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 听话”教育
早晨问了友友们,说说孩子与老师的关系,结果没有热情的回应,一个友友说自家的娃,我连我跟他的关系都没闹明白,我哪知道他在学校里跟老师是什么关系。
提到孩子跟老师的关系,我们会想到非常熟悉的两个字听话”,家长对于孩子跟老师的关系常常寄希望于听话”就好了。
听老师的话准没错。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让孩子听话”意味着什么?
作为一个学生听老师讲课,听他讲述的知识和听他的话应该是两个概念。
但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把这个概念给弄混淆了。听老师讲授的知识,老师更有经验,这样对于学生来说会更有利于知识的吸收,这个是正确的。但是老师作为人他本身并不是完美的,如果说什么话都听老师的,那孩子本身就会失去判断能力,即使对方有错,他也没有能力去分辨。
友友的论调应该代表了很大一部分家长,自己和孩子的关系也没太弄明白,至于孩子跟老师的关系那就更陌生了。
但是师生关系是一个人很重要的关系。一个人从幼儿园到大学期间都离不开老师,都要跟老师相处,如果不知道怎么和老师相处,那么这个关系很可能就会荒芜。当你不懂得怎么相处的时候,要么是躲避,要么就是听之任之。
孩子在与老师的关系中就会完全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
如果孩子在家庭关系中常常也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是完全被保护的,很少去强调孩子在家庭关系中的主动性,孩子就会习惯了在关系中的被动性。在与老师的关系中也会延续这种被动。
听话”就有很强的被催眠的暗示性,是不需要判断,只需要接受;不需要主动,只需要被动。简单的听话”,孩子在关系中就失去了主动性。
孩子与老师的关系:
1积极主动
这类孩子与老师的关系积极主动,会主动的与老师沟通自己的想法,敢于表达自己的感受。课堂上比较活跃,经常回答问题。班级里组织的活动都会积极的参加。
比如说有一个小朋友,老师答应他,考试达到一定分数就会送给她一个笔记本作为奖励,结果考试后老师忙忘了,这个小朋友呢,就去找老师,表达了自己的想法,结果顺利的拿到了笔记本。
小范围在学生中做了一个调,积极主动的学生在班级里只占10%到14%,严格点的话可能会更少。
2消极被动
这一类孩子可能会觉得老师不喜欢他,在班级里不太敢表现自己,回答问题、参加活动都很被动,不会主动地与老师沟通交流。
比如他平时不会跟老师去交流,有事情的时候会让家长与老师交流。比如他的作业忘在家里了,为了避免与老师沟通,就会让家长去跟老师说明,而不是自己去跟老师说。
这类孩子比较多,占80%到86%。这类孩子是名副其实的听话”的孩子,害怕沟通。
3小心翼翼
有的孩子也想跟老师积极地交流,但是总是缺少信心,而且交流的时候也不是很流畅,交流的时候会有表达不清楚的地方,总是小心翼翼的。这个时候家长就需要帮助孩子,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分阶段的、由简单到复杂的进行表达。
比如开始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先在家里练习,练习好了之后,再去学校里跟老师沟通。开始的时候先简单的去表达,比如说一两句话,很容易就做到。一点一点培养孩子与老师交流的自信心。
这类孩子所占的比例相对来说会少一些,在10%左右。
4不清楚
稀里糊涂型的,没有想过积极和消极,也没有想法去跟老师沟通交流。在班级里属于随大流型的,大家怎么做就跟着,没想法,没主见。教师节送礼物就跟着送礼物,劳动就跟着劳动,学校有活动,老师让去就去,老师不让去也没想法。
这一类型的大概占20%左右。
师生关系,孩子的主动性会影响关系的质量。主动了才会被老师看到,每一次被看到都会更有信心。在师生关系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叫教师期望。
教师期望
教师期望其实简单明了的理解就是老师对学生的期望。每个老师都期待能教出有成就的学生。老师根据学生的行为和学习表现,就会判断出孩子未来大致的发展,未来的学业如何?潜能发展怎么样?
教师期望实验
教师期望效应实验有一个著名的罗森塔尔实验,是由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一所小学里进行的实验。
在开学的时候,研究者来到一所小学,让学生参加IQ测验。谎称”该测验能够预测学生未来的成就大小。没有进行暗示前两组学生第一次的IQ成绩基本相等。
接着研究者说挑选前十名的进入实验组,他们的智力发展会更高,剩下的表现一般就进入控制组。
一个学年以后,所有的学生重新做IQ测验,实验的结果是,被老师暗示存在高智商潜能的孩子,他们第二次IQ成绩明显高于控制组的被认为一般的孩子。
罗森塔尔实验会让我们看到,作为权威者的老师,对于学生心理的暗示是会触发学生IQ的提高的。学生与老师的积极关系会提升学生的IQ。
不过所有的关系都是相互的,不是单一的。还是我们说的孩子在关系中的主动和被动模式,如果说孩子的关系模式是被动的,那么他在与老师的关系中也很难主动,这是孩子需要突破的关系模式。
老师的积极期望有很多因素,主要的就是这样几点,比如说学生个人的各方面能力、兴趣的广泛度,还有人格的成熟度。学生自己对于老师期望的控制度是能流利的回答问题、作业完成度质量高、人际关系不错,课外阅读广泛,这些都可以提高老师对于学生的期望值。
所以在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中,作为权威的老师可能会具有很大程度的主动性,但是孩子本身的主动性也会决定与老师关系的质量,提升教师期望。
通过主动的亲和关系提升教师期望
孩子通过哪些方式可以提高教师期望呢?
1主动与老师沟通表达自己的感受。
比如关于读书的感受啊,关于班级里的事情自己的看法呀!
2教师节送去一份代表你心意的小礼物。
礼物虽轻情意深厚,小小的礼物会连接起和老师之间的感情。
3代表班里的同学与老师沟通。
班级里有些内向的孩子。或者是有一些问题,大家不知道怎么去跟老师说,这个时候呢,你就可以自告奋勇地承担起这个责任,代表大家去跟老师谈。
4多承担班级里的事情。
有责任感的孩子老师会看在眼里。
5写信。
如果孩子不善于表达,或者是说的事情会比较多,那就可以用书面的表达方式给老师写信,把想说的内容一条条清晰的列出来。
亲和需求交换到心理上的酬赏
学生和老师是社会关系,学生通过与老师的亲和关系,与老师相同的观点和态度,获得班级团体的归属感。
学生与老师的亲和关系还是学生的价值保证,能够让学生觉得得到别人的支持是自己能力的体现。
学生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会让学生有一种同盟感,当自己需要被别人帮助时,会有人帮助自己。
对学生来说老师是权威,如果说学生能从老师那儿得到更多的指导,那么学生就会觉得他获得了更多的价值。
如果学生想收获教师期望,提升IQ,更多的还是要靠自己与老师建立积极主动的亲和关系,亲和关系同时又获得心理上的酬赏,心理上的酬赏又促使学生和老师的师生关系,持续地收获教师期待。这就是良性的社会交换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