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跟孩子说1000遍都不管用,用这个方法,妈妈不用说第二遍


晚上跟孩子一起看书,到了九点多,让孩子自己刷完牙,之前都是我给他刷,现在给他买了可吞咽的橘子味牙膏后,他喜欢自己对着镜子刷,可是学不会漱口,刷了几天都吞下去。孩子刷完还要再挤一点牙膏,被我拒绝了,我告诉他每天只能刷一次,他争取了几次,看我很坚决也就没有再说了。

洗漱完毕躺在床上,孩子突然想到冰箱里的DHA软糖,就跟我说(也就是以下案例):

案例一:孩子就是要吃糖。

孩子:妈妈,我想吃棒棒糖

妈妈:你刚刷过牙不能吃了,不过明天可以吃。

孩子:不,我就要吃

妈妈:不是说了刷完牙不能再吃糖了吗?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刷完牙吃糖果会长蛀牙你不知道呀

孩子:根本就不爱我,我要找爸爸.....

结局: 爸爸没辙,拿了糖果给孩子,孩子当着你的面一边吃糖一边像你示威。

你的心里话:这孩子就是不听话,刷了牙哪里还能吃糖,明天吃还不行吗,哎,爸爸还总是姑息纵容。

类似以上的情况,你们家有没有有出现过?其实,问题的根本在与大人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家长一味忽视孩子的感受,当孩子的请求得到否定回答时,他们会感到困惑和愤怒。这暗示了孩子不用去了解自己的感受,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孩子的感受是不对的,那怎么办?比如刷完牙,本就不应该再吃糖了呀,难不成纵容孩子,破坏规矩?

其实,我想说的是,感受不分对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我们需要尊重每一个人的感受,包括孩子。

比如:有时候孩子跟你说:妈妈我饿了,妈妈可能会说:你刚吃了饭怎么会饿。

有时候孩子摔倒了,你会对孩子说:赶紧起来,没事不疼。

你怎么知道孩子不疼?如果是你摔倒了,你老公告诉你:没事,起来,不疼。

这时候你是什么感受呢?所以忽略孩子的感受是我们最见出现的误区。

孩子需要父母的关爱,尊重和理解。

家长需要采用关爱和理解的言语,技巧性的方式,让孩子能够愉悦地接受,从而懂得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

如果孩子提出一些无理的要求,家长只需要以下四个步骤来处理:1.全神贯注地倾听。

2.用简单的词语回应他们的感受。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3.说出他们的感受。这件事让你很灰心!”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而不是逻辑上的解释。真希望我能立刻把香蕉变熟了给你吃!”

所以以上的案例,我们可以这样的回应:

案例二:我就要吃糖果

孩子:妈妈,我想吃糖果

妈妈:宝宝想吃糖呀,不过我们好像刚刚才刷完牙呢(妈妈应该蹲下身,用温柔的眼神直视孩子)

孩子:不,我就要吃糖果!

妈妈:糖果香香甜甜,很美味,宝宝喜欢吃。不过因为刷完牙齿不能吃糖果,让宝宝不开心了。(说出孩子的感受)。

孩子:嗯,我就是像吃糖(态度软了下来)

妈妈:嗯,妈妈真希望能变魔法,把一颗棒棒糖变给你吃,好香好甜好美味呀!(闭上眼睛,很享受的样子)

孩子:嗯,那太好了。那能不能让爸爸拿糖果来给我吃。

妈妈:宝宝,现在是晚上刷完牙齿了,如果再吃糖果,牙齿会很痛的,还记得我们上次看的那本绘本书吗,因为鳄鱼宝宝因为吃糖(看的绘本书),牙齿长蛀牙,后来去拔牙,好痛呀。这样可不好。这里有关于牙齿绘本书,妈妈来讲给你听,《牙齿亮晶晶》

孩子:那好吧。

所以你看,事情就这样愉快的解决啦。宝妈们看完有什么感受,欢迎分享你和宝宝的故事,如果觉得不错,也欢迎点赞,评论转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