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父母所生,老大安静听话,老二却顽皮好动;老大老二是学霸,老幺却是学渣;老大、老三循规蹈矩,老二、老幺不拘一格……这是为何呢?
从最自然角度来看,一颗树上结的果子、一根藤上长的瓜,个头有大有小,颜色有深有浅、形状更是没有一模一样的。同父同母孩子却秉性不同,也是再自然不过的。
道理是这个道理,根本原因却有两个:
先天基因:基因决定每个人的气质、智力等各不相同。人类的基因组合是个复杂的序列,同父母的所有孩子,每个孩子的基因序列并不完全一样。
后天环境:心理学上,有很多双胞胎被养在不同社会阶层的家庭实验(不过,这些实验在专业伦理上受到质疑和谴责),结果显示:不同的教养、成长环境,让这些在基因上接近的双胞胎,性格、能力、社会地位和成就等会很不相同。
从同一父母教养的层面看,我们再从性格、出生顺序、三个方面的原因,方才知道,面对本是同根生”秉性却各不相同的孩子,父母怎么做最合适。
性别因素
过分宠溺男孩=阉割
很多家庭中,都是女孩独立、能干、对原生家庭不断付出,男孩却懦弱、无能,过于依赖家庭、不成熟。不仅中国如此,国外也有这样的例子。
150年前,英国北部约克郡的一个小村子里住着一家人。父亲帕特里克是乡村教堂的牧师,妻子去世时留下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叫勃兰威尔。
▲ 布兰威尔,来自BBC《隐于书后》(To Walk Invisible)
勃兰威尔被认为是一家人中的天才,从小就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和文学才能。他的父亲和三位姐姐节衣缩食,省下钱来送他到伦敦皇家美术学院去学习。仅仅几星期后,勃兰威尔就身无分文地回家了。不仅学业无成,后来还染上了不良嗜好,发展到酗酒,最终抽上了鸦片。
相反,这三位宠爱弟弟并始终不渝地栽培弟弟的姐姐们,却给英国文坛留下了三本旷世经典:《艾格尼斯·格雷》《呼啸山庄》和《简·爱》。她们就是勃朗特三姐妹” :安妮·勃朗特(AnneBrontë)、艾米丽(Emily)、夏洛特(Charlotte)。
▲ 勃朗特三姐妹历史照
一个家庭过于看中、宠爱儿子,却很可能给这个儿子的潜意识带来极大的压力,令他难以负荷,而在现实层面又缺少磨炼、怕吃苦,最后反倒让儿子难以成才。
宠爱竟成了毒药”,这一点,特别有心理学意味。过分宠溺男孩=阉割。
男性,从传统的社会角色分工来看,要在社会成就中去实现自我价值,从而完成心理层面的突破和成长,过于保护、宠爱的家庭环境,反倒对男孩的向外突破力是一种破坏”甚至是阉割”,最后把他们囚禁在原生家庭的牢笼里。
对儿子更要放手,让他出去闯!这是对男性生命最好的尊重。
序列影响
是压力也是资源
在心理学上,不乏各种科学研究,针对多子女家庭里,长幼排序差异给孩子们性格带来的影响:如家中老大常常是憨厚、认真、有担当的,家中老幺是聪明的、能干的,而中间的孩子则是灵活的、有很好的社会交际能力。
▲ 勃朗特三姐们的个性差异,也很好地体现了出生顺序对人性格的影响
老大的家族压力”
作为家中的长子或长女,常常会在成长过程中,随着弟弟或妹妹的来临,渐渐扮演起半个爸爸或妈妈的角色,被要求来照顾幼小的孩子们,或者说被要求让着”弟弟妹妹。
他们不由自主地有照顾整个家族的压力,必要时也会为这个家庭牺牲。他们的性格往往有些固执,显得不那么会变通。当然,换个角度看,他们也是被看重和滋养的,往往得到更多父母和弟弟妹妹们的爱。
老二的被忽视”
作为家中的中间孩子,他们会有被忽视”的感觉,尤其是那种上面有了两三个女儿又生了女儿,有了两三个儿子又生了儿子,在她(他)之后又有了老幺。
处在中间地带的他们,比起父母的关注和爱,他们更多接收到的是来自家庭外的关系,所以常常成年后有更好的社会网络关系,更能融入社会。
换个角度看,被忽视,也带来了更自由、社会化发展也更好。有意思的是,被父母较忽视的孩子,成年后反倒会是最孝顺的孩子,用力地想对父母和家庭好,以证明当年是你们做错了,没有对我足够关注和爱”。
老幺的竞争压力”
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从小他(她)就在追赶,从体力到智力,希望追上哥哥姐姐们,似乎因为小而备受照顾,但另一方面也会被嫌弃,因为哥哥姐姐去哪里玩都不想带着他们。
老幺有着较强的竞争意识,希望向哥哥姐姐们证明,我虽然小却可以跟上你们的节奏。换个角度看,老幺比同龄的孩子都更独立、聪明、能干些,因为来自家庭中的身心锻炼”。
父母的心理投射
被标签限定的人生
投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学概念,既将自己头脑里的东西,认为是别人的,并用是非曲折的道德标准去评判对方。
▲ 社会系统里也有这种投射”。《隐于身后》剧照
在亲子关系中,这种投射尤其强烈,因为孩子们出于对父母的爱,往往会心甘情愿地或身不由己地接受这个投射”,让父母的认为我是……”真的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家庭里有不同的孩子,父母也常常给他们不同的投射”。打个比方,对老大投射:懂事、守规则、成绩好;给老二投射:顽皮、灵活、能挣钱。
这样的投射,很像我们通俗说的贴标签”。两个孩子接受到了父母截然不同的投射,以维系这个家庭既要有文化又要有钱的平衡感。
但同时,如果两个孩子只是满足父母的潜意识投射和家庭的期望,那他们两个人都活得不够完整,人生被父母的投射限定了。
▲《都挺好》剧照
比如,老大被限定了在灵活性和财富”上的突破,显得格外固执、僵化;老二被限定了在稳定性和智力”上的突破,显得过于叛逆、冒险。
理想的状态之一是:每个人孩子都不仅仅是父母的投射”,他们能找到真实的自己并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为了满足、讨好父母。
孩子的完整性 > 父母期望
当父母开始疑惑,甚至感慨:为啥某个娃那么懂事,另一个娃怎么那么叛逆?一个娃那么聪明,另一个娃怎么那么笨……
每当这时,可以试着理解,孩子们可能潜意识地局限了自己,来配合父母不同的投射,这也保持了家庭心理世界的某种平衡,因为一个过了,就需要另一个来补偿另一面。
在家庭治疗中,我们有一个最常见的观念是:家庭里某个人有明显的心理疾病,实际上是在为整个家庭生病的,所以,真正的治愈,需要家庭系统里每个成员都调整、改变。
最理想的状态不是去比较孩子们的是非好坏,而是让每个孩子都活出自己真正的样子。孩子的完整性,比父母的期望重要。
如何保证孩子们的完整性,活出他们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呢?
★避免过分投射(或叫贴标签)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要避免过度表扬或者批评:你看你哥哥成绩多好,每次都考第一!”你怎么一点都不懂事呢,没有一点姐姐的样子!”,以及说你就是粗心大意”你就是动作慢”……
尽量就事论事:现在,我们来看看怎么能加快动作,因为5分钟后我们要出门了?”不要僵化地给孩子的某种品质做限定。
★避免过分比较
同胞孩子之间被父母比来比去,也许是他们最大的压力之一。他们都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欣赏和爱,所以有时候宁可放弃自己所要,而一味满足父母的期望。
这个过程常常在潜意识里发生,这样的假我人生”常在成年后被看到:文理科选择服从父母的、大学选择听爸妈的,甚至选择工作、配偶都听父母的。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不愿意孩子委屈求全。
你们不一样啊!”你们有属于自己的爱好。”这样的话,更能促进孩子的自我充分发展,做出符合真我渴望的人生选择,尤其在工作选择和婚姻这两个最重要的事情上。
★接纳包容
破坏孩子的完整性,最简单直接粗暴的方式就是:指责、批判。
你怎么弄这么脏啊,看你哥哥多干净!”你咋那么慢呢,一点不像我,看看妹妹多麻利!”我们把自己无法接纳自我身上的特质,投射到孩子身上,情绪越激动,指责越厉害,其实越说明自己潜意识是多么的压抑和排斥。
一个接纳自我的父母,会活出自己尽可能真实、完整的样子,同样,也会让孩子们都更真实、自然。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过:父母是什么样,比父母做什么要重要得多!”
父母的身心不断成长和成熟,是对孩子们最好的礼物。
不忘初心:
为什么我还要生?
中国目前二胎、三胎放开,父母们要特别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我还要生?”或者,为什么我不要生/再生? ”
答案究竟是在满足你自己生命的某些需求,还是在逃避些什么?
▲《都挺好》剧照
无论因为什么,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看到自己的认知,理解和接纳认知,然后拉远距离,不让自己沉溺在过于影响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中,所谓和自己的想法保持距离”。
譬如,你有了女儿或儿子,想要有一个不同性别的孩子,这么想完全可以接纳和理解,但如果最后是不遂人意,你是否在养育过程中,尽可能做到比较公平地对待这两个孩子,而不会对某个孩子赋予太过失望、嫌弃的情结。
没有完美的父母。追求100分的父母,也会让做父母这件事变成我们身上的枷锁,父母还是要尽可能活出自己。一对足够轻松和愉快的父母,就是孩子们最好的榜样。
END
作者简介:闻锦玉,西交利物浦大学心理中心咨询师。二孩妈,大宝7岁,二宝6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