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妈的烦恼
宝宝咋这么没礼貌?
京京妈:最怕带小东西出去吃饭。又蹦又跳,还喊叫个不停。小声和他说,这是很不礼貌、很不好的行为,他最多好个10秒钟。之后,又恢复原状,吵闹个不停,让我们尴尬得不行。
萱萱妈:小丫头好像一下子变得没礼貌了,不仅会骂人,还会动手打人。在家时,光着小脚丫就踩在爸爸脸上。还和奶奶发脾气,打骂奶奶。
轩轩妈:刚学会讲话时,他逢人便叫,那才叫个乖巧。如今,除了人家手上有糖,无论怎么劝他,都不会叫人,甚至连正眼都不瞧一下。如果哪个阿姨或者叔叔喜欢他,一抱他,他就哭着踢人家。
真真爸:小家伙现在说发火就发火,一不高兴就说放屁,滚开”。在家里,爷爷、奶奶、我和他妈都能原谅他。可带他到游乐场、商场时,冷不丁地会向人家工作人员或者相仿的小朋友冒这么一句出来,把我们几个大人糗死了。

科学的解答
宣泄情绪 引起注意
豁然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咨询师朱佳认为,人的是非观不是生而有之,是后天教育引导的结果。幼儿并不能清楚地分辨出行为的好坏,他们作出无礼行为的原因通常有两种,一是宣泄情绪,二是引起注意,成人先加以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施教。
孩子不懂礼貌的行为不是天生的。”扬大二幼园长印云也表示,当宝宝第一次用光脚丫踩在爸爸脸上或对奶奶发脾气时,家长是否及时给予了制止?或者成人觉得宝宝用光脚丫踩在爸爸脸上是一件很可爱的事情,是否在成人的默许中反而强化了孩子的这种不礼貌行为?她说,3-6岁是儿童性格培养的关键时期,关系到孩子长大以后的性格、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孩子这些无意识的不礼貌行为”要加以正确引导。
专家的建议
父母须知:言传不如身教
朱佳认为,两岁是幼儿成长的分水岭。两岁之前遵循以自我为中心的‘快乐原则’,发生无礼行为,父母要以话语和身体语言坚决地表示‘不可以’,不用太多说理或责骂。”朱佳说,两岁之后逐渐学会遵守现实原则”,也开始能领会父母的用意,此时则需要和孩子进行简单的讨论,同时强调好的行为才会获得他人的欢迎。
父母要明白言传不如身教——孩子拥有模仿的天性,当孩子行为不良时,不妨先检查自身言行是否恰当,再作出良好的示范。

教你4招 对付无礼”宝宝
一、隔离冷静情绪过激的宝宝
面对正在生气口不择言的宝宝,家长可以让他先单独冷静一下,等到情绪稳定后再与孩子进行交流,让他了解自己刚才的行为是不礼貌的,会让对方感觉不舒服。爸爸妈妈切不可自己先发一顿脾气,最后不了了之,让孩子不清楚自己错在哪儿,也不知道怎样做才是正确的表达方式。
二、父母做个好榜样。
孩子有没有礼貌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培养出来的,而且孩子天生就喜欢模仿别人,所以爸爸妈妈在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注意讲礼貌,尊敬老人,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三、耐心引导,合理利用期望效应
平时,家长可以用诸如宝宝会成为一个懂礼貌的孩子”的话语激励宝宝,给宝宝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让他朝着父母期望的方向发展。
四、巧用奖惩制度,多给宝宝足够的锻炼机会
父母可以多带宝宝外出,让宝宝一同参与各种成人的社交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模仿成人的各种礼仪行为。如果孩子在适当的场合表现得体,或者展现出有礼貌的良好举止,就奖励一张贴画;如果表现粗鲁无礼,就拿走一张贴画。当贴画积累到一定数量时,可以让孩子选一件自己喜欢的小玩具或书籍,进一步强化宝宝的礼貌行为。

妈妈讲述:孩子不懂礼貌让人忧
儿子小立6岁了,也还算乖巧,学习一些知识也特别快,平时大家都夸奖他,我们也觉得脸上有光。但就是有一点,孩子特别不懂礼貌,不喜欢叫人,平时在家连爸爸妈妈”都很少叫。家里来个客人或是在路上遇见熟人,要让他打招呼喊叔叔”、阿姨”简直太难了。至于请”、谢谢”这些字眼,他好像就不知道。而且有好多不礼貌的行为举止:往沙发上一坐,袜子一脱,就把腿搁到茶几上;吃饭时大人还没上桌,他已经把菜翻得一塌糊涂;跟小朋友在一起玩,喜欢人家的玩具,抢了就走……
上周末,小立父母带着小立去参加亲戚的婚宴。吃饭时,别人都还没入席,他先一屁股坐在正中间;菜一上桌,也不管别人吃没吃,就伸筷子去夹;等到上龙虾这道菜时,因为是小立最爱吃的,他居然把整盘菜端到自己面前,自顾自地吃起来。虽然一旁的亲戚朋友都说没关系,小孩子嘛”,但是我真的很难堪,感觉很丢脸!孩子怎么会这样呢?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孩子不懂礼貌的呢?
孩子讲述:不懂礼貌有原因
1、家长对我”管教不严。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有着责无旁贷的教育责任。孩子从呱呱坠地,眼前面对的就是人生的一张白纸,如何走好每一步,需要父母精心进行引导。但中国父母多数关注的只是孩子的健康和成绩,对于那些最基本的与人友好,关心他人,自己的事自己做,见到他人主动打招呼,见到长辈主动问好等朴素的道德准则,从不向孩子提起,甚至放纵孩子的错误。孩子是无辜的,父母没有尽到自己的教育职责。对于道德准则父母不但要自己做到,而且要反复教育、教导孩子熟记于心,因为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同时,作为父母还要教育孩子学会明辨是非,分清对错,不能信奉树大自然直”的古训,这其实是一件错误的事情,也是一种失职和逃避。
2、家长没做好对我”的引导。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明确告诉孩子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不能眼睛光盯着孩子学习的进步,应认识到培养孩子成人更重要。要从日常生活中加强孩子热爱他人,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对人有礼貌,有责任感,不歧视弱势群体的教育。家长要引导孩子明辨是非,爱憎分明,见到长辈、老师主动问好;把关心他人当作每一个社会人的责任和美德。

3、社会的责任。
人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的熏陶和影响,特别是对于年龄小、未懂世事的孩子影响更大,作为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承担起教育、引导孩子成人的责任。因为我们都是家长或会成为家长,不能抱有不是我的孩子,与我无关”的想法。孩子是看着成人的一举一动长大的,大人的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只要我们举止文明,讲究公德,关心他人,爱护公物,孩子也会变得有修养。全社会联起手来,为了孩子的未来让我们共同担当,把教育孩子当作一件重要的大事,尽其所能,从自身做起。
爸妈可以这样做:
要想让孩子懂得文明礼貌,父母必须要从自身做起,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给孩子做出文明礼貌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与教育会对孩子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因此,要想让孩子懂得文明礼貌,就必须从自身做起,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父母与别人交往谈话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提高自身的修养,无论孩子是否在场,都要尽量避免自己粗鲁的行为和不文明的用语。
2、及时纠正孩子不文明的言语。
孩子会随着接触面的增大,交往人的增多,沾染上一些不良的习气,学会一些骂人的话语,父母发现后要及时进行纠正,这样孩子就能学会有效地控制不良言行。
3、制定规矩让孩子遵守。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做父母的最好有言在先,让孩子有规可循。每个家庭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些基本的规矩,征得家庭成员的同意后就要遵守,如果有不文明的言语和行为,就要受到惩罚。
4、教孩子学会说各种文明用语。
父母应该在孩子懂事的时候,就利用各种场合教孩子学说各种文明礼貌用语,并且在使用的过程中,对孩子进行强化记忆,让孩子养成使用文明用语的习惯,这样的孩子走到哪里都会受人欢迎。

5、强化孩子的自尊意识。
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尊意识就会我行我素,无动于衷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父母要教孩子学会尊重别人,从而达到自尊,明白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会遭到别人的厌恶。只有使孩子建立了自尊心,并且不断地强化它,孩子就会在意自己的形象,从而改正自己的不良言语和行为。
6、鼓励孩子的礼貌言行。
家长看到孩子的礼貌言行后,要及时地给予鼓励。我们可以在每次孩子作客或待客后,对他的表现做一个小结,让孩子认识到自己哪些言行是有礼貌的,哪些言行还需要改进。这样,孩子对于礼貌的认识会更加具体、明白。同时,家长要结合具体情境,让孩子知道礼貌不只是一种形式,礼貌可以使自己和别人都愉快。
懂礼貌对一个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可以因些得到朋友的尊重和喜爱,可以在人际交往方面得到帮助。所以,家长要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在生活中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培养出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
小孩子不懂礼貌,父母们不要一味的去埋怨孩子,孩子不懂礼貌也许只是因为其不懂得如何交流,所以妈妈们要了解更多孩子的心理,关注我给你更多育儿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