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育儿,其实从怀孕的那一刻就开始了,而斗争,也是那个时候开始的。有时候,家里的争吵起源于老一辈的陈旧观念,有时候是因为地方习俗。好多妈妈吐槽带娃不累,跟长辈争论怎么带娃才是真正的累。
跟着小编来看看都有哪些谣言吧。
谣言一:宝宝要早点吃盐,不然没力气
很多老人怕宝宝摄入的营养不够,喜欢给宝宝的辅食里加盐。实际上,宝宝1岁前是不需要额外添加盐的。1岁以内的宝宝肾脏发育不全,代谢能力远远低于儿童和成人,辅食中含盐太高会加重肾脏代谢负担。过早给宝宝加盐,反而是害了他们。

不仅不要加盐,给宝宝做食物时,也尽量不要放酱油、鸡精、咖喱等调味品,更不要给宝宝吃火腿、培根等高盐食品。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1岁以后的宝宝,每天钠的需求量是1~2g,在家庭饮食健康的条件下,宝宝可以跟家人吃一样的饭菜。
谣言二:枕秃就是缺钙,需要补钙
很多宝宝后脑处,会有一片头发特别稀疏,称之为枕秃。这是一种婴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和缺钙没有半点关系。
小宝宝长期躺在床上睡觉,头与床单接触的地方,很容易因为发热出汗而头皮发痒。这个时期的宝宝不会翻身、不会挠头,只能通过左右摇晃头部摩擦来缓解瘙痒,长期摩擦就导致那个部位的毛发稀疏或脱落。
枕秃并不需要处理,等到宝宝可以翻身就会慢慢恢复。平时让宝宝多趴着,也能少轻枕秃发生的概率。
谣言三:宝宝头发稀疏,剃光才长得茂盛
不少地方都有给小婴儿剃胎毛的习惯,剃了光头,寓意从头(新)开始”,或者认为剃了胎毛,后面长出来的头发更浓密。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给宝宝剃光头,很容易损伤头皮导致感染,还有可能破坏毛囊,头发就更稀疏了。
头发的茂密程度主要取决于遗传,而且,一般到2岁左右,宝宝的发量自然会多起来。觉得剃过的头发真的变浓密了,多半是视觉效果和心理作用。
谣言四:6个月后母乳没营养
断奶吧,6个月以后母乳就没营养啦!”相信很多母乳妈妈都听到过这样的质疑声,然而这妥妥的是个谣言啊。
母乳的成分不仅十分复杂,而且还具有很大的可变性。不同阶段的母乳,成分的确略有不同,但这并不代表6个月后母乳没有营养。母乳中含有乳糖、蛋白质、脂肪、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还含有配方奶无法模拟的酶、抗体、促生长因子等珍贵成分,是为宝宝量身定制的最佳食物。
所以美国儿科学会推荐,母乳为足月儿出生后6个月内的唯一营养来源,并且出生6个月后仍应继续母乳喂养,并在此基础上添加固体食物。
谣言五:给宝宝剪睫毛,睫毛会长长
长睫毛的宝宝让人羡慕,听说把睫毛剪掉以后,再长出来就会变长?
千万别信!

其实,睫毛的长度是由基因决定的,跟身体其他部位的毛发一样,它具有自己的更新周期,大概是三个月,剪断之后还是会自然生长到基因决定的长度。
谣言六:多晒太阳,有助于退黄疸
新生儿出现黄疸,主要还是体内胆红素增加的速度大于排泄的速度。理论上,晒太阳可以退黄疸,因为阳光中的蓝光可以更好地穿透皮肤,被胆红素吸收,从而促进胆红素的排泄。但是,并不推荐直接晒太阳退黄。
第一,晒太阳退黄要求身体尽可能多地暴露,穿着衣服晒效果也不好。那么太阳中有我们需要的蓝光,也有我们不需要的紫外线。新生儿皮肤娇嫩,会搞不好就把宝宝晒伤了。
第二,大部分生理性黄疸,通过多吃多拉很快就能排出来。即使需要医疗干预,现在很多医院里有专门的蓝光箱,安全又疗效好。
谣言七:宝宝发烧要捂,出汗就好了
宝宝发烧了,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给宝宝盖上厚厚的被子,觉得只要出了汗就退烧了。
其实,这很容易让宝宝患上捂热综合征”。在宝宝发热的情况下,代谢增加,水分需求增大。这时捂汗会加重宝宝水分和电解质的丢失,严重脱水可能引起宝宝休克乃至生命危险。宝宝发热期间,正确的做法是让宝宝多喝水,可以开空调散热,穿衣服以舒适为宜,不能捂汗。
谣言八:睡平头
过去认为,宝宝头平,显得额头大而饱满,有官相和福相。所以出生后,趁着刚开始宝宝头骨可塑性强,通过各种方法让宝宝睡成平头。这或多或少是以前的老观念,而睡眠姿势不对,有时还会造成宝宝出现不对称的斜头畸形。

现在的审美已经将头型往圆形”发展了,平头虽然不影响宝宝大脑发育,但毕竟不美观哦。谣言九:过早添加辅食,宝宝吞咽不了,容易导致呛咳或窒息;宝宝吸收不了,容易引起腹泻;宝宝缺乏足够的免疫防御,容易出现食物过敏。
不管是怎样,在现代科学可以解释的范围内,坚持科学育儿,坚决不信这些育儿谣言,才能让自己亲爱的宝贝远离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