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常见这样的场景:早上,上学的时间马上就要到了,但孩子还在慢慢收拾着书包。家长一边催着快点快点要迟到了”,一边从孩子手上抢过书和作业往书包里塞。孩子索性放下了手里的书,就在旁边等着家长帮他收拾完,再帮他拎着书包出门。
这样的场景日复一日,出现在我们身边,消磨着家长的精神,孩子越来越慢,家长越来越急。
快点,要迟到了!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呢?因为,家长剥夺了孩子的存在感和对时间的切身体验。
孩子很小的时候,有的是时间,可以慢慢自己穿袜子,穿错了也没有关系。家长看着孩子自己穿袜子,很高兴;孩子自己动手,也很高兴。可是,什么时候起,家长着急起来了呢?
抓狂的家长
孩子上了幼儿园,早上起不来的时候,家长急了。家长会想到:路上可能会堵车,学校门口可能没有地方停车,其他孩子说不定已经进了教室。再看自家的孩子,还在慢吞吞的。这种情况下,家长很自然地伸出了手,穿衣服慢,就帮着穿衣服,收拾书包慢,就提前帮孩子把书包收好。
渐渐地,孩子没有了存在感,因为他不需要做什么事情,更不需要着急了,反正有人帮忙,反正每天都不会迟到,反正一切都顺利。
据科学研究表明,孩子的时间观念在6岁左右才开始形成。这之前,孩子对时间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家长拼命催孩子,把本来应该由孩子来做的事情做掉了,孩子就更没有了对时间的体验感。
与时间作斗争的孩子
如何改变这样的局面呢?1.孩子的事情让他自己做。
有人可能要问:孩子早上动作那么慢的,迟到了怎么办呢?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我朋友的孩子,早上动作不快,她跟在后面催也没有用。我给她出了个招儿,让她学着千万忍住,不要越界伸手去做本应该孩子做的事情。要让孩子清醒认识到,没有人会帮他做事情。
帮孩子做事,孩子一开始可能有些抵触,慢慢的,就是习惯,再后来,就是不想动手做事。没有懒的孩子,只有太勤快的家长。每个懒孩子背后,都有一个勤快得过了头的家长。所以,家长克制自己一手包揽所有事的冲动,让孩子、爱人都有动手的机会,也都有各自的家庭岗位,家人才可以抱团成长,而不是你抱着家里其他人负重前行。
家里的事不是母亲一个人的事
2.在孩子面前不要太能干。
在家庭生活中,家长总是风风火火的,一直盯在孩子身后,孩子的一举一动,你都在眼里。孩子的每一个举动,你都觉得没有到位。时间长了,你看孩子的眼神,会让孩子体会不到爱,只有无比的挑剔。孩子是敏感的,你怎么想的,他会在你的脸上看出来。
换个角度想,大人自然是比孩子能干的,这是自然规律。我们也都是从一无所知成长起来的。想通了这一点,把姿态放低些,让自己变笨一些,允许孩子犯错,也给孩子成长的空间。
蹲下来和孩子讲话
从策略角度讲,我们可以比孩子动作还要慢。他洗好了脸,你可以还在刷牙;他开始吃饭了,你再往桌边走;他背好书包站在门口了,你可以还在找钥匙包。等哪天他开始催起你来了,你就成功了。这一招儿,非常有用,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试。
3.让孩子有充分的成就感。
孩子的成就感,很多时候是要借助家长的态度才能显现出来的。100分的卷子,考了95分,你可能会责怪:你怎么搞的,哪儿又扣了分了?又有人家考的是满分吧?你也可以这么说:呀,你厉害的,我小学的语文,从来没考过95分以上,来,让我看看你的卷子。
父母的掌声是孩子成长的源动力
孩子的成就感,很多时候来源于家长的认可。有针对性的认可能让孩子做起事来更有动力。当他已经收拾好了站在门口等你时,你可以说:你真是厉害,现在动作都比我要快了。当他作业很快就结束了,你可以说:你最近作业很快嘛。 在家长的充分认可中,孩子的自信心越来越强,而自信是进步的催化剂。面对困难时,有自信的孩子也能有更大的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家庭教育,智慧就在身边。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我们做父母的成长的过程。不要生气,不要急躁,不要打乱了孩子成长的节奏。摆正心态,放低姿态,做一个允许孩子犯错的家长,做一个看得见孩子进步的家长。
本文作者:当过教师的考拉,是一个有着丰富经验的语文老师,是一个有着丰富教训的高中生的妈妈,喜欢研究,喜欢思考,愿与家长朋友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