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是否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
妈妈带着孩子在小区里玩,刚好遇到朋友过来打招呼或者来逗引孩子,孩子马上警觉的哭,拉着妈妈就要回家,妈妈很尴尬,给朋友解释自己的孩子太认生了,朋友客气地说:没关系,长大就好了。
幼儿园里一个男孩一刻不闲,跑来跑去,推倒了椅子、打散积木、撞到了小朋友、把水撒在地上。
老师每天都要找家长告状,妈妈无奈到回家就是打孩子,爸爸走过来拦住说:他还小呢!你要求太高了,长大就好了。
三岁半的孩子任凭别人如何跟他讲话都不理,自顾自地玩,语言发展仅限于几个简单的称呼,旁人觉得不应该是这样的情况,好意跟家长说,三岁多的孩子还不会流畅地表达自己,可能是语言发育迟缓了,需要高度关注时,家长却很不在意地说:没事,他爸爸小时候说话就晚,长大就好了。
当孩子想要新玩具满地打滚时、当生气对着长辈大喊大叫时、当在公众场合到处乱跑乱窜时,有多少人会为孩子开脱?说等孩子长大了就好了。
而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真的是长大就好了吗?
实则不然,只是因为很多小时候的表现等到长大以后以另一种形式出现了,表面的不存在实际是转换了形式,隐藏到了行为的背后,家长看不懂,以为是长大了就好了,而这个过程,让多少孩子经历了痛苦的折磨。

小菁是我刚参加工作时教过的一个孩子,那时小菁三岁,刚刚上幼儿园,这个孩子来幼儿园几乎哭了一个月,触觉非常的敏感,不愿意老师接触她。
她妈妈也是一个很敏感的人,所以一直表现得很焦虑,常常是孩子在教室里哭,妈妈在外边哭。
后来我和小菁妈妈聊了很多孩子关于安全感和分离焦虑的问题,要妈妈调整自己的状态,不要再拉扯小菁的情绪。
慢慢地小菁妈妈很信任我,后来就常和我沟通,那个时候小菁真的非常敏感,特别爱哭,胆子又小,不喜欢接触任何陌生人,只有特别熟悉的人才能接近她。
有一天晚上放学,妈妈有事来得特别晚,就剩她一个孩子,我怕她着急,就带她在幼儿园院子里玩,还给了她一包饼干,缓解孩子紧张的情绪。
这时候门卫叔叔过来了,逗她说:饼干给叔叔吃吧?
没想到她哇”的一声就哭了,叔叔吓了一跳,赶快俯身说:叔叔不要,叔叔不要,你吃吧!你吃吧!”
话还没说完小菁就把一包饼干一下子都摔在门卫叔叔的脸上,那一瞬间我们都惊呆了,错愕地看着这个暴怒的孩子。
从那以后小菁每次看到门卫叔叔的脸就不由得嘟起小嘴,眼神愤怒地快速离开。
当我跟妈妈描述这些时,没想到妈妈说:其实她就是胆子小,谁惹她了,她一定记着,不过她应该也还是小,不懂事,等长大了应该就好了。”
那个时候我就是一个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不足一年的小老师,也并不知道,小菁这样敏感的性格是否真的长大就好了。
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小菁已经上大学了。
有一次在逛街时恰巧遇到了很久不见的小菁妈妈,她拉着我非要去喝点东西叙叙旧。
于是,我时隔15年后又一次走进了小菁的世界。
妈妈说小菁一路学习都很好,很聪明,但是就是特别敏感,和她说话都要特别小心,就怕哪句说错了又要发脾气,上学后也一直不太合群,看谁都不顺眼,没有要好的朋友,甚至在青春期和妈妈之间也发生了非常多的极端冲突,妈妈说那几年真的难熬。
我原以为小菁上大学了,妈妈终于可以省省心了,没想到妈妈继续说:她在大学里我每天心都是悬着的。”
妈妈给我讲述,她入学不久就和宿舍同学闹别扭,要求老师给她换宿舍,还说老师故意和同学一起刁难她,入学两个月后竟然半夜给妈妈打电话,哭诉,说要调班、调专业,这个老师太狠毒等等。
妈妈说我与老师已经沟通多次,我知道她的问题都在自己身上,并不是老师和同学的问题。
我看着她已经不再年轻的脸上,掠过一丝悲凉,顿时好心疼小菁妈妈。
触觉敏感的孩子从小就会表现出胆小、爱哭、自私、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过分警觉,对不良经验总是牢记在心等情况,而这样的问题是长大了就好了吗?
也许长大真的没有那么爱哭了,但是可能更爱生闷气了;也许长大胆子没有那么小了,但是也变得独来独往,不爱与人交往了;也许长大对陌生人没有那么警觉了,但是却莫名的嫉妒心很强了,对别人善意的语言也总是用敌对的情绪来对待。
所以,真的是长大就好了吗?
其实并不是,只是以另外一种形式出现了。然而,到了一定的年纪,所有行为都成为她的内在定式,没有特别的毅力和生活变故,都很难再去改变了。
这正所谓思想产生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对成人的感觉统合发展顺序来讲,是完全符合的。
军军是个发育迟缓的孩子,一个特别的机缘,妈妈从朋友那里听说了我,了解了惠心千爱,于是爸爸妈妈带着军军不远千里从河北来到威海。
原来孩子在快3岁时还不会说话,爸爸妈妈就有点心急了,但身边太多人都在安慰他们说不用急,有的孩子就是说话晚,大了就好了。
于是军军爸爸妈妈将信将疑又等待了一年,在孩子4岁时孩子依然不会说话,而且孩子出现了非常多的自闭的倾向,这时候爸爸妈妈再也坐不住了,不是说大了就好了吗?
为什么孩子不但没有进步,反而越来越严重呢?
他们带着孩子跑遍大小医院,得到的结果就是自闭症”,于是赶快在当地感统机构进行了为期一年的传统感统训练。
这一年中孩子能力有所提升,学会了简单的仿说,但自主语言还是非常少,独立思维能力也几乎没有,爸爸妈妈觉得不能再等下去了,所以,在朋友的推荐下他们来到了威海。
经过约谈,我很高兴军军的爸爸妈妈是有意识的人,首先没有一直相信孩子长大就好了,再就是愿意正确面对孩子目前的情况,争取一切可能,在6岁前生理优势期内来帮助孩子改变现状,提升孩子的能力,其实,这些都是给我们机会去帮助孩子的前提。
5周岁的孩子测评结果感统年龄只有两岁,一直是一个游离在状况外的状态,偶尔叫他会看你一眼,然后笑着仿说家长的语言,肌肉张力非常差,能量也很低,喜欢瘫坐在地上发呆。
截止到9月8日,军军集训就满三个月了,他每天上午上幼幼感统,下午上大龄感统,通过足量的、有针对性的、多元的感觉刺激,我们每天都在看着军军的进步,从起初的坐着不动,到后来可以主动上设备,再到现在看到别人在二层下不来时仰着头亲切的问:需要帮忙吗?”
他的能量不断提升,语言不断进步,理解能力也越来越好,我们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军军。
爸爸在他训练两个月的时候来看他,临走时妈妈说:军军,我们不让爸爸回去吧?”
没想到孩子这一次不再是仿说,而是回头看向爸爸说:爸爸,你不要回河北吧?”
爸爸妈妈听了激动地说不出话来。

人类的感觉统合发展从新生儿低层次的感觉刺激输入、简单的行为反射开始,通过足量的感觉刺激之后,逐渐发展成为稳定的情绪、持续提升的感知能力、双侧协调能力、运动计划能力、并产生适当的活动量。
再随着环境的丰富化与复杂化,大脑持续的发育与统合各种感官信息,产生了更复杂的语言能力、更有组织的目的性行为、更熟练的手眼协调能力与更成熟的视觉空间感,
最终,形成高层次的长时专注力、学习力、自信心、自尊心、组织能力、抽象思考与理解力、灵巧的精细动作能力和身体与大脑的单侧专责化。
事实证明,不是长大就好了。幼年存在的问题如果不去关注,很可能未来会成为限制孩子一生发展的障碍。
而如果我们懂得生命成长的规律,能够看懂孩子当下的成长需要,这些孩子就不会继续被错误的对待,而眼睁睁错过孩子的生理优势期,变成一生的遗憾。
想要改变当下的发展不足,就需要了解人类从低层次发展到高层次的生命进程,及时地给予多元的、足量的感官刺激,才能真正弥补孩子发展的不足,不断提升孩子的多种能力,从而改变其一生的命运。(文/徐明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