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愿你以后身披铠甲而有温度,内心柔软而有原则。
——题记
上周六,陪外甥到公园散步,阳光温淡,对于肃杀的冬日来说,已是难得的好天气了。突然,听见不远的石凳边啊”的一声,原来是一个小姑娘被一个小男孩推到了,小男孩伸伸舌头做着鬼脸在哈哈笑着,正得意之余小女孩站起来了,不甘示弱的踢了男孩一脚,跑向了自己的爸爸,父女二人笑嘻嘻的走远了。
我惊异于女孩父亲的淡定,她把一切都看在眼里,自始至终又没说一句话,显然,他并不反对女儿别人打你你要还回去”的做法......
一直以来,这都是教育界上最引发争议的问题,几乎是每一场辩论赛的热议话题。
别人打了你的孩子,究竟该不该教孩子打回去”?
对于这个问题,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这三种观点:
第一时间告诉老师,让老师批评他
一部分人认为当孩子被打时,应该第一时间告诉老师,让老师出面批评打人的孩子。
打人不对,能忍则忍
有一部分认为要教孩子保持善良的品质,能忍则忍,不打人的好孩子”始终是最重要的。
打回去
这是一种以牙还牙”的做法,也是最有争议的一种。
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
还记得安东尼·布朗的名作——《胆小鬼威利》吗?威利是一只善良的猩猩,但同时他也是一只胆小的猩猩,他是小混混们边打边叫的胆小鬼”,在饱受欺凌之后,威力下定决心让自己强大起来——他读书、跑步、做健身操、吃营养餐,用心生活,好好经营自己,终于让自己强大起来,走在街上再也不用低头哈腰,小混混见他闻风丧胆,终于没有人敢欺负威利了。然而,不管怎么磨砺,他始终保持着善良的本质,碰到柱子也会谦卑的说对不起,苦心的经营自己终使他蜕去胆小,成为大家眼中的英雄......
威利的故事,或许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两种错误倾向
或许你家就有一个胆小的威利”,他是班里小霸王的众矢之的”,他有口难言,你一筹莫展......你正在这两种倾向之间举棋不定,很是苦恼。
强硬的还手回击?
no!一方面,当你告诉孩子当别人打你你要强硬还手的时候,无形之中也在把孩子往以暴制暴”的道路上引导;另一方面,如果你的孩子习惯了软弱,那他怎么可能因为你的三言两语就学会强硬反击呢?

一味的忍让?
no!一味的忍让实际上是一种逃避,更是一种软弱的表现,只会助长那些打人孩子的气焰”,只会让自己的孩子更加自卑:我是弱者,我不敢反抗。
善良不等于软弱,请让他继续善良
或许你的孩子就是那个没有强大起来的威利,他善良仁慈,但也却充满了自卑与孤独,瘦小、沉默、老实”成为他的代名词,对不起”成为他的口头禅,有的时候你甚至以为他懦弱,于是你教他以牙还牙,但是,这样好吗?
反观那些不用教就懂得以牙还牙”的小霸王,他们除了不被欺负之外,连个真正的朋友都没有,内心的孤独才是真正的孤独啊。你的孩子本性善良,你为什么不让他像威利一样强大自己呢?
不伤人是教养,但不被人伤害是气场
继续善良与保护自己并不冲突。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并不是让孩子学习以牙还牙,以打回去”为手段的反击无异于是在培养孩子的暴力倾向,但是你要让孩子明白,不能一味的让别人欺负,告诉孩子,当你被欺负时,你要遵从精神上的第一意愿,首先在气势上压倒对方,然后你要掌握好分寸,不要让他人得逞,但也不要伤害别人,学会见机行事。不伤害别人是一种教养,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是一种气场,教养和气场,我们都需要。
究竟怎么办?
再回到最初的话题上:当别人打了我的孩子,我要不要教他打回去?”
一味的忍让和以暴制暴都不是正确的引导方式,试试这样做吧。
首先,家长要练就一双慧眼,要看清孩子之间是闹着玩”还是打人”,许多时候,孩子只是闹着玩,却别你当成了欺负”。从今天起,让你的宝贝强大起来吧,强大到别人都不敢欺负他!你的孩子现在或许也是从前的威利,你要做的,是让他变成以后的威利——强大又不失善良,强身健体+饱读诗书+健康饮食。这是防止被欺负最有力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