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老是抱怨压力大?缺乏共情力影响孩子的自我感知,家长需了解

文 | 崛朗育儿(文章原创 ,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孩子老是抱怨压力大?缺乏共情力影响孩子的自我感知,家长需了解

有人说压力就是动力,适当的将压力转化一下,结果可能会更好。有的人则说压力就像气球,控制不住就会爆炸,到时候结果不堪设想。

在考虑压力和动力的关系之前,我们更应该去想想孩子自己的情况,为什么如今许多孩子在重压下屡发悲剧呢?家长在其中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恐怕究其根本,缺乏共情力是主因。

探探是名既普通的学生,平时即使再努力,他在班里的成绩也终究是中游罢了。月考之前,探探妈妈给儿子设置了一个任务要求:他必须挤进班里前20名,否则妈妈以后就再也不理他了。

探探在妈妈的重压”下只能屈服,他每天都努力学习、努力读书,渴望能够完成梦想,但月考成绩下来后,他的成绩终究还是没能达成目标。

看到自己的成绩后,探探崩溃极了,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努力终究化成了泡影。当他和母亲申诉这一切时,母亲也只是调侃他蠢笨,甚至连正眼看他都不看。很明显,妈妈不明白探探是怎么想的,探探也不知道为何母亲会这样看自己。双方缺乏共情力,整个家庭氛围也因之而变得冰冷。

你一个小屁孩有什么压力啊?”我相信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话,有些家长甚至亲口说出过。为什么家长不能理解孩子的压力呢?他们之间究竟有什么东西被牵绊住了呢?

一、为什么许多家长无法察觉孩子的压力?

1. 缺乏共情力。

什么是共情力呢?简单来说,就是对一件事情的共同理解、共同感怀能力。

比如说,当孩子因为自己成绩不好而痛哭流涕时,父母可以有两种表现:第一种表现是察觉不到这种感受,继续冷嘲热讽;第二种表现就是体会到孩子的无奈,进而去包容理解安慰孩子。其实共情力更多的就是指第二个方面,父母和孩子没有办法达成这种理解,没有办法获得这种共情力,家长自然就接收不到孩子有压力的信号了。

2. 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太少。

除此之外,沟通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有些家长平时工作太忙,几乎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在缺乏时间陪伴的情况下,他们就没有办法走进孩子的内心,进而了解孩子的想法。

家长连基本的沟通都没有,他们又怎么能够进一步的去达到共识呢?这当然是天方夜谭了,所以基于这一点,家长一定要舍弃必要的时间,把教育提倡日程。

看到这里,有些家长似乎要说,不就是共情力了,孩子和家长之间存在那么大的鸿沟,有共情力才怪呢?即使没有了这个东西,又会有什么影响呢?其实您大大低估了缺乏共情力的负面影响,它对孩子的危害可不小呢!

二、缺乏共情力影响孩子对压力的自我感知。

1. 孩子会无法释怀,无法进一步的释放压力。

孩子还小,他的成长圈子比较小,周围能信得过的人恐怕就只有父母二人了。所以如果当他有压力、没有办法释怀,父母不去劝导不去理解,反而在一旁冷嘲热讽的话,这就很有可能会让孩子没有办法释怀,会让孩子把这种压力进一步的吞咽,从而爆发出更大的能量。

这样后果就很严重了,压力就像一种无形的负面能量,它只有被及时地排出才能使人的身心得到正常运转,但倘若为孩子以一种主观因素去压制的话,最终也只能以一种惨剧的形式来爆发了。

2. 会影响孩子对压力的自我感知。

除了影响压力的释放以外,对压力的自我感知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当孩子表达出自己的压力而没有被理解时,他慢慢的就感受不到自己的压力了。

因为外界的反馈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层面,如果他长时间接受不到外界正面的反馈,他就会把自己内心的负面反馈给屏蔽掉,但是这种情绪、这种不快感却始终存在,只一味的主观屏蔽,客观上却仍然存在,最终孩子的感知能力会大打折扣,其中的痛苦可想而知。

共情力其实也是一种能力,它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家长应该学会利用共情力来帮助孩子缓解压力,进而释放他的动力,这是很重要的一步!

三、家长该如何利用共情力帮孩子缓解压力?

1. 走进孩子内心和孩子进行沟通。

就像文章前半部分所说到的那样,之所以家长没有办法理解孩子的压力,就是因为他们之间已经有太长的时间没有去沟通了,双方没有好好的坐下来去交流了。因此家长一定要努力地走进孩子内心和孩子去交流、去沟通,了解孩子心中是怎么想的,他平时都经历了哪些。

通过这么一沟通,我相信家长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相应的,心结、压力也自然而然被解开和释放了。家长要想利用共情力,先走进孩子内心而后再沟通是很重要的一步。

2. 和孩子做心灵上的朋友。

共情力,说白了,就是达到一种共同理解的状态。怎么样才能够达到这种状态呢?先做朋友后做家长是很重要的,家长之所以能够成为家长,除了血缘以外,我相信时间也是特别重要的一个因素。

刨去血缘,我们不妨利用这时间先去和孩子做朋友,打通对方心中的顽固,然后一点点的去建立联系,只有把这个联系建立起来了,双方才能够去疏导心中的感受,才能够达到共同这一点。

3. 家长可以适当的去观察孩子。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我平时也和孩子沟通,平时也会和他做朋友,但是我还是没有办法拥有这种共情力,这可怎么办呢?此时您走入了一个误区,和孩子沟通,不是坐下来例行公事地去说话,更多的,只是去观察孩子的一种表现罢了。

所以除了坐下来以外,您还应该走出去去了解孩子的生活,去观察孩子的心情变化,他今天吃了什么,他今天遇到了什么,他有没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他的情绪起伏又如何等等。通过观察这一点点的事情来进一步的阐述和描绘孩子的感受,从而打通这个联系。

这并不是一种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表现,相反,这是一种伟大的力量,这是一种细碎的幸福。家长应该努力地去把握,然后努力的去做到只有这样,这样,孩子和父母之间才能存在共情力。

孩子和父母因为时间的原因,中间必然会存在很多鸿沟,这些都是我们无法把握的。但是为了避免这种极端情况的出现,为了能够给孩子最保全的爱,家长还是应该努力的去做些功课,保持共情力、保持理解力、保持感受力是很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够更深层次的去感受父母的爱,父母也能够更大程度的去给予自己的爱,难道不是吗?

今日讨论话题:您觉得共情力是怎样的一种东西?您平时有利用过这一点吗?

这里是崛朗育儿,在这里你能发现最实用、最有意义的育儿知识

想要了解更多育儿知识请关注我们,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分享给更多的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