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一朋友聊天,她说她快要抑郁了。
我跟她是青梅竹马的朋友,我依稀记得从小学到大学,她一直都标榜自己是一个乐观的人,哪怕我经常跟她抱怨一些学习生活上的不顺,甚至有了孩子后跟她抱怨照顾孩子吃喝拉撒的繁琐,她都不以为然,还安慰我这些算什么大事,至少我们有吃有喝有住,比起那些因生活所迫而风餐露宿的人好的多的多了!
比下有余一直是她告诉我的保持乐观心态的法宝,可如今她的孩子都长到4岁了,按常理来说照顾孩子应该会更轻松了,没想到她却在这个时候来跟我吐槽,说自己在孩子面前简直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跟孩子相处了。
一、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自从孩子上了幼儿园,早晚接送孩子时,她才发现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跟她一样,早上送娃去学校,下午接回家玩一会洗洗睡就完事了,相反,几乎每个家长都给娃报了一到四五个不等的特长班。
她还给我看了跟其中一位家长的聊天记录,对方孩子比她家的大半岁,可是课余时间已经排满了,现在还只有主持,画画,英语,音乐,乐高,对,确实只能用只有!因为暑假也给安排好了,还加了一门篮球!

你以为这样就完了吗?4周岁的孩子连2年后上大班要干嘛都安排好了,再加钢琴!

这美名其曰全面发展,可在我看来怎么是批量生产,这么小的孩子这么多学的过来吗?他还有自己的时间去思考吗?
可是我的疑虑拦不住朋友的焦虑,她说,一个月前女儿跟她抱怨,班里小才艺表演,各个小朋友都有拿得出手的才艺,可她只会玩乐高,还是只会堆高高的那种,她不会跳舞不会唱歌画画画的也不像,她觉得自己很笨。
女儿的抱怨加上其他家长的怂恿”,朋友突然觉得这样让孩子每天玩玩泥巴堆堆乐高是不行的,这样粗糙的长大将来必定无法在同龄孩子中立足的,于是她听从了孩子的意见,尝试性的报了画画、唱歌、跳舞和她最喜欢的乐高。
如果说没报班前被女儿抱怨是小抑郁的话,那报了班后女儿上了两节就哭天抢地说不要学了,那就是中抑郁,而现在的状态是她在跟女儿的拉锯战中,最终特长班减少到两个,因为她不想让孩子长大后一无是处,尽管女儿去的不情不愿,但现在的她也已经是一门心思认定必须要让女儿至少要有2样特长,就算不为兴趣,也为了将来升学能有一个加分项。现在女儿上特长班,完全是被动状态,而她也表示自己要重度抑郁了。

都说嫁的是人是狗,生个孩子就知道了,而现在才发现,要想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是乐观派,养个孩子也够了。
自从上了学,看着别人家的孩子能读英语绘本,能歌善舞,能文能武,再看看自家的孩子,不是玩泥巴就是躲猫猫,这样的差距哪个家长能忍,又能忍多久?
内心蠢蠢欲动的攀比心总有一天会被激发,于是当内心焦虑暴露的时间,孩子就成了被开发的产品”,而家长则成了产品开发研究员和职业经理人。
每隔一段时间,我们总会看到这样的信息。


老母亲晒出的账单

时刻关注国际招生信息的顺义妈妈

硬核鸡娃海淀妈妈
前段时间大火的《小欢喜》里面,就有这样一位极度鸡血的妈妈,陶虹饰演的妈妈,为了时刻关注女儿的学习情况,把卧室的一面墙安上了一块巨大的玻璃,以便更方便监视女儿的一举一动;
为了女儿能考上清华,她毅然选择辞职陪考,逼女儿空腹吃海参;

誓师大会上,逼女儿写高考至少要考700分”,还固执的认为女儿跟自己的人生理想本应该是完全一样的,女儿的人生本应该就要按照她的规划去走。
可是结果呢,双方的争执让英子走上了要跳河自杀的地步,英子清楚的知道,在母女这场关系里,英子只是母亲的一件产品”,她没有话语权,她没有行动自由,她唯一应该做的,就是乖乖当好妈妈的傀儡,可这并不是她的本意,于是她累了,她不想再这样附和下去了,就想着自己去结束这一切。
三、如果说《小欢喜》只是一个电视剧,英子只是一个虚拟的人物,那么现实却比电视剧要更残酷。
10月29号的时候,一位22岁的小伙就因为跟父亲起争执而喝下剧毒农药百草枯,经过全力抢救,还是抵不过病情的迅速恶化,在31日离世。

什么样的深仇大恨能让一个小伙就这样毅然决然的选择离开?从父亲的描述里也大概能猜出一二。
死者父亲刘师傅事后接受采访时说:娃跟我闹,说你管我咋地,我爱咋地就咋地,生命嘛,很简单,我不要了就还给你。话毕就拿起农药喝了。
有多少家长还在跟孩子强调:我生了你,你就必须听我的;要不是为了你,我何至于落到这个地步;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你怎么就不知好歹……
可是孩子不是宠物,更不是玩具,他们是具有独立思想的活生生的人。如果家长总是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孩子身上,那么只会出现这两种结果:
孩子不注重自己的生命,因为本身就没有对自己生命的支配权,如果孩子能持续适应被父母安排,那么他们就会丧失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潜意识里被不断提醒,没有父母,你什么都不行;如果无法适应被支配的生活,就会极端走向灭亡。这样全方位干涉孩子生活的方式不是爱,是害人的害!
没有哪位父母真正想要害自己的孩子,但是一些不自知的言行却在无形中不断的给孩子增长着压力,凌迟着孩子的精神,独断专行并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倾听孩子的声音才是和孩子最好的沟通方式。

作为家长,如何才能做好孩子的引导者,让孩子自己找到生命意义和热爱。
一、把孩子还给孩子卡里尔.纪伯伦在《先知》第四章里写到这样一段话: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心理学家同样指出,要想孩子健康成长,这3条红线千万别触碰,有些成长之路,都应该需要自己独自走过:
不要为孩子做他们已经可以自己做到的事情;不要为孩子做他们几乎可以自己做到的事情;教养行为的动机不是基于我们自我,而是要让孩子成为他们自己。把孩子还给孩子,有些伤受过才能深刻,有些弯路走过才有明白,有些关闯过才能有成就感,酸甜苦辣,自己体验过才会懂得满足和珍惜。

对于鸡娃父母,最爱做且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给孩子列清单,一天下来,从几点几分起床到几分钟洗脸刷牙吃饭再到一个特长班过渡到另一个特长班,只要孩子能很好的完成清单上的任务,就认为这是个优秀的孩子。
然而从长远的来看呢?如果有个万一,这张清单执行人不在了,某种原因清单任务都被取消了,这时候的孩子还能想到自己该去做点什么吗。
因为过多清单的存在,越来越多的孩子被剥夺了建立自我能效的机会,一旦外界力量消失,他们就变得迷茫和不知所措了。
自我能效是人类心智的重要法则,是当一个人看到自己的行动能产生成果而建立起来的,它的反馈机制是这样的:自我行动—产生成果—建立能效—决定下一步行动。
也就是说,自我能效的建立,首先需要孩子自己思考、规划、决定、行动、应对、试验、犯错、梦想以及体验,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对生活充满激情和热爱,对所做的事更有行动力。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所说,父母的爱是一个从100分渐渐变成60分的过程。
拿100分爱孩子的家长容易丧失自我,将全身心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孩子身上,被包办的孩子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而自己也因为牺牲了全部,而将所有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如果孩子达不到要求,更容易歇斯底里,两败俱伤。
拿60分爱孩子的家长,孩子可能自理能力不十分完美,但却处处体现着他的个性和想法,也许还有更多的经验和教训,被子叠不成豆腐干,饺子形状也很可爱;今天理书包忘了放文具盒,明天去学校发现没笔的时候下次就再也不会轻易忘记。
60分的父母,孩子感激自己,还能有足够的时间充实自己,懒得喋喋不休懒得理鸡毛蒜皮,爱自己又不为难他人,温柔有爱,这样影响下的孩子也许无法十分成功,但心理和教养一定不差。

让孩子成为自己,不是让家长全权放手,孩子还小时,他律比自律更有效,但是鸡娃请适度,别让娃丧失自我,孩子的成长,需要双方长期的沟通和坚持,但愿我们都能找到最合适的定位。
我是小皮育儿经,育婴师,育有3岁女娃一枚,多平台原创作者,爱学习,爱生活,关注我,让我们一起了解更多孕产、育儿、教育知识,一起成为更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