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刚出生的孩子都很喜欢哭闹,而且不分早晚,家长面对孩子的哭闹,一是焦急,想要找到办法赶紧安慰孩子,让孩子停止哭泣,二是担忧,孩子不停哭泣会伤了喉咙。因此大多数的家长发现孩子开始哭泣就会赶紧安慰,甚至有的新手宝妈由于过度紧张,不能熟睡,睡眠过程很容易就被孩子的哭闹惊醒。
但是家长真的觉得孩子需要家长的安慰吗?是否孩子在确实没有大人安慰的情况下会一直哭泣呢?这个问题可能没有家长会专门实验过,但是近期在一个非常热门的综艺节目中,包贝尔的女儿包饺子就成为了很好的一个说明,说明了孩子不一定需要家长及时的安慰,即使在家长不在的情况下,孩子都有自己安慰自己的能力。
我们来看看饺子是怎么做的。首先,包饺子的妈妈包文婧因为要外出工作无奈之下将饺子交给了好闺蜜张歆艺照顾,而饺子当然恨不舍得自己的妈妈离开。
接着,之后发生的事情,更加出乎大家的意料,张歆艺发现饺子非常舍不得妈妈的离开,一直在门口站着,不愿意离开,期待着妈妈突然回来,但是门一直没有再开。不停哭闹的饺子仿佛接受了现实,开始牵着张歆艺找自己的安抚奶嘴给自己用,还把电视机遥控给张歆艺,让她帮忙找出小猪佩奇给自己看,转移注意力。
张歆艺最后还是决定带着饺子在楼下等着妈妈回来,直到饺子妈妈回来了,张歆艺告诉包文婧:饺子特别乖,特别配合我,特别懂事。她很想你,但是一直在自己忍着,这么小就学会忍耐了,看着特别心疼。”
在饺子的例子中,我们看出虽然饺子非常想念妈妈,但是她也知道现实就是妈妈要去上班,没有妈妈,只能是张歆艺照顾自己,那倒不如自己找点办法,自己安慰自己,因此饺子想出了两个办法:找安抚奶嘴和看动画片。通过这两种办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那是不是真的就忘记妈妈走了这件事呢?当然不是,饺子的内心还是很悲伤的,因此才会在张歆艺提出去楼下等妈妈时,迫不及待的答应。其实饺子是装作不在乎,其实很悲伤。
在这个例子里,我们发现孩子不一定需要家长的安慰,即使在家长不及时出现的时候,孩子也会自己想办法安慰自己。而这个观点正好契合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理论:
一、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理论中,将人格的构成分成了三个部分,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⑴本我
本我其实就是一种非常本能的需求,这个时候的孩子只会关注自己想要什么,因此得不到的时候就会哭,需要得到别人的安慰。例如:冷,饿等等。
⑵自我
自我的部分,孩子已经学会如何面对现实的不得已,学会用迁就现实来获得需求的满足。例如:无人安慰的孩子这个时候已经开始学会安慰自己,寻找奶嘴或者是吸吮自己的拇指。
⑶超我
超我其实就是已经超越自我意识的阶段,已经开始在内心提问:我这样做对吗?”而不仅仅只关注自己想要的东西,孩子在这时候已经开始出现了道德意识,开始分清对错,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
通过以上的讲解,家长已经对孩子的人格三构成有了不少了解,我们可以发现例子中的饺子就是正处于自我部分,因此才会通过找安抚奶嘴,找动画片转移注意力,安慰自己接受妈妈不在的事实,而这样过程,其实就是饺子在努力的劝自己接受现实”。从弗洛伊德的人格构成理论中分析我们已经明白从人格构成角度可以解释孩子不需要家长安慰这一观点。
而另一方面,弗洛伊德提出的另一个观点又从自我防御机制的角度证明了这一点,接下来,小编会为大家讲解什么是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御机制理论。
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御机制理论其实又可以称为心理防御机制,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自我安慰”。
自我防御机制理论是这样解释的,一个人当面对外界压力而自己无法承受时,会通过幼稚的行为进行安慰,而这样的行为被称为自我安慰”。
如何判定是否为幼稚行为?任何不符合年龄的,不符合实际的行为都被称为幼稚行为。其实很多成人也都会出现自我防御机制,不只是孩子,比如当一个特级教师出现在校长面前时,她会出现孩子一般的耍赖行为,让校长教她怎么做,说自己真的不会。这就是当这位特级教师当面对一个特定的压力对象校长”时,做出的自我防御机制。
接下来,小编为家长们举个例子,看看生活当中都有哪些孩子的自我防御机制:
⑴找奶嘴,吸吮手指
当孩子不停哭泣,而家长没有过来及时安慰时,孩子会一直哭吗?答案是不会。孩子会通过自我防御机制,找到安慰自己的方法,如果可以找到安抚奶嘴,孩子就会通过奶嘴的吸吮动作模拟吸吮母乳时的动作,从而得到安全感。如果找不到奶嘴,孩子就会用吸吮拇指的方法来安慰自己,让自己有东西可以在嘴里含着,这是一种退而求其次”式的自我安慰”。
⑵反常尿床
当孩子出现更大的竞争对手二胎”时,他们会觉得自己失宠,这时候渴望更多关爱的孩子会通过模仿一些婴儿时期的行为来获得大人的关注。
而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突然的退化行为”尿床,而且这时候的孩子多半已经距离上一次尿床很久了,因此这种尿床可以被称为反常尿床”。反常尿床其实就是孩子面对失宠的外界压力时,无法承受,因此找到的一种争宠方式,从而用自我压抑本我,得到的一种自我安慰”。
从自我防御机制理论中我们可以发现,例子中的饺子正是通过自我防御机制来面对妈妈不在家的外界压力,用找安抚奶嘴,看动画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用自我来压制本我,从而达到接受现实,自我安慰的结果。因此自我防御机制理论也可以证明孩子不一定需要家长的安慰这一观点。
通过以上两种弗洛伊德所提出的理论,人格理论和自我防御机制理论。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理论从不同的两个角度来解释并验证了开头我们提出的孩子不一定需要家长的安慰”这一观点。因此家长其实有的时候不一定需要非常紧张的面对孩子的各种需求,要正确对待。其实孩子的哭闹都是正常的,他们只是用哭闹在表达自己的需要,而我们如果用过于紧张的态度面对孩子的哭闹,就会让孩子形成习惯。习惯于家长的安慰,从而失去了自我防御机制,也减缓了从本我到自我的过渡。
因此,有的时候,家长放任孩子的哭泣,让孩子自己学会安慰自己,反而是一件好事。当然也要把握其中的分寸,不能让孩子不停的哭泣,也容易伤到孩子的喉咙,只要在保证孩子没有身体原因的前提下,放任孩子哭泣,反而是一种科学的手段。
我们可以发现,放任孩子哭泣之后,孩子哭泣的频率变低了,需要大人抱的次数变少了,这不仅仅是省了家长的力气,还起到了教育孩子早早坚强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结语:通过弗洛伊德提出的两个理论,分别是人格构成理论和自我防御机制理论来证明孩子不一定需要家长的安慰”这一观点。通过科学的理论证明家长可以发现,从前的误区孩子哭了就得抱”,学会了正确的对待孩子的哭闹。不但节约了家长的力气,让宝妈休息得好,还起到了教育孩子,培养坚毅个性的作用,一箭双雕。希望各位家长通过今天的讲解可以走出从前的误区,正确的看待孩子的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