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规则是一种约束,更是一种保护,父母要如何引导孩子认识规则?

文|杰姐说育儿(专注优质原创文章,拥有本文章版权,欢迎转发分享)

坐地铁的时候,旁边的小朋友一直在妈妈脚边的购物袋里翻找,然后终于从里面拿出来了一包小饼干。小孩子吃东西常常把碎屑撒得到处都是,在地铁里吃东西更是会弄脏公共环境,于是大家都看向他们,希望孩子妈妈赶紧制止小朋友。只见这位妈妈并没有着急地呵斥孩子,也不是粗暴地抢过零食,而是这样说道:

妈妈刚刚在网上看见了一个脑筋急转弯,想了半天没想出来,你先来猜猜好不好?”

孩子立刻被吸引了注意力,着急想听这个问题。

有一只大灰狼正在追赶一直小羊,眼看就要追到了,小羊却跑进了地铁车厢,大灰狼也紧随其后进入并坐在了小羊的旁边,可是却没有吃掉小羊,你知道为什么吗?”

孩子仰着头想了一会儿问妈妈要答案,妈妈又说:因为地铁里不让吃东西呀!”

孩子立刻明白了妈妈的意思,说道:我知道了,地铁里不应该吃东西,那我回家了再吃。” 并不哭不闹地把手里的饼干交给了妈妈。

在座的乘客都被这一幕逗乐了,也被妈妈的机智所折服。孩子并非不能理解和遵守规则,而是需要家长的引导和监督。而对于孩子的引导,不能是简单的说教和呵斥。

一、规则是一种约束,更是一种保护

1. 遵守规则的孩子,才是受大家喜欢的孩子

如果在地铁里,妈妈没有巧妙地制止孩子吃零食,那么当时的其他乘客就会立刻向这对母子投以鄙视的目光,甚至有陌生人出声制止,代为教育孩子。但是在妈妈机智的化解下,大家心里都已经喜欢上了这样一个听话懂事的孩子。遵守规则的孩子,无论走到哪里,都是受大家喜欢的孩子。

2. 小时候心里没有规则,长大更容易铸成大错

有句俗话叫小时偷针,大时偷金”,说的就是小时候的小恶习没有得到及时的改正,长大了就会铸成更大的,无法挽回的错误。如果在小时候就不受规则的约束,那么长大了就更蔑视规则,无视道德和法律,有可能就会做出违法乱纪的大错,遭到大家的唾弃。

3.从小培养规则意识,提高孩子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有的孩子不愿意去学校,因为觉得在学校有很多事不能做,有很多事情又必须做,很不自由。但是到了成人世界,无论是平时的社交还是职场的发展,都有或明或暗的规则。提前让孩子了解和认识规则,也是帮助孩子尽早了解到世界运行的规律之一,而只有把握住了规律,才能更有效率的发展。

用规则来规范孩子从小的行为,不仅可以让家长更轻松,也可以让孩子从小具有规则意识,成为更正直更受大家欢迎的孩子。对于孩子来说,规则是对他们的一种约束,但是家长更应该想到,这也是对孩子的一种保护。

二、孩子多大时,就应该认识规则,了解规则?

1. 规则的建立要尽早

一岁多的孩子还不会讲话,对于父母的话好像也不太能理解,规则的建立好像既没有必要,也难以开展。但这时候,父母可以尽量给他们塑造一个规律稳定的生活作息。比如白天的时候可以多和孩子玩,但是到了晚上就应该提供一个更为舒缓的氛围,比如放一些轻音乐。让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规律的生活环境下,对于后期规则的接受能力也会有所帮助。

2. 不同的年龄需要认识到不同的规则

孩子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是随着年龄不断发展的,所以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也需要让他们认识和明白不同的规则。比如孩子上了小学,家长也可以利用规则来督促孩子完成作业,也让他了解到更多公共规则;中学时,需要让孩子明白一些人际交往和异性关系的规则。

3.规则的遵守需要从他律到自律

孩子与成人相比,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引诱,意志力和记忆力都容易突然崩溃失守,因而即使是一件小事,也可能需要家长的不断提醒和监督。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就应该逐渐减少对孩子的提醒,让他们自己去解决一些突发或者难以决策的状况,让孩子心中有规则,自行遵守。

规则的了解、认识和自行遵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对于向孩子引进规则意识这件事,家长可以在孩子牙牙学语的时候就将它化为孩子成长环境中的一部分,让规则的遵守成为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如果父母们通过权力和权威强迫一个孩子做事,那么也就是剥夺了孩子学习自律,为自己负责的机会。

三、如何引导孩子认识规则?

1. 引导孩子认识规则,需要家长的榜样作用

在孩子的心里,一开始是没有对错和好坏的,这些观念的形成,都是在后期父母和外界的影响下形成的。对于一些大家普遍认为需要遵守的规则,如果家长本身做到了遵守,那么不用太多刻意的引导,孩子也能在模仿中认识到。相反,如果家长常常不遵守公共规则或者家里制定的规则,那么孩子不仅难以真正地了解规则和遵守规则,还会认为父母是强权不讲道理的家长。

2. 认识规则,需要奖惩并用

如果只和孩子建立了规则,却没有相应的奖惩制度,那么久而久之,这样的规则对于孩子来说就如同虚设。相反,如果奖惩结合,孩子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规则的意义和遵守的重要性。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都需要外界的肯定和鼓励来支撑自己不断攀登高峰,需要惩戒来反省和醒悟过错。

3. 规则要具体,要让孩子有参与感

如果规则太模棱两可,或者概括性比较高,孩子就有了可以不能理解的空白领域。所以适用于孩子的规则要尽量具体,比如吃饭的时候不能吧唧嘴,电梯里不能大声讲话等这样的规则更便于孩子理解。同时,在制定家里的规则时,可以让孩子参与讨论,或者父母和孩子互相监督,共同遵守;告诉孩子社会规则时,以讲述和分析的方式来告知,而不是粗暴的让孩子遵守。这样可以很大幅度的提高孩子遵守规则的积极度。

人生无不是戴着镣铐跳舞,只有尽早认识到这个真相,才能更深刻地认识生活的全貌,也才能走得更远。对于孩子来说,规则的理解遵守可能更困难,而家长的引导和陪伴就显得弥为重要。

互动话题:大家是怎么引导孩子了解和认识规则的呢?面对孩子不遵守规则的情况,大家又有什么处理的经验吗?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讨论!

------------------------------

杰姐专注于婴幼儿早教、儿童教育、青少年心理等领域,关注【杰姐说育儿】,每天为您分享最专业有趣的知识和故事,解决您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您的孩子可以更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