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的,是说只要练习1万小时,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领域获得成功。很多家长会拿这个观点来说服自己和孩子,给孩子安排大量练习时间。
实际上,一万小时定律存在着两大bug。
第一个问题是,在不同领域中,学会一门技能所需要的练习时间是不同的。比如,成为记忆专家,可能只需要练习几百个小时。
另一个问题是,它完全忽略了天赋的作用。比如,我们在上学期间,天天写字,如果按这个定律几乎人人都要成为书法家,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
所以你看,孩子的进步和成长,并不是完全靠时间堆出来的。我们需要的是有目标、有方法地引导孩子进行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这个概念是由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家安德斯·爱立信(K. Anders Ericsson)最先提出的,他认为一个人要在某个领域获得进步,需要突破舒适区,有目标、有方法地在学习区进行刻意练习,并且获得反馈。
那什么是舒适区,什么是学习区呢?我们可以这么理解:
在舒适区,孩子轻轻松松就能完成任务;而在学习区呢,需要孩子努努力、踮踮脚尖才能够得着。
如果总是在舒适区待着,重复练习已经熟悉的东西,就无法获得进步。反之当孩子在学习区,努力完成目标挑战之后,不仅能获得进步,还会获得成就感,进一步促进孩子自发学习,达成良性循环。
那么我们如何让孩子长期处在学习区中呢?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家长应当充当孩子的教练。教练需要依据队员的具体情况安排有针对性的训练。
家长也需要根据孩子的学习状态,帮助孩子动态调整难度。为了当好这个教练,让孩子做到刻意练习,我们需要为孩子做好下面三件事。
首先,帮孩子分解任务,将任务拆分成小目标来完成。以练琴为例,一首钢琴曲,当孩子练了很久都练不好,就需要我们帮孩子把这首曲子分解成更小的任务。比如,可以先练左手,再练右手,等熟悉之后再合手。
其次,总的练习时间不变的前提下,把练习时间分散,分成多次练习。同样练琴为例,孩子一周练一次,一次练一整天,远不如拆分成一周内每天练一次,一次半小时进步明显。这样小批量的持续练习,更容易加深孩子的记忆,也留给了孩子充足的反思时间。
最后,要给孩子及时具体的反馈,而且越具体越好。就好比孩子做完作业,老师会评分,还会讲题,告诉孩子错在哪儿。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反馈不能只是挑错!孩子表现得好的地方,也要及时准确的告知孩子。
一万小时定律”并不靠谱,刻意练习才是正道。在刻意练习上,需要我们为家长做到这三件事——帮孩子分解任务,分散练习,及时具体的给孩子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