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情绪容器:想要成为滋养式父母,你还需要注重孩子的情绪表达

导读:滋养式父母有另外一种角色——情绪容器。首先,让我们先好好体会一下容器”的含义是什么。

作为容器,一个杯子,会不会挑剔自己被倒入的是温水,还是冰水?是咖啡,还是果汁?甚或是醋,是酒?

显然不会。

但是,绝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情绪却是很挑剔的。他们只能接受孩子的某几种情绪,却不能接受另外的几种情绪。也就是说,孩子有的情绪是受到父母的欢迎的,有的情绪则是被拒之门外的。

比如,在传统的印第安纳瓦霍家庭中保留着一种习俗,看到了孩子第一次笑的朋友和家人可以荣幸地举办一场名为孩子笑了”的庆祝活动。但是,我们却没有听说有哪个部族举办孩子哭了”的庆祝活动的。

这是一种明显的情绪偏见。

滋养式父母

我们知道,人类的基本情绪有快乐、悲伤、愤怒、恐惧、厌恶、嫉妒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017年9月发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最新研究成果将人类的情绪精细划分为27种,包括钦佩、崇拜、欣赏、娱乐、焦虑、敬畏、尴尬、厌倦、冷静、困惑、渴望、厌恶、痛苦、着迷、嫉妒、兴奋、恐惧、痛恨、有趣、快乐、怀旧、浪漫、悲伤、满意、性欲、同情和满足。

这个划分标准和其他的一些划分标准一样,还存在一些异议,但重点不在于此。人类的情绪本来就是微妙而复杂的,要精确定义的难度是很大的。更重要的一点是,不管怎么定义,它们在我们的眼里,是被区别对待的。

我们把情绪分为两类,一类是积极情绪,快乐、兴奋、浪漫这些情绪就被归入这个类别。另一类是消极情绪,恐惧、愤怒、悲伤、厌恶等就被划入了这个行列。

我们都知道,消极情绪带给我们的感受并不好。根据人的第一反应定律,我们总是力所能及地让自己好受,所以我们自然就不待见消极情绪了。当消极情绪在心里浮现的时候,我们总是想方设法,用种种的心理防御机制加以压抑、否认、转化。

滋养式父母

事实上,负面情绪对于人类这个物种的生存具有极大的正面作用。如果负面情绪带给人的只是伤害,不利于人的生存与繁衍,自然选择早就将它淘汰了。但我们日益趋向文明的时候,却也日益将负面情绪视为洪水猛兽。

父母是将孩子作为自我的变量的。父母自己不愿意接纳负面情绪,自然也就不愿意让孩子表现出负面情绪了,更不会鼓励孩子表达他们的负面情绪了。

所以,绝大多数父母都不是孩子的情绪容器,不能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

而且,因为人类存在着共情机制,在镜像神经元的作用下,一个人的情绪会被另一个人感知,从而实现情绪传染”。当孩子表现出负面情绪的时候,大人唯恐自己也陷入这种负面情绪就会对孩子加以严格管制,禁止他们继续表露负面情绪。

人的情绪生发,其实是一种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这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人类自从发展出了理性,走向文明之后,越来越推崇理性的重要性,而大肆打压感性,并且把克制情感当作文明的象征。

英国思想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所说的理性是并且也应该是情感的奴隶,除了服务和服从情感之外,再不能有任何其他的职务”,距离我们越来越远。大卫·休谟来自英国,英国的贵族风范就是讲究庄严肃穆,一本正经的。

这个背后就是在极力压抑人的情绪活跃度。中国古人非常重视礼仪,讲究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也是对情绪的极大压抑。中国人还特别推崇喜怒不形于色”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这更是将压抑情绪的能力直接等同于判断一个人是成熟还是幼稚的标准了。

所以,孩子也会从父母身上以及其他成年人组成的社会中在情绪反应的态度上开展学习。从而,成年人的情绪偏见也会传染”给孩子。

一项跨国研究表明,儿童的情绪表现和家庭及文化差异密切相关。

比如,在美国的许多欧洲裔的家庭中,当儿童受到批评时,他们被教育应当看着对方以示尊重,同时还应该神情严肃地表达自己的悔改之意。在墨西哥裔和非洲裔的家庭中,儿童被要求避开对方的目光来表示尊重。中国的孩子被告知在被长者批评时要面带笑容地致歉,而韩国儿童在遇到同样的情形时却被要求面无表情。

在情绪偏见中,还存在一类和性别相关的偏见。这和社会文化更是直接相关。

滋养式父母

我们的文化要求男孩勇敢、有阳刚之气,从而哭泣”作为悲伤、怯弱的外显标志是不被允许的。

男儿有泪不轻弹,一个男孩,是不能在公众场合表现出悲伤的情绪的。如果他这样做了,就会被叫作爱哭鬼”。同样,男孩也不能表现出恐惧,如果他这样做了,我们就会给这个男孩冠以胆小鬼”的称号。

我们的文化要求女孩温柔包容,从而愤怒”就成了女孩不被允许的情绪。如果一个女孩在公众场合怒气勃发,大声喝骂,就会被视为泼妇”而不招待见。

男孩不准恐惧,女孩不准愤怒,这就是情绪的性别歧视。但是,作为一个人格完整、心理正常的人,怎么可能没有七情六欲呢?我们的文化限制了我们正常的情绪表达,父母也会用文化的标准来约束孩子。

但是,这样的做法对孩子感受系统的发育无异于一种摧残。

孩子的情绪产生是一个发展丰富的过程,他对于自己及他人情绪的认知识别更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而难度更大的挑战则是如何准确、适宜地表达情绪。

如果我们有选择地接受孩子的情绪表达,过早地限制孩子的情绪表达,就会导致孩子产生对情绪的错误认知。他们也会像大人一样,排斥负面情绪,否认负面情绪。他们会变得不懂得如何和自己的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和谐共处。他们会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情绪,才能在人际关系中既保护好自己的利益,又尊重对方的感受与边界。

这样的孩子,显然是背离滋养型父母的初衷的。所以,滋养型父母,需要成为孩子的情绪容器,可以无条件地接受孩子的任何情绪。

滋养式父母

美国资深的亲子专家帕蒂·惠芙乐(Patty Wipfler)指出,父母对待孩子的情绪流露的典型反应是迅速地采取措施”帮助孩子恢复平静。

父母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担心孩子会失去理性。但这不是正确的做法。相反,孩子开始哭或发脾气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是父母要和蔼、持续地倾听,亲切地留在孩子身边,温和地抚摩或搂住他,讲几句关心的话,但不要多。假如你在此时说得太多,你就会在这种交流中凌驾于孩子之上,不能倾听孩子的话。

假如你能听听孩子的想法,而不是企图纠正”他,那么孩子就会深深地感受到你的关心。

孩子把情绪通过发火或哭喊发泄出来后,会重新注意你和他周围的情况,而且一般来说,他会感到轻松和精神焕发。

当孩子的各种情绪都能够不被压抑地表达出来,孩子就会知道,无论自己的情绪有多么负面,有多么消极,都是正常的现象。他并不会因为生发了那些所谓的负面情绪”而成为一个坏孩子,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

这对于幼小的心灵,是多么大的慰藉!等他长大了,也就不会因为自己的负面情绪而惊慌失措,更不会因为强行压制负面情绪而产生心理疾病。

热销书《亲子滋养》

情绪容器本身是不会产生情绪的。当孩子出现大哭大闹等强烈负面情绪的时候,情绪容器要做到耐心与恒心,不过度反应。不管孩子带给了你什么情绪,你都要确保自己不会因为孩子的情绪而爆发情绪。

比如,一个天性敏感的孩子,每次妈妈带他去超市购物时,稍有不满意,就会又哭又闹,在地上打滚。一两岁的时候是这样,到了3岁的时候,还是这样。一般的家长,遇到这样的孩子,早就生气了,往往以暴制暴,用威胁、呵斥、责打等方式来对待孩子。

但是,滋养型妈妈却会十分耐心而坚定地扮演情绪容器。每次孩子哭闹的时候,妈妈从不发火,把孩子从地上抱起来,然后回家。路上也不训斥教育孩子。同时,妈妈还提示身边的人,不要对孩子的表现横加指责。这样久而久之,孩子的情绪化行为就被消解掉了。

孩子的暴烈情绪被完全接纳了,他没有因此受到任何惩罚。同时,他想通过暴烈情绪来获得的不合理要求也没有得到满足。他妈妈温柔而坚定的方式,逐渐帮孩子完善了自己的情绪控制和情绪表达。

当然,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却也是必须和值得的。

但如果家长控制不住,用愤怒来打击愤怒,恐怕只会让孩子的情绪痼疾愈演愈烈。

有时候,孩子的情绪反应也可以检测出家长的情绪发展状况。家长对于孩子的某种情绪过分敏感,恰恰说明家长作为情绪容器是有漏洞的。这个漏洞很可能源自家长成长过程中遭受的不良对待。家长自己的心理阴影影响到了他对于孩子情绪的接纳度和宽容度。

但这明显不该由孩子来埋单,家长应该以此为契机,强化自我疗愈,从而以更健康的形象(更坚固的容器)出现在孩子面前。

情绪容器,追求的是一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境界。作为情绪容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情绪价值观,认识到任何一种情绪在适度的情况下都是有利于人的个体生存的,从而能够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的各种情绪。

通过自己对各种情绪的合理应对,来让孩子领会到如何与情绪共处,如何表达情绪,如何消解情绪对自己造成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