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被欺负,此刻的忍气吞声”,是错误示范。你的行为会让孩子觉得被欺负就要远远躲开,不公平的待遇是合理的。波士顿儿童医院曾做过一项研究调查,长期被欺负的孩子在身心健康测试上的评分是很低的,这些孩子常常表现为易怒、悲观等。
孩子在家,一直被父母呵护着,舍不得骂一句,打一下。但是,在学校、在社会上,很难保证孩子不被欺负。我们担心孩子成为欺负别人的人,逐渐发展为暴力倾向”。同时,我们也在担心孩子被欺负,变得自卑、懦弱,尤其是现在校园暴力”问题是很热门的议题。当孩子长期被欺负,负面情绪又得不到发泄,长久以往,终会酿成悲剧。
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参加了《开讲啦》节目,在节目中提及了自己孙女在幼儿园被欺负的事情,被同班男生抱起又扔下,导致脑袋磕到,肿了。
李玫瑾教授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孙女的:如果再碰到类似的事情,你就拽住对方耳朵,等他知道疼了,自然不会欺负你了。
那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李玫瑾教授是这么回答的:如果被欺负却不还手”,打人的孩子会愈演愈烈,因为从心里觉得好玩。就像和大人一样,失去敬畏心,就会更加肆无忌惮。
李玫瑾教授在节目里的讲话,也引起了家长们的热议,持有两种态度。一是觉得需要打回去,二是孩子也要学会承受委屈,教育他们避免被欺负就好。
那么家长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视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家长插手”家长们应该学会区分,是孩子被欺负是偶然或者玩笑过头,还是有意针对、故意欺凌。盲目要求孩子还手”是不对的,李玫瑾教授所说的情况也应是在特定情境下的做法。
若是孩子们之间并没有较大的危机,只是小打小闹,家长们可以在一旁观察,先给孩子们一些空间。这个时候,孩子社会协调能力也在慢慢发展,盲目插手也会干扰到孩子的正常成长。当然,若情节严重,父母要及时出面干预,不能忍气吞声”。
当孩子受委屈,一定不能说没关系”当孩子告诉我们受欺负时,首先保持好奇,向孩子了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评估事件的严重程度,避免说没关系”。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孩子
1.大声要求对方道歉,表明自己的立场;
2.若对方仍旧不道歉,孩子可以说告诉老师”、告诉家长”等形式,也有一定的威慑力;
3.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教育孩子在"被欺负"时"打回去"的教育方式,肯定是错误的。告诉孩子受到严重欺负时,向父母、老师、朋友求助是正确的做法。
在孩子回家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状态,是否有情绪低落或者衣服拉扯的痕迹。另外,要注意与孩子的沟通,引导孩子多说一些学校里的事。发现孩子确实受到欺负时,一起商量解决方法,并与老师或学校说明情况,实时跟进。
在孩子被欺负时,我们不能用忍气吞声”的做法,要学会合理插手”。孩子被欺负确实是一件让父母很揪心的事,在家里,我们可以好好呵护他,让他在健康、阳光的环境成长。但是,在学校、在社会,总有一天孩子会离开我们羽翼,独自面对生活。所以,我们在保护他们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