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孩子上小学之后,就会出现偷窃”行为。以偷家里的钱居多,少数则在学校偷钱,或是偷用别人的物品。而说谎”通常在偷窃被抓后,大人问他有没有偷?问的时候带着气愤,大声斥责,孩子居于恐惧、害怕下不敢说话。大人继续质问,要他说出个理由否则不罢休,孩子只好说了,在紧张情绪爆满下语无伦次,随意抓个理由。死不承认、理由够好,就有侥幸机会,下次可再试;理由不够好,大人嫌他说谎不打草稿,罪加一等。偷窃和说谎自古以来都是好朋友,是一组的。

偷窃又说谎,大人气得受不了,不打不成器,否则将来出社会还得了,岂不成了大坏蛋?大人惯性又打又骂,重罚遏止,无论孩子原因如何,偷窃行为就是不对。打了如果有效那就好,但通常不是真的有效,顶多只是维持一段时间而已。为什么呢?因为孩子学到偷窃行为能满足需求,而它的功能还没找到替代。于是孩子容易走回头路,他不是不害怕被揍,而是被揍的过去记忆远比不上当下的需求。
这很合理,就像你知道海水不能喝,但一整天都没喝水后生理匮乏的诱惑,就会让你冲动去喝,结果喝了海水后,不但不能解渴,还会因盐分过高脱水加速死亡。偷窃的诱惑没口渴那么单纯,因为复杂所以孩子单凭小小的意志力是挡不住的,他再犯大人打更大力,恶性循环下去,孩子最终可能自暴自弃。
大人想的都是阻止行为本身,却没想到行为之外的功能、原因与如何替代。阻止不让该发生的发生”是很耗力的,所以换一个角度,自问一个问题:孩子好端端的,为什么他去偷窃?”

偷,是不敢光明正大,趁人不备时拿取。与其谴责行为欠缺道德,不如探讨孩子为何这么做,首先,删除孩子他就是坏胚子”的答案,人性本善,没有人生下来就是坏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定有原因驱使他从行为中得到好处。偷窃”本身是不好的,他大概知道,如果为此还不顾风险,那就更值得探究背后是什么东西了。孩子大概自己不会懂那么多,我们探究的是什么驱使了他?理解偷钱行为背后的意图与功能。
一般来说原因有下列几种:
01
环境诱惑大于意志控制
有一案例是孩子常偷家里钱,后来发现家里因生意关系,大人在前台做生意,钱随手放在后台。打开抽屉就能拿钱,拿几个铜板应该不会被发现吧?”单纯不具未来后果的想法,搭配能立即满足的冲动,孩子的大脑未发育完全,单凭意志力是控制不住的。

02
生活太无聊,拿钱找乐子
钱不是万能,但没钱万万不能。偷的钱究竟拿来做什么,有时候从用途可以看出端倪:孩子想要什么?我们发现,大部分都只是找乐子,满足当下。所以很合理的,如果生活无聊、封闭,电视也不能看、又没手机,没有杀时间的东西,偷钱买乐子会是一种方法。有案例是偷钱去夹娃娃,一千多块的零钱换盒玩具根本不敷成本,驱使他的是刺激性与成就感。孩子天生精力旺盛,出头”很多,他若无所事事,鬼灵精怪的有可能就选择偷窃。
另一类孩子偷钱后拿去请客,用钱维持友谊关系,这可推论孩子原来的人际关系不好,生活孤单、没人跟他玩而想出来的办法。孩子想要的是玩伴,但方法错了。

03
太容易被抓的偷窃
孩子若故意偷窃,通常会精益求精、魔高一丈地改善技术。然而有一些奇特的孩子,他惯常偷窃却不懂掩饰,爱说谎却站不住脚一听就知道,问他为何要这么做自己也说不上来。一直重复却没有改进的行为,偷得莫名其妙,这种通常属冲动型偷窃,此时除了探求行为目的,还要另外考虑孩子是否有特殊状态,如智能障碍(受人煽动、不懂物权概念……)、过动暨注意力缺乏(无法延宕情绪满足,当下想要就行动……)、亚斯伯格特质(自我中心的想法,固执认为这是拿不是偷……)。
04
外部的压力
不是他自己想偷,而是逼不得已的,如被威胁恐吓、被霸凌缴保护费,或者是不小心闯祸造成损坏无法赔偿,又不敢跟家里讲。这类的原因孩子除了偷窃行为,在性格表现及生活态度上也会有变化,可特别留意。

所以,发现孩子有偷钱的现象,父母不应该上来就责骂或是体罚,而是先找出孩子偷钱的动机和原因。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对症下药,这里也给大家分享下,预防孩子偷钱”的方法。
预防与相处原则01
生活环境的安排
我们都明白小朋友需要空间跑跳,那是他们的天性,所以父母的思维会转向如何寻找安全有趣的场所”,而不是绑起来要他不要动。对越小的孩子越是如此,环境安排远大于让他自己决定。
当孩子稍微长大,知道钱的用途,而偷窃是为了玩”时,我们仍是一样大原则,给他固定工具与安全范围,让他自由享乐。固定工具指的是发零用钱与拥有玩具物质的规则,安全范围指的是去除环境诱惑(钱要摆在安全位置)、允许可以去的场所(公园、骑车、游乐园)及养成生活纪律(知道什么时候去什么时候回来)。

02
让生活有趣一些
除让孩子自己玩,如何让生活更有趣一些呢?大人要下去一起玩。
建议尽量增加亲子时间,家人同乐,大人在团队里是领导者,带领孩子参加社团、户外教学以增广见闻(如带孩子参加区域足球队,接受训练)。让他有更多选择投注精力发展能力,这已脱离单纯享乐的层次,获得更进阶的成就感了。
如果家里经济有困难,无法给予物质工具,我建议反过来让孩子多参与家庭,知道家里的状况、父母的辛苦,以及希望他一起学习家务分工(如一起准备晚餐),这份任务感也能增加亲子关系与同乐目的。

03
处罚”要重新定义
孩子不断重复同样的事会令人气炸,任何人都会的。处罚在管教上,是孩子大脑未完全理解大人指令下,由身体感受来记忆哪些行为不能做的功能。但仍请记得,大人打骂孩子是很不对等的权力关系,请尽量不要在气头上处罚,歇斯底里大吼大叫、过度强压的体罚或精神面的赶出家门”等等说法与作法都会让孩子恐惧。请注意,孩子流的泪是因为恐惧,不是因为做错事愧疚,恐惧不会让孩子记得做错事要改”,恐惧只会让孩子记得执行者的恐怖,潜意识疏离关系”。
处罚有时有其必要,但要避免情绪上的处罚,当孩子反应不如预期或又说谎了,当下的情绪会加重大人想以体罚罚到他懂为止,因此请记得冷静后才决定如何处罚”。大人当下如何冷静呢?先远离孩子去其他房间或外面晃一下吧,此时也可想想处罚内容。冷静后的处罚才会合情合理,情绪不再是焦点,孩子才能专注在你要教训他的内容。
处罚建议以剥夺”为主,如减少玩手机玩玩具吃甜食等特权时间,不可减少基本需求,如少吃一顿或罚整晚不睡觉。

04
特殊状态时,请带孩子接受身心评估
身心评估的意涵,在让大人知道孩子所对抗的不仅仅是生活、人际的困难而已,孩子还要面对他不知所以、毫无概念的生理机制影响,如发展迟缓、智能障碍、ADHD特质(过动、注意力缺乏)、亚斯伯格特质(泛自闭)。
生理限制会局限思考及反应,让孩子产生当机、重复、讲不听的行为,当孩子被处罚却又在短时间内再犯都需要注意。一般来说没有人会让自己陷入危机、无端找骂挨的,如果他自己又说不出理由,就更需要再探索怎么回事,建议找医院评估判断。
05
外部来的压力,请保证会与他一起面对
如果偷窃的肇因来自外部,理解原因后请保证会与他一同面对,循求问题解决之道;如果是闯祸,就一起负责付出代价弥补。如果是有人欺负,就一起思考如何应对,严重时一起讨论如何依法律途径捍卫,又或者暂时逃离用转学保护自己。让孩子感觉到关系里的安全感是重点,不要太快谴责要他自己收拾善后。

虽然偷钱”这件事本身是错误的,但是偷钱”背后可能是孩子的需求无法满足的一种自我解决方式,甚至可以看做是孩子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行为。我们当然不能允许这样的行为持续发生,但是靠情绪化的责罚是没有用的,反而会让孩子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所以,作为家长,应该静下心来,去了解孩子偷钱”背后的原因,通过及时的沟通和交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