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谈的这个话题,跟两个人有关。
1一位是我的朋友玲。
她是职场女性,做营销管理,工作出色。
她老公做生意,整天很忙。带娃方面,她的父母一直充当主力。
几个月前,她的父亲生病住院,母亲前去照顾。带孩子的事自然落在她的肩上。
每天早上给孩子做早餐、匆忙上班;晚上接孩子放学,到办公室做完作业,下班再一起回家,做饭和辅导孩子。因为公司有各种会议,她制作PPT的时间常常是晚上十点孩子上床后,常常到凌晨一点才拖着疲惫的身子上床。
周末她全天陪伴孩子,参加各种培训补习班,连小睡懒觉的时间也没有。
看到她的浮肿眼袋及黑眼圈,朋友们都很心疼。可是大家让她叫自己的婆婆来照顾一下孩子的起居生活,她摇摇头。因为和老公的交流少、感情日渐平淡,工作繁忙时她不愿向老公寻求帮助。
因为不放心、怕拒绝、担心尴尬,所以她硬撑着承担育儿的主要责任,很是劳累。
2另一位妈妈是和我同住一个小区。我不知道她的名字,且叫她妈妈M”。
妈妈M是一位单亲妈妈。因为老公好赌成性,她主动提出离了婚,带着6岁的儿子租住在我们小区内。
因为当年父母对她的婚姻大事不同意,她偷偷拿了户口簿和老公领了结婚证,和老公蜗居在只有十来个平方的工厂宿舍。现在,她对自己的母仍存在积怨,至今很少联系。父母想过来看看孙子,她不允许。
有一次,我在阳台上看见她的儿子在楼下和一个同龄的孩子玩,她临时有急事要出去,于是叫儿子回家。儿子玩得正有兴致,就说:妈妈,你走吧,我就在楼下玩会儿,一会我自己会上楼的。
她大声吼起来:你给我马上回去,一天就知道玩!快要上小学了,写字数数都不行!就晓得给我丢脸。
儿子咬唇,眼眶红了。邻居刚好路过,主动提出帮她照看儿子。
她眉头一皱:不需要,管儿子的事不要你操心!邻居无奈,耸耸肩膀走了。
在她的虎威”下,儿子流着泪不情愿地上楼。她把门从外面反锁起来。
看着她出小区的背影,有些佝偻和消瘦,她的衣衫整齐却色泽暗淡,两鬓微微风霜,不像是三十出头的人那般光鲜明媚。
3我的朋友玲和妈妈M都是认真负责的妈妈。
她们关心孩子成长,重心围绕孩子转;她们省吃俭用,把最好的给予孩子;她们陪伴孩子,以自己认为对的方式培育孩子。
而在育儿过程中,她们却很少体味到为母的快乐。
她们陷入深深的焦虑与苦闷。
总结她们的遭遇,我发现她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点——放弃了群居支持。
所谓群居支持”,是因为育儿需要时间陪伴和关注,事情繁琐且重复,还有一些不可控因素存在,当陷入忙乱中,如果有家人、亲戚、朋友、邻居能给予帮助,妈妈就能得到更多的时间和精神上的支持,从而使育儿能愉快、较轻松地进行。
在群居支持下,妈妈随时自省育儿方法,思索亲子关系,调整育儿状态,观察孩子的敏感期,通过更得当的行为来获得孩子的认可和信任,这样也利于家庭的和谐和关系的亲密。
4美国医学博士,儿童创伤研究院的资深治疗师布鲁斯.D.佩里说:大脑是用进废退”的。
生活中,妈妈是育儿的主力军。
有些妈妈为了防范危险,因为小概率事件,把群居支持”一棍子打死。
想要保护孩子的心态是正常的,但是想让孩子远离冒险的愿望是走不到头的。家长不应该去阻挡孩子交往的进程,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爱源源不断地流向孩子。
这些爱,可以是家人的,也可以是外人的。告诉孩子,这个社会是有很多美好和善意。
妈妈不是神,有自己的坏情绪和坏脾气。
如果我们不给孩子时间来学习与他人相处、联系,以及处理冲突和协调复杂社会关系,那么他们大脑中这些区域就会发育不良。
群居支持让孩子与妈妈之外的人相处,可以强化孩子的人际交往,提升孩子的沟通能力,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让孩子接触到不同个性的发展。
当然,群居支持的对象是需要妈妈们有所选择,孩子有所期待的。
群居支持的关系必须是安全和健康的,这样的群居支持就是有力量和有效的。
想妈,亲子导读师,阅读践行者,芳香疗愈师。
一点星火,一点智慧。
与千万个家庭和父母共同成长!
(请添加我的头条号,更多精彩与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