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的儿子回家都气呼呼的。这不,今天回家尽然冲着妈妈大叫:气死我了,明天我要把他们一个个打趴下。”
这是怎么了?妈妈急切地想知道原因。
原来,体育课上,因为跑不快,被其他小朋友嘲笑了。同学甚至给他起了一个小胖墩”的绰号。天天小胖墩、小胖墩”的叫着,孩子听了特别生气,每天和同学矛盾不断。嘲笑是孩子交往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每个孩子都会遭遇到形式不等、内容不一的嘲笑,它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个小孩可能因为身体比较矮,被嘲笑一个男孩可能因为喜欢玩娃娃,被嘲笑一个学生可能因为口音,被嘲笑……被嘲笑是童年一种痛苦的经历。它影响孩子与同伴的关系,影响孩子的认知,让孩子陷入一种孤独和自卑之中。时间长了,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成长。
什么样的孩子最容易被嘲笑?孩子被嘲笑的原因有多方面:可能因为太胖了被嘲笑,也可能因为太瘦了而被嘲笑。任何事情都可能成为被嘲笑的理由。
著名心理学家赖特纳·韦特默做过的一份调查问卷表明:身体因素是被嘲笑的第一原因,占45%;其次是行为因素,占18%;排在第三的是能力因素,占15%。
心理学家也总结了这两类孩子容易成为被嘲笑的对象。
忧虑型”的孩子:他们显得焦虑、自卑,没有安全感、敏感爱哭。忧虑型”的孩子身体上瘦弱、情感上脆弱。这容易让嘲笑者在他们身上施威。他们分不清什么是幽默,什么是玩笑。常常因为别人的嘲笑而崩溃的大哭。
挑衅型”的孩子:他们性格比较暴躁,烦躁不安。他们无法容忍别人的嘲笑、却又没办法置之不理。一旦有人笑话他,常常行为容易过激。他们还读不懂社交的信号,分不清善意玩笑”和恶意嘲笑”的区别,喜欢用暴力来制止别人的嘲笑,结果却把事情弄的更糟糕。
其实,这两类孩子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都读不懂社交的信号,分不清是善意玩笑还是恶意嘲笑。
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即使是偶尔的嘲笑,也会带来痛苦的情绪体验。而如果是频繁的捉弄和取笑则会导致经常性地紧张、焦虑、失落甚至患上心理疾病。
被嘲笑的经历会对孩子的产生一系列不良的影响第一、影响孩子的自我概念和自尊水平
作为一个孩子,他没有其他的方式了解自己。只能接受和他人交往过程中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心理学上将这些我们在乎或者不得不在乎的人,称为重要他人”。重要他人”的评价是孩子形成积极或消极自我概念的主要依据。
当孩子受到他人的嘲笑时,由于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会特别容易相信别人的评价。
而一些被嘲笑的经历通常都是不好的评价,长此以往孩子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认识。并由此感到自卑,降低他们的自尊水平,经常会表现为自我怀疑,对他人的批评和负面意见表现得更为敏感。
在神经系统学有一个词叫匹诺曹综合征”。
担心自己被嘲笑”的人,会花大量的时间去寻找被嘲笑的蛛丝马迹,当周围出现莫名的笑声,都会认为是对自己的嘲笑,从而变得焦虑不安,惊恐、肌肉紧张、就好像被操控的木偶。
匹诺曹综合征”他们的天性被压制、行为被束缚,常常自我怀疑,他们是不是在嘲笑我。
第二、 引发儿童消极的情绪体验和过激的行为反应
当孩子遭遇他人的嘲笑时,会使他们感到受鄙视、被排斥、无法被他人认同。因此,他们会产生不安、沮丧、难过、无助、尴尬、害怕、紧张、气愤等消极的情绪。
而这些情绪还会引发一些系列的行为反应: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失眠、做噩梦、反复回忆受嘲笑事件、害怕和同伴交往、不愿上学等。
甚至有些孩子还会出行一些过激的行为反应:如对嘲笑者反唇相讥、大喊大叫,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
第三、 影响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
0-6岁是孩子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童年经历和遭遇影响着孩子人格的发展。
如果孩子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和社会经历,那么孩子就会比较自信。这些积极的情感体验大部分来自于他人对孩子的积极评价和反馈。
一个孩子如果经常受到他人的非议,或者经常接受消极的反馈。那么孩子就会缺乏自信,形成自卑的人格。
第四、 影响儿童的同伴关系
长期受到同伴嘲笑的孩子,会在和同伴交往过程中会变得更加敏感而脆弱。只要别人一笑,都会认为是对自己的嘲笑。
另外,由于消极的自我概念和较低的自尊水平,经常被嘲笑的孩子会变得胆小和退缩,不愿或不敢和同伴交往,也更容易被同伴排斥。因此,经常受到嘲笑的儿童也独自承受着不良的同伴关系。
如何引导孩子面对嘲笑?看到孩子被嘲笑后这么痛苦,我们很想替他打抱不平,甚至竭尽全力去制止那些孩子的嘲笑行为。但是我们的介入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因为没有教给孩子到底如何应对别人的嘲笑。
对此,美国著名心理医生凯西•科恩在他的著作《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交商》中,提出了几个技巧,以帮助孩子巧妙应对被嘲笑的困境。
1,学会分清是善意”的戏弄还是恶意”的嘲笑。
对于高社交商的孩子来说,他们不会把嘲笑看的太严重。因为他们能区分善意和恶意的嘲笑。
但是对于社交困难的孩子来说,即使是善意的嘲笑也会对他们造成过激的行为。惹得他们大喊大叫、乱发脾气、哭闹、动手打人。
所以帮助孩子区分不同的嘲笑类型,可以减轻嘲笑带来的影响。比如,像取笑、抬高自己、模仿等行为的嘲笑,就可以让孩子轻松的看待,一笑了之。这样嘲笑着”很快就可以转移目标。他们得不到响应,觉得无趣,也就停止了嘲笑的行为。
而对于一些像故意激怒、恶作剧、恃强凌弱、恶意中伤”等行为恶劣的嘲笑,就可以让孩子采用下面的回应方式。
2、对待嘲笑最好的方法就是不理会,用冷处理让对方自讨没趣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有心理研究表明,无视让自己不快的行为,能有效减少这种行为的发生,这个方法对嘲笑同样有效。
嘲笑也是一种言语的霸凌行为,这种霸凌是为了显示对方的地位高于你。而当被嘲笑者”没有响应,这种霸凌也就消弱了作用。
可以引导孩子看到嘲笑中幽默的一面,把别人的嘲笑行为看着愚蠢的行动,学会用满不在乎的态度,让对方自讨没趣。
孩子甚至可以这样回应:你就能这样做呀?你想干什么呢?说些我不知道的吧?”
记得说,完之后,离开走开。这样被嘲笑的孩子就能掌握沟通的主动权。他们找不到嘲笑的对象,嘲笑的行为可以即刻终止。
3、采取一些回应方式,让嘲笑者”闭嘴
有时候,一直采用回避的方式也会不起作用。甚至对一些故意挑衅的孩子来说,一味的回避会让他认为孩子软弱可欺。
这时,就可以说一些反击的话语、或者问一个不相干的问题、或者直接面对他们的窃窃私语或者干脆承认事实,让他们闭嘴。
*在别人说出嘲笑的言语后,一些大一点的孩子就可以运用一些反击的话语。
例如,孩子被嘲笑头发是黄色的,不好看。那么孩子就可以直接反击他:是的,对,但是跟你有什么关系呢。”
*直接面对别人的窃窃私语
很多时候,女生会形成自己的小圈子,在背后议论别人。这些行为都是偷偷进行的,或许你的孩子在某一天就会收到恶意中伤他的小纸条。他们喜欢这样做,是因为没有人挑明他们在做什么。
所以,不带任何情绪,直接面对她们的行为是制止嘲笑最好的办法。通常能有效的制止行为的继续发生。
看见她们在偷偷议论你,你可以直接走过去说道:你有什么想和我说的吗?”一般情况下,她们也就不好意思在议论了。*还可以直接问一个不相干的问题
对嘲笑者的行为进行转移,他们会对孩子的问题很惊讶,没有反应过来,自然也就停止了嘲笑,这样孩子就有机会迅速的走开。
陈月穿一件黄黑相间的衣服,被同学拦住并嘲笑像只蜜蜂。陈月走过去,若无其事的对他说你知道今天放学老师要干什么?”同学很纳闷,陈月趁机走开了。但是这个方法也不能常用,用多了,嘲笑着会洞悉孩子的目的。
*有时候直接说出事实,让对方自讨没趣
如果有人挑衅孩子,告诉孩子不要生气、不要批评,只要指出对方做了什么干扰他的事情。例如,总有人喜欢踢孩子的凳子。不要说:住手,你不要再踢了。”而要说:你经常踢我的凳子。”不带任何批评指出事实,让对方明白你已知道他的恶作剧。
4、结成团体、抱团取暖、还可以寻求大人的帮助
在安东尼•布朗的著作《大手握小手》描述了这样一段友谊:
威利和休伊砰”的一声撞到了一起。大个子休伊主动向威利道歉了,威利惊讶极了,也说了一声对不起。从此两人成了好朋友。这两人发现他们有互补的优点,可以帮助彼此。休伊擅长面对别人的嘲笑和侮辱,经常把欺负威利的恶霸赶跑。而威利也经常帮休伊赶走他害怕的蜘蛛。
如果孩子和朋友在一起,一般嘲笑着不会轻易嘲笑一群孩子,因为他也明白人多势众”的道理。如果是一群人,这个行为就更不可能发生。鼓励孩子结交朋友,抱团取暖,特别是当周围有爱嘲笑人的孩子时。
而当朋友不在身边时,可以让孩子寻找有成人的地方。这一点对于力量悬殊的嘲笑行为特别有用。例如,在外面玩的时候,如果有一个成人在场,嘲笑着”很少会嘲笑其他的孩子,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不良行为会引起大人的介入。
为了更还掌握这些技巧,父母和孩子还可以在家中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嘲笑者”和被嘲笑者”,来练习各种嘲笑的场景、语言、方法等。
当孩子回来向你抱怨被嘲笑时,不要轻飘飘的说:没什么大不了的”。嘲笑也会引起孩子的心理问题。也不要急忙介入孩子的问题,正确的做法是:重视并交给孩子相应的处理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