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光是个6岁男孩,父母在外地做生意,经常不在家,小光和爷爷奶奶在一起。最近,小光常常不吃不喝,像个病人一样,闹得爷爷奶奶很是头疼,每到这时他们只好招呼小光的妈妈回来。小光的父母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记得有一次他们从外地回家后,小光突然就不想吃饭,不想说话了。
那次,小光妈妈关切而焦急地劝慰小光说:你不好好吃饭怎么行?那会得病的。”妈妈还专门给小光做了爱吃的饭,陪着小光吃完。此后,小光常常隔一些日子就不肯吃饭,而且随后真的就生了病。每到这个时候,在外地做生意的妈妈就只好回来亲自照顾小光。说来也怪,只要妈妈回来,小光就什么毛病也没有了。
孩子到底是怎么了?小光妈妈很是困惑。
——小光妈妈的烦恼
专家解答:被强化”出来的问题行为
我们可以把孩子身上出现的,成人不期望的行为叫做问题行为。小光为什么出现问题行为呢?应该说是成人慢慢地强化”出来的。
在心理学上,如果一个行为发生之后,造成一个直接的、有利的结果,从而使人再次出现这个行为,叫做行为强化”。这个增强了行为发生概率的结果,叫做强化刺激。心理学家桑戴克用猫的实验证明了行为强化的原理。
他把一只饥饿的猫关进笼子,在笼子外猫能看见的地方摆上食物,在笼子上安装一个机关,只要猫用爪子击打杠杆,笼门就会打开。当猫被放进笼子时,它做出很多行为,比如抓咬笼子上的栏杆,把爪子从栏杆缝隙中伸出,以及成功击打杠杆,笼门打开,猫获得了食物。每一次桑戴克将饥饿的猫放进笼子,猫都用更短的时间击打杠杆打开笼门。最后,桑戴克只要一将猫放进笼子,它就马上去击打杠杆。因为这个行为在此前导致了一个结果——逃出笼子和得到食物,这就对猫击打杠杆的行为起到了强化作用。
对人来说,这个行为强化刺激的结果,可以是任何东西——食物、金钱、语言、表情等等。回到小光的行为上来,最初不想吃饭,只是因为不愿爸爸妈妈离开而做出的一个偶然行为。他没想到的是,这个行为得到了妈妈的关注,于是他的行为被强化了。因此,孩子身上的许多问题行为,都是被成人的关注培养”起来的。我们可能认为亲子之间,孩子是被动者,其实,孩子往往就是这样主动”地控制着成人。
专家建议:矫正孩子要适当的不再关注”
面对小光的行为,该怎么办呢?
很简单,反其道而行之,既然小光的问题是行为强化的结果,就需要采取行为消失”的矫正对策。所谓行为消失,是指如果一个行为不再导致具有强化作用的结果,个体就会停止这个行为。继续前面的动物实验,当猫击打杠杆不能得到食物的时候,击打杠杆的行为就会慢慢消失。就小光的行为说,矫正的办法就是在小光不吃不喝的时候,成人要克制自己,不让小光在此时得到关注。
小光的妈妈采取了行为消失的矫正对策,在小光出现不吃不喝的行为时不再去关注他。但是,似乎更严重的问题出现了——小光更强烈的表现出不吃不喝,病症好像也严重了,而且还有强烈的消极情绪。怎么办?
这是行为消失过程的一个规律,就是一旦行为不再得到强化,它的频率、持续时间或强度,经常在这个行为减少或消失前有一个暂时的增强过程,比如前面的动物实验中的猫,会更强烈地击打杠杆,这叫做消失前的爆发”。此时如果停止使用行为消失的矫正措施,那么,不仅会前功尽弃,而且还会使相关行为表现得更为强烈。
小光的行为消失好长一段时间了。小光妈妈刚刚要感到心安,忽然的一天,小光的行为再一次发生了。这也是行为消失中的一个规律,行为在停止发生一段时间后再次发生,这叫做自然恢复”。如果此时行为得到了强化,那么行为消失措施将会失去效果,使行为出现反弹,今后矫正起来就更加困难。
当然,类似小光的行为也有其合理性。父母应该适当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给孩子必要的关注。这是问题的另一面。这里我们只是强调,不要在孩子出现带有要挟成人的行为时去给孩子以关注”,以免无意间强化”孩子的问题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