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为什么会厌学?家长先了解“鸟笼效应”,培养孩子学习自主性

成成的英语成绩一直不理想,成成妈妈一直在愁怎么办才好。成成妈妈通过观察成成的学习状态发现,成成并不是不擅长英语,而是没有兴趣学习英语。为了平常训练,无论在哪都会有意识的向孩子提问事物的英文,但是成成就是不接茬,后来成成爸爸想了个办法,知道孩子喜欢看动漫,于是就找来英文版的《龙猫》给成成看,动漫确实有魅力,虽然只有中文字幕,可成成看的依旧是津津有味,不进入此,每次有小伙伴来家里玩,成成就要求放这部动漫,小伙伴看成成竟然听得懂英文,都觉得他好厉害,被孩子夸赞了一番,心里很是得意,从此之后成成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就提高了,还恶补了以前的英文课程,再次沉浸到了英文的快乐里。

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 —— 赞科夫

对于孩子学习这方面,如果还没有自己的主动地去想要学习,无论家长怎么鞭笞孩子都无动于衷,甚至还追产生厌烦的心理,不仅对家长产生厌恶,对学习更加厌恶,这样孩子就会很难再对学习产生主动性。

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 —— 苏霍姆林斯基

一、孩子的厌学情绪”来源于哪里?

小华小学的时候成绩挺好的,但是自从升入初中开始,就开始跟不上课程了,自己课下也很用功的去补习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但成绩依旧是不理想,小华的妈妈就觉得孩子还是没有好好学习,不然成绩不会上不去,完全不考虑客观因素,天天看着小华学习,周末的时候还要去上补习班,小华依旧是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再加上妈妈的逼迫,慢慢的对学习产生了厌烦,再后来就不愿意去学习,无论小华妈妈怎么做,小华就是不愿意再去学习,最后弄得小华妈妈也是很愁。

孩子产生厌学的情绪无非就是两种,一个是学不会,一个就是来自家长的过分逼迫,大部分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成绩不好就是因为没有好好学习,完全没有考虑孩子是不是能接受老师上课的速度。

1. 孩子的畏难”心理

孩子小的时候遇见事情自己做不好,就会有家长帮自己做。被自己父母宠大的孩子,没有一点面对挫折的勇气,稍微有一点困难就会停滞不前。面对新开始的学科,孩子刚开始没有接触过,自然会觉得新奇,然后开始好好学习,但是随着课程难度的慢慢加大,孩子学习上就会有些困难,很容易就跟不上老师的速度,慢慢的就觉得自己所学的课程根本就学不会,慢慢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就不愿意再去学习了。

2. 家长的逼迫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孩子还小,当父母逼迫孩子做事情的时候,他们可能会一声不吭,但是当孩子长大后逐渐有了自己的思维,他们就就产生和父母对着干的想法,通过种种方式来反抗父母的要求。这样不仅很难达对孩子的教育,而且还会影响亲子关系。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当父母总是逼迫孩子学习的时候,孩子就会有一种学习是给父母学的感觉,就会对学习产生厌恶,自然学习效率就上不去。当孩子被迫去做某件的事情的时候,孩子自然是心不甘情不愿的,又怎么会百分百的努力去做呢?这时的孩子只会胡乱应付,质量和速度都上不去,家长也就只能徒伤悲罢了。

为了解决孩子的厌学难题,家长可以尝试先了解鸟笼效应”。

二、什么是鸟笼效应”

1907年,詹姆斯从哈佛大学退休,同时退休的还有他的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一天,两人打赌,詹姆斯说:不久之后我一定会让你养上一只鸟的。”卡尔森不以为然:我不信!因为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养一只鸟。”没过几天,恰逢卡尔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礼物——一只精致的鸟笼。卡尔森笑了:我只当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艺品,你就别费劲了。”从此以后,只要客人来访,看见书桌旁那只空荡荡的鸟笼,他们无一例外地都会问:教授,你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卡尔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释:我从来就没有养过鸟。”然而,这种回答每每换来的却是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无奈之下,卡尔森教授只好买了一只鸟,詹姆斯的鸟笼效应”奏效了。

鸟笼效应”是一个著名的心理现象,又称鸟笼逻辑”,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人们会在偶然获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础上,继续添加更多与之相关而自己不需要的东西。

三、家长如何利用鸟笼效应”让孩子主动学习

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 —— 法布尔

孩子早晚有一天要自己去闯,父母没办法跟着孩子一辈子,但是孩子如果不懂得主动学习的重要性,不懂得主动接纳知识,最后如果父母不在了谁来守护他呢?所以家长要尝试让孩子主动学习,让孩子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但是家长应该如何找到点来帮助孩子提高自主学的兴趣呢?

1. 找到孩子的兴趣点

美国心理学家罗姆•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产生兴趣,而不是诸如等级或者竞争等外在目标。”有了兴趣孩子才会有学习的动力,并且有坚持下去的动力,遇到困难也会迎难而上。父母要多陪孩子玩耍,不要总是用家长的身份指挥孩子做事情,在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主动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不要等着孩子自己来告诉你他喜欢什么,可能孩子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如果孩子没有什么明显感兴趣的东西,父母就应该让孩子多去尝试,看看孩子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还能坚持下来,就说孩子很喜欢,这就是孩子的兴趣所在。

2. 提高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培根说过,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还子不愿意学习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兴趣浓度不够,这时候父母就可以侧面提供辅助,帮助孩子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小孩子的小好奇心比较重,这时候一切具有魔法色彩的事物都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家长可以给孩子买一个漂亮的本子,刺激孩子对写作的兴趣,但是光靠本子孩子的兴趣维持不了多久的,所以家族长不要吝啬自己对孩子的赞美,让孩子直白的知道自己在父母心里是多的棒,让孩子在家长的夸奖中产生写作业的兴奋感,刺激孩子的学习动力。

3. 跳出惯性思维,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

家长要学会和孩子换位思考,很多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习上的教育都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根本就不会去管孩子是否接受或者孩子是否喜欢,孩子面对这样的父母就会产生叛逆的心理,所以家长只有给孩子感情的去的东西,他们才会有学下去的动力,想要孩子学习好就要提高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只有孩子的兴趣提高了,才愿意自己主动地去学习。

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只有依靠内在的力量才能得到,父母需要做好引导工作,分辨哪些利于孩子的发展,尽量让他们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