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儿子犯错妈妈严厉责罚 孩子犯错了,该怎么惩罚她?

怎么惩罚犯了错误的孩子

还是要分情况而定,看孩子犯错的性质,如果是故意而为之那肯定要惩罚,如果是不小心或者因为大人的疏忽,那就得家长自己改正,同时要向孩子道歉并要求孩子和自己一起改正。要想让孩子跟着学好,首先家长就要说到做到,孩子才会跟着大人学。

儿子犯错妈妈严厉责罚

孩子犯错应该怎样惩罚教育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成年人如此,处于生长过程中的未成年人犯错误,更不足为怪了。那么,家长该怎样对待犯错的孩子呢? 两种基本态 不急不躁与不弃不馁 孩子所做的事,何为对,何为错,家长常常用自己的理解来作出判断。其“标准”是什么,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家长常常不会多去思考,反思。因此,对待孩子所犯的错误,家长最基本的态度应是“不急不躁”。因为生气而枉用评判的标准,因为急躁而导致家长情绪的失控,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可能委屈孩子的事例并不少见,动辄打骂孩子的做法更不可取。 与“不急不躁”相联系的,是“不弃不馁”。一些家长恨铁不成钢而打骂孩子的做法固然不对,同样放弃对孩子的正常教育,则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两者都不可取。 帮孩子分析犯错的原因 孩子犯错误,家长正确的方法是与孩子共同分析发生错误的原因。一般来说,孩子犯错,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1.与兴趣追求有关。孩子自来到世界上,对周围的人或事无不充满好奇,产生兴趣。这种需要,有时能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或指点,但许多时候会被家长们的一句“烦死了,一边去玩”等不耐烦的话语拒之门外。有些孩子会渐渐丧失好奇心、求知欲,有些孩子往往不灰心而继续去追求他所希望了解的知识。不管怎样,在追求知识、追求成长、追求卓越的过程中,错误在所难免。 2.与情商发展状态有关。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在人之成才的多种因素中,智商(iq)占20%%,机遇占20%%,而情商(eq)则占60%%。在“情商”诸要素中,对自我情绪的把握能力,常常是其能否与同事、周围处理好关系的重要环节。因为孩子正处于社会化过程中,情绪、意志力等都处于不稳定状态之中。而儿童心理学研究成果又表明,九岁以下的儿童基本不具备逻辑思维能力,也没有明确的责任感,对许多事物、现象无法进行合理的推理,包括何为“对”,何为“错”等是非观。因此,儿童的许多言行都具有形象性、直觉性,当然犯错率比较高。 3.孩子犯错误,成年人有责任。 (1)未处理好“指导”与“放手”的关系。未成年人的成长,需要家长、老师等师长的悉心指导。一些家长往往因为在成长中没有长辈的引导而照样长大,就以为自己的孩子成长也会这样,顺其自然。殊不知,现在孩子成长的环境与父辈们成长的环境不大一样,而且,随着独生子女周围环境的变化,今天孩子的生活环境不确定性甚至危险性大为增加。如果成年人不多加科学指导(注意,不是包办代替,管头管脚),孩子犯错的机率必然更高。当然,要正确处理好指导与放手的关系,是给每个家长的难题。 (2)指导未切合孩子的性格特征。每个孩子的性格都不一样,有的天生细心多虑,处事有分寸,有的孩子大大咧咧,粗心大意。对不同性格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显得十分必要。家长在指导时,要摸清孩子的性格特点,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艺术处理 孩子的错误 与上述相联系的是,家长要学会艺术处理孩子所犯错误,并从中发现积极因素,因势利导,做好转化工作。 1、冷静对待,艺术处理。所谓“冷静对待”,即前面所倡导的两种基本态度,永不放弃。而“艺术处理”,指的是帮助孩子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而不是置之不理以致将可以引导孩子形成正确认识与思维的素材白白扔掉。 著名科学家斯蒂文·格伦回忆自己两岁时所发生的一件小事,并认为这对自己走向成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天,他试着从冰箱拿出一瓶牛奶。谁知瓶子太滑,脱手掉在地上,牛奶洒了一地。厨房的地板上成了一片狼籍,妈妈到厨房看到这种情形,没有责备,没有教训,也没有惩罚。妈妈说:“你做了多么棒的垃圾!我还从没有见过这么一大摊牛奶呢!既然已经这样了,儿子,你愿意在我们打扫前在奶河里玩一会吗?”格伦玩了10多分钟后,妈妈和蔼地说:“孩子,你知道,不管怎样,你弄得一团糟,你得打扫干净。我们可以用海绵、拖把或者是抹布来收拾干净。你喜欢用哪种呢?”小格伦选择了海绵,和妈妈一起收拾起地板上的奶。收拾干净后,妈妈又说“今天我们做了一个失败的尝试,没能让你的小手抓住奶瓶。现在我们到院子里,给这个瓶子里装满水,看看你能不能抓得住。”格伦很快就发现,只要他两只手紧握瓶嘴的那部分,瓶子就不会掉了。 在母亲热情而艺术的引导之下,一个糟糕的事变成有趣的游戏,在游戏中,斯蒂文享受到乐趣,也受到了教育;泼掉的是牛奶,收获的是责任;扔掉的是垃圾,学会的是正确的方法。 2.为孩子的承认错误而喝彩。华盛顿小时候砍樱桃树故事就是一例。 3、防止“错误联想”式思维方式。 有一些孩子总不能顺利改掉自己的错误,尤其是自控能力差的孩子。久而久之,则会产生“错误联想”式思维方式:比如不小心打碎了一只鸡蛋,就会联想如果这只鸡蛋是一只受精的蛋,即将孵化出一只小鸡,而这只小鸡又是一只母鸡,老母鸡会生更多的鸡蛋,如此联想,幻想中的损失就不仅是一只打碎的鸡蛋,而是一个个金蛋。结果,只能是越想越郁闷,越想越痛苦。所以,对容易犯错误、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孩子,家长要帮助他们善于忘记过去的错误,用向前看的态度继续努力,同时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4、惩罚教育:适度而慎用。 即使要惩罚孩子,虑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必须是看清错误的性质与程度,一般的错误没有必要采用惩罚的方法。而对比如明知有危险却仍然继续去玩耍;极端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等的孩子,不妨一试。二是把握犯错的年龄,一般地说,适度惩罚应在五岁到十岁之间进行。其余年龄段不仅没有好的效果,甚至产生恶劣影响。三是必须与说服、感化教育结合起来。四是不能毫无限度、不择手段、不分部位乱惩罚孩子。惩罚要在合适的范围内,同时让孩子明确记住并尽力改正自己的错误,记住家长是出于关心爱护自己。

儿子犯错妈妈严厉责罚

孩子犯错了,该怎么惩罚她?

您好:我不认为孩子犯错了就要惩罚,做家长的应该通过这件事情教育孩子,让他自己明白自己是错的,这样他才不会再犯。最后我建议您去看一下《金星秀》,当中有一期是专门讲家长教育的,我认为十分正确,对家长教育孩子很有帮助

儿子犯错妈妈严厉责罚

孩子犯错了,妈妈打了他,是否该给孩子道歉

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的学习并不只是通过大人的教导才进行的,父母的行为让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理,过不多就会说在口中、行在身上,還有十足耐心去和孩子进行沟通,分析他的错误,并提出改正方法。这样才有利于孩子逐渐认识自己的错误,并改掉自己的坏习惯

为什么孩子犯错,妈妈比爸爸打屁股更狠呢?

这个不一定吧,有的家里爸爸更加严格,有的家里妈妈更加严格,只是你家刚好是妈妈严格。可能错误真的很严重,或者妈妈这会心情不好。

孩子犯错误,家长如何惩罚最好? 李杰

“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孩子的良性转化,一旦惩罚过重,就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心理。可是,惩罚得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所以惩罚一定要适当。
有个孩子喜欢拿着羽毛球拍敲打别的物品,搞得球拍很容易坏。爸爸告诉他:“半年以内不会给你买新球拍,希望你爱惜这个球拍! ”半年不到,球拍坏了,爸爸硬是没有给他买新球拍。
还有个孩子,上课的时候喜欢摆弄手机,老师把情况反映给家长。家长剥夺了他三个月的手机使用权。三个月过去后,家长把手机还给孩子,并告诉他:“如果还犯规,将剥夺半年的手机使用权。 ”
惩罚必须以尊重孩子的人格,不伤害孩子的自尊为前提,目的是激起孩子的羞愧感。所以要避免态度粗暴、生硬、讽刺、挖苦,更不能恶语中伤或体罚孩子。
惩罚要高明孩子做错事,有的时候是没能辨别事情的对和错,所以惩罚孩子具有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就改的品行的作用。
高明的惩罚,不是简单地让孩子罚站、罚抄、取消当月零花钱、帮父母做家务等,而是对孩子的成长带有更大的促进作用。比如,孩子犯了错误,我们惩罚孩子背唐诗、为家里做一件好事、孝顺一次爷爷奶奶、写一篇作文,以此激发孩子向善、向美、向上的心理。
惩罚要及时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惩罚的效果部分是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效果越好。但是,如果当时情况不适合惩罚孩子,比如有客人、父母有急事、孩子生病等,父母就要暂时放一放。
此外,惩罚一定要兑现。一旦家长说了不做,就会让孩子觉得“父母雷声大雨点小”,孩子的负罪心理也会随着父母的不重视而消失殆尽,收不到任何教育效果。
家长惩罚孩子,是根据错误的性质或所犯事情的大小选择惩罚方法,目的是让孩子不再犯错误。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其有效的时间较短,不能持久。很多时候,受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却没有明白事理,所以今后还有再犯的可能。

孩子犯了错,家长怎么做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大人尚且不可能不犯错,就更别提小孩子了。很多新手爸妈都会问BBunion早教中心的老师,孩子犯了错,到底要怎么做才好,太过严厉的责罚怕伤到孩子的心,不给予惩罚又怕孩子重蹈覆辙,以后犯更大的错。那究竟该怎么正确对待犯了错的孩子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做错了事,一般都具有恐惧和后悔的心理。这种恐惧感主要是担心由于犯错误所引起的对自己的不利后果。这时候,孩子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一点上,就是家长对他的错误将如何处置。如果这种心理状态得到强化,就会妨碍孩子对错误的认识。因此,家长首先要防止加重孩子的恐惧感,应该像对待生病的孩子那样热情关心、鼓励孩子有信心和勇气改正错误,并严肃认真地指出其错误的性质、危害,使孩子从父母的盲行中感觉到父母的信任和对错误的重视。这样就抓住了孩子后悔的心理,促使他进一步加深对错误的认识,产生痛恨自己错误行为的感情,使纠正错误有了内动力。
其次,家长要耐心细致地对孩子进行引导。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找危害,帮助孩子提高对错误的认识,分清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使他改有方向,改有决心,改有信心。家长的这种说教,要力求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把抽象的道理渗透在有趣的故事里。否则,简单从事,图一时痛快,非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间题,而且容易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引起孩子的反感。那样做对小一点孩子,对初犯错误的,可能有暂时的效果,但对大一点的孩子,对多次重犯错误的,就无济于事了。有的会使孩子与家庭的关系疏远,甚至导致情绪对立,矛盾激化,酿成意想不到的家庭不幸。
再次,要鼓励孩子说实话,自己提出补救的办法。当孩子做了错事后,家长应鼓励孩子说实话,如实汇报事情的经过。孩子讲了实话后,家长应及时予以肯定,切不可利用孩子提供的材料去讽刺与挖苦。如果这样做就是变相鼓励孩子说假话,搞欺骗。只有冷静地对待孩子的错误,孩子才会愿意听取你的意见。在采取补救的办法时,最好让孩子自己提出。如果孩子提出的方法不恰当,家长可引导孩子补充修订。
最后,孩子做错了事,家长还要诚挚地分析和承认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应当承担的贵任。如果家长闭口不谈自己的过失,年龄稍大已初步具有评判标准的孩子,就会对家长产生一种不信任和厌恶的情绪,那样,就会削弱家庭的教育作用。
犯点小错其实并不可怕,但如果不及时纠正,是很容易造成更大的错误的。家长们要端正自己的心态,正确对待犯了错的孩子。

当孩子犯错后,家长惩罚时需要注意什么?

小孩子犯错后不仅要让他意识到自己错了还要令他懂得犯了错就要承担后果,如果每一次都只是单纯地告诉他“你做错了”,长此以往他就会认为错了也没什么关系。在对孩子进行“惩罚”的时候一定要告诉他这是为什么,井建立他的责任意识。一旦他明白做错事就娶为自己的错误负责时,他自然而然地会在做每件事前去衡量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