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家长讲得越多,孩子听得越少,最有说服力的教育,不一定要说出来

"讲道理"明明是一个褒义词,可令无数家长苦恼的是,有时候在教育孩子时,却失效了。

01 大人的"理",孩子不明白

一次家庭聚会,家里来了一位新客人,舅舅带着女朋友也来参加家庭聚会了。

舅舅的女朋友彬彬有礼,一进门跟各位亲戚都问了好。看见2岁的圆圆在客厅玩,也蹲下来友好地打了声招呼。

重要的客人第一次来访,圆圆妈妈也想让孩子表现得友好一些,一边扶着圆圆的肩膀,想让她正对着阿姨,一边说:"圆圆,快说阿姨好。"

可是圆圆手里正拿着玩具,玩得不亦乐乎,完全没有理会妈妈,连眼睛都没抬一下。

圆圆妈妈急了,她不想让新客人对咱家的印象差,就搂着圆圆,不断地在圆圆耳边念叨:"圆圆你要讲礼貌呀,家里来客人了要打招呼呀,妈妈不是教过你说你好吗?"

这个场景让舅舅的女朋友也有点尴尬了,连忙说:"孩子还小,没关系的,让她好好玩。"

生活中像圆圆妈妈这样的父母也很多,见过太多不讲道理的"熊孩子",很注重培养孩子,希望他成成为一个有礼有节、品行良好的人。

这些家长的责任心值得肯定,可有些"理"在大人看来理所当然很容易办到,但小孩子却不明白。

圆圆才2岁,还处在"认识自我"的阶段。"打招呼""问好""道歉"等交往技巧,是成人之间约定俗成的"礼节"。

尽管妈妈不断地教育、讲道理,可这个阶段的孩子无法理解其中的关系。只能是一副"我是谁?我在哪?"的懵懂状态。

02 道理讲太多,变成了"唠叨"

《小欢喜》里陶虹扮演的宋倩,强大的控制欲令无数观众胆寒。可她并不是一个喜欢用暴力方式对待孩子的家长。恰恰相反,她最擅长的反而是苦口婆心地跟英子"讲道理"。

英子考了第二名,她拧着眉毛,表情凝重地跟英子分析事情的"紧迫性";

英子喜欢航天航空相关的东西,她觉得这个不好,也是用讲道理的方式,想让英子改变想法来听自己的;

她会对英子说"咱俩的梦想,应该是一样的呀"。

话说得没错,她确实是为了英子好。可她做的一切、说的一切,在英子看来,却已经变了味。

家长道理讲得太多,在孩子耳朵里就变成了"唠叨"。无论说得多么在理,孩子都听不进去。

遇到青春期的孩子,这种"唠叨"还会变成无形的压力,逼迫孩子在沉默中爆发。

03 输在"讲道理"上的父母

几条小鱼儿生活在一个小缸里,人们觉得这些鱼就只有那么大。

一天小鱼缸无疑被撞破了,主人将鱼换到一个大鱼缸。过了一段时间,这几条小鱼竟然长大了。

这就是教育中常提到的"鱼缸法则"。

植物也同样如此。

办公室里有几钵吊篮,明明前几天还长得挺茂盛,可在最繁盛的时候,却渐渐枯萎。去咨询了会养植物的人。他说:"你把盆换大一点。"

沿着盆边,轻轻将吊篮整个根底挖出来,才发现吊篮的根部早已将整个空间占满了。

鱼需要成长的空间,植物需要成长空间。世间万物如此,孩子也不例外。

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儿童精神病学家丹尼尔·西格尔说:

"孩子需要被欣赏和珍视,而不是被管教。"

父母越是"讲道理",给孩子的限制就越多,如同把孩子养到了小鱼缸里。我们明明是为了孩子好,却适得其反,给孩子增减了太多了枷锁,输在了"太讲道理"上。

04 最有说服力的教育,不一定要"说"出来

教育孩子,要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 要懂得"留白"。

最有说服力的教育,不一定是"说"出来的,而是父母"做"出来的。

丨示范

孩子不会"打招呼"这个问题,要怎么解决?最好的方法是"示范"。

乐乐是一个略显羞涩和胆小的孩子,一直都不习惯开口打招呼。后来奶奶过来带了一段时间,没想到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一仔细问才发现其中窍门。原来乐乐妈妈原本也很内敛,说话轻声细气,自己打招呼都很秀气,教育要孩子主动打招呼,实在没有说服力。

乐乐奶奶就不同了,为人很外向,她没有刻意要孩子打招呼,但每次她自己见到熟人,都热情打招呼。却在无意间用自己的行动"说服"了孩子。

"讲"道理没效果,家长的亲身"示范"却很有效。

丨共情

家长在讲道理的时候,很容易忽视孩子当下的感受。

就像上面说到的圆圆,孩子并不能理解大人之间的礼仪,又在专注地玩着自己的玩具,却被妈妈打断,还要强迫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心里其实是抗拒的。

看到孩子"不讲理",家长还会更加心急生气,于是厉声责备。越是如此,局面就会越糟糕。

了解儿童发展的规律,理解孩子当下的情绪和感受,就不会对孩子过多的苛责。

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共情",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很多情况,不需要对孩子"讲道理"。该释怀的,反而是我们自己。

丨让孩子自己形成试错经验

孩子与成人的交往,和与同龄人的交往体验是不一样的。

比如孩子想要玩什么玩具,在家里父母都不会跟他抢。可如果在学校,就会遭遇同龄人的拒绝。

孩子在与同龄人交往的过程里,靠自己试错的经验,积累交往技巧。他们会知道"如果我不商量,别人就不会答应""如果我不分享,我就玩不了这玩具"。

同样的道理,在教育孩子其他的行为习惯时,也有必要让孩子亲身体验一下做错的后果。无论做过什么不对的事情,学会面对,知道根据不好的后果,纠正先前的行为,比家长费口舌的说一万句要有效得多。

道理讲得越多越无力。有时家长的一份理解、一个眼神、一个拥抱,足以给孩子鼓励。一份行动、一份示范、一次体验,也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