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规则感?孩子还那么小,有必要让他开始建立规则感吗?
前些天和来自英国的K聊天,他说起了自己四岁的儿子在成都一所国际幼儿园发生的事,让人不得不感慨家校合作中对规则感的重视。
带过小孩的人都知道,出门在外如果遇到孩子想上厕所的时候,最方便快捷的办法就是找花坛和路边来解决,这已经是带孩子的人的共识,一般不会有人来干涉。
K是国际家庭,孩子的妈妈是中国人,遇到孩子尿急的情况平时也会采取这种方式。但是最近K收到了幼儿园老师的反应,说孩子课间在幼儿园的花坛尿尿,希望家长和孩子多做沟通。他觉得非常尴尬,自己的孩子的不良行为给老师带来了麻烦。
于是他回家和孩子进行了友好的语言沟通,让孩子认识到了随意尿尿是错误的行为,回到幼儿园后,老师发现孩子不仅改掉了在花坛尿尿的行为,还告诉老师哪些是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
这是一件发生在幼儿园里非常普通的小事,但是孩子行为的转变离不开幼儿园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我问K,国外的幼儿园不是都很自由吗?孩子们是不是都是在教室跑来跑去?
K说,国外的幼儿园是有规则的自由,孩子们看似在各自玩耍或和老师游戏,但是他们都懂得幼儿园的规则,有的可以做,有的不可以做。比如说,孩子们不论多大都知道去厕所大小便,对于在公共场所方便的行为会让人难堪。
通过我的观察,中国孩子的规则意识建立得不太好,一方面是大人对于规则的理解和遵守并不太严格,不知道哪些是孩子在家和在幼儿园都必须要遵守的,哪些是在家可以做在幼儿园不可以做的。另一方面,社会对有的习以为常的习惯保持沉默,孩子目之所及的成年人缺乏时间观念,缺乏生活和工作计划,孩子也难以对社会规则有一定认识。
在我遇到的家长中,有的父母对孩子在学校的调皮行为不予以纠正,认为孩子三四岁的年龄还处于建立规则的阶段,他需要时间来成长。有的父母课后会批评孩子上课不认真,影响了其他孩子,也耽误了自己的时间。我理解的规则感是从小建立起来的,无论孩子两岁还是四岁五岁,他都需要知道生活中基本的规则,这是通过父母和幼儿园老师来教育的。父母需要告诉孩子他的不端行为影响了其他的孩子,也需要告诉孩子,不同的场所不同时间要做不同的事情,而不是放任孩子的错误行为。
所以说,国外的幼儿园并不是散漫,而是规则内化了的自由,这正是我们要从小孩子就开始建立的规则感。

在合作中学会礼让

在互动中学会合作

在比赛中学会竞争

在聆听中学会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