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唠叨总是没效果?做个“身懒心不懒”的家长,孩子不拖延,更独立 怎么做到不唠叨孩子

家长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每天早晨为了让孩子起床用尽各种方式,但是天只要一开始冷起来孩子起床就更困难了,总是起床之前各种拖延,起床之后各种赶场,有的时候甚至起晚了孩子还会抱怨家长没有叫自己早起。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只要家长懒”一点,让孩子自觉起床,就算晚了一点也没关系,多来几次孩子自然就会调整好生物钟,因为他们知道,闹钟响了一直不起最后上学晚的是自己。

让孩子体会到自己做的事情自己需要承担后果的话,他们其实就会变得自律起来。

可能一开始的时候孩子还会不以为然,认为就算闹钟响了自己晚起一会也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只要他们经历过几次真正的迟到”,今后就会逐渐改掉坏习惯。

怎么做到不唠叨孩子

怎么做到不唠叨孩子

孩子在家里可以和父母撒娇发脾气,但是到了学校和老师就不行了,而且还要顾及自己在班级的形象,无论如何他们也不能允许自己每天因为迟到而获得大家的关注”。但凡有点自尊心的孩子都不会允许自己用这种方式来吸引大家的注意。

用孩子的内驱力来促使他们做事情,远比父母的唠叨要管用的多。

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小毛病,这些问题虽然不是什么原则性的大问题,但是日积月累也会给他们造成不好的生活习惯或者是学习习惯,与其家长总是用唠叨的方式来逼迫孩子改正,不如让他们自觉认识到错误带来的困扰,自觉自发的去改正坏习惯。

毕竟家人是每天都生活在一起的,很多时候父母的话前几次还能听得进去,时间久了他们就学会如何阳奉阴违与父母周旋。

孩子对父母的唠叨总是不耐烦的,越催越不愿意做,家长抱怨孩子懒”孩子嫌家长烦”。就在这样恶性循环下不断加深亲子之间沟通的隔阂。

怎么做到不唠叨孩子

其实有的时候并不是孩子懒,而是家长太勤快了,剥夺了孩子的自主选择权和体验的权利,犯错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犯错,就会提前为他们想好怎样应对,既然孩子没有经历过犯错带来的苦恼,自然就不知道应该怎样做才是对的。

就拿起床这件事来说,孩子设定好了闹钟之后,知道了自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有了迟到的亲身体验,自然会自觉的遵守规则。

一旦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孩子从生活中获得双向体验,他们自然就会有做事的规律,孩子的潜力是很大的,其实他们能够做很多事情,家长不要因为担心就事事为他们包办。

这样的做法还可以延续到孩子的学习上,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让孩子靠自觉学习,复习,独立完成作业,完成学习任务才能真正掌握学习的本领,大人陪读陪写甚至帮忙计算,其实都是在帮倒忙”,其实是在辛辛苦苦的培养懒”孩子。

怎么做到不唠叨孩子

惰性是人天性的一部分,如果家长过于勤快,把孩子的事情都一并包揽,等于剥夺了孩子的锻炼机会,助长了孩子惰性的发展。

家长这样就是好心办坏事,很多家长都是勤快过了头,照顾孩子本无可厚非,但是将孩子照顾成毫无自理能力或者是没有独立意识的话那就是家长的问题了。

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过界,可以时不时的懒”一下,只要身懒心不懒,孩子才能更勤快。

1. 与孩子划清界限

很多事情明确了是孩子自己的责任,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至于怎么做家长就不要干涉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做事情的步骤和节奏,没有必要全按照家长说的一步一步来。

家长只要让孩子明白什么事是他们自己拿主意自己去做的,通过谈话,讲故事,做表率等方式让孩子明白自己要为自己的事情负责的道理。

让孩子懂得做错了事情不能怪别人,只要修正做事方式就可以了,从每一件事情中吸取今后的经验,依赖大人是没有用的,从而培养孩子独立做事的积极性。

2. 创造独立环境

对于孩子来说很多事情都是父母给他们创造机会才能让他们自己去做的,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家长就不要插手孩子做事的过程了,尽可能的给他们创造一个能自己做事的环境。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比如帮主大人做家务,下楼去超市买东西,不要担心孩子因为负担过重而总是让他们在一边歇着。

当孩子做得好时,家长可以给予口头鼓励,让孩子体会到做事情成功之后的满足感,鼓励孩子再接再厉。

怎么做到不唠叨孩子

3. 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

孩子做事情不会一下就全部都做的很完美,家长在旁观的过程中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不要担心孩子做得不够好不够完美而去纠正。

父母的自作主张有的时候就是在干扰孩子做事情的节奏,没有人是天生就什么都能做的很完美的,需要在不断犯错中进步,家长要给孩子进步的空间和时间。

不管多大的孩子,他们需要的永远都是表扬和鼓励,谁都不愿意听到埋怨和指责。循循善诱才能促进孩子的进步。

4. 制定严格的要求

家长可以为孩子制定好要求,并且持之以恒的坚持遵守,只有先制定好规则孩子才有做事情的方向和准则,有了要求就要遵守是做事的底线,也是自律的开始,这样孩子才能养成良好自觉的习惯。

孩子自理能力和做事情的自觉性都是家长惯”出来的,为了孩子的独立,家长要学会藏起一半的爱。过度的爱往往会让孩子失去自主独立的机会,甚至给孩子造成伤害。

就像浇花一样,适度的水分可以让植物良好生长,但是浇水过度就会让植物淹死。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爱也是一种养分,太少不行,太多更不好。

在孩子成长道路上,家长要学会放手,多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和体验,只有让他们发挥自主能动性,才能在将来遇到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能冷静思考不慌不忙。

作家毕淑敏曾经有一次在孩子发烧生病的时候,让儿子自己去医院看病,她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希望孩子能学会生病之后应该怎么办,这样看起来虽然有些残忍,但是总有一天孩子要学会如何照顾自己,而不是在生病的第一时间去找爸妈。

因为总有一天父母会离开,如果能够及早教会孩子如何应对这件事,今后他再遇到相同的情况也就不会总想着依赖别人了。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难免会有担心,这既是磨练孩子的过程也是磨炼家长的过程。

爱分很多种,孩子需要的无疑是心灵的共鸣和满足,很多时候孩子并不会因为家长的一些行为就认为他们是不爱自己的。

相反这种为了锻炼孩子而采取的特殊方法,会让孩子变得更加坚强,将来等到他们长大时候自然就会明白父母的苦心。并且能在父母的爱中成长起来。

对于家长来说藏起一半的爱比全身心投入给他们全部的爱要难的多,其实很多时候家长的过度照顾,是满足自我需求的一种方式,这也是克制自我需求满足的一种。

称职的父母都会在育儿过程中学会如何自我收敛,因为孩子需要父母给他空间来磨炼自己的生存能力。为了孩子自立家长请学会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