管过?
越推导问题越多。
焦点解决导向会去思考:孩子需要什么能力才能符合老师的要求呢?学习如何坐着听课,并且在听课的时候不讲话。作为老师或者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这个能力呢?从那一步开始教他呢?
随着推导问题的解决方法就会越来越清晰。
我对后现代治疗的影响也很大哦
前天一个太原的朋友,咨询家里上初三的孩子问题,成绩虽然还可以,但是总玩手机,有时候玩到很晚。
焦点解决要如何去推导呢?
过程很有意思。
首先我问的是他们的期待是什么?答案是让孩子能够控制玩手机的时间,不耽误学习。
希望提高孩子的自控力。很好。
那么家长要如何帮助孩子提高自控力呢?
家长立刻回答说:没收她手机呗。
我问:你没收过吗?
答:没收过。
问:效果如何?
答:刚开始还行,后来她直接威胁我说不给手机就不去上学,然后就真的不去上学了。现在我也很头疼。
好,做的很好。这说了明没收手机的方法不管用。
所以,我们要想想,如果去提高孩子的自控力,孩子需要具备哪些特质和能力,家长要来帮助孩子获得最后这些能力呢?
首先,孩子是被动的,并没有家长那么焦虑,也没想要去改变的欲望,这是孩子的状态。
其次,家长方面虽然很焦虑,但是用过很多方式都不管用,还可能起反作用。
那么我们能不能先把孩子目前的状态给保持住,不让它变得更糟呢?
有时候,什么都不做,比做事更好。
把手机的控制权交给孩子自己,稳定好情绪。
家长十分不愿意,交给她那得多耽误学习,都初三了,万一成绩下滑就考不到好学校了。
问题现在手机在哪儿呢?
孩子手里……
所以……
也对……那就还放她手里吧。
然后呢?
既然是父母,就做好父母该做的事情,照顾好吃穿。青春期的孩子大脑神经元发展非常快,身体也在成长很快,又是学业最重的阶段,所以会情绪起伏很大。
一个人只有在心情平静的时候,才能够有足够的接纳性,听得进去别人的意见。而家长和孩子只要一谈论起手机的问题就会立刻让孩子产生防备,产生战斗——逃跑反应,自我保护的生理唤起。其他的话,根本就听不进去。
家长先保证了孩子情绪之后,思考着能不能让孩子去做个心理咨询。当然现在不能父母提,大家思考着办法,让孩子非常喜欢的小姨和她沟通尝试下。
目前已经和当地的动力催眠咨询师对接上了,其实孩子也没有他们说的满不在乎。小姨反馈说,孩子也想少玩点,就是自己控制不住,咨询能有帮助自己也愿意尝试。
焦点的方式就是:不去追逐问题,而是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从一个小小的改变开始,逐渐的带动大的改变发生。
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家庭里成因不一样,所以解决起来也不一样。
无论哪种情况,首先我们保证不让它变得更糟,把目前的状况接住”,让它稳定。然后再去想提升,过程中当然不会一帆风顺,遇到问题,不断寻找解决办法,成果就这么一路走,一路呈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