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游戏——提高孩子心算的妙招

游戏——提高孩子心算的妙招

小乖爸爸 玩疯了技术总监、数学思维课程研发负责人

清华工程物理毕业,喜欢发明创造和深度思考的程序猿。希望和女儿一起成长,用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专业技能,开发出最能让六岁的女儿发挥潜能的线上思维课程。

之前,我跟部分学员做了简单的沟通,发现孩子们的年龄并不都集中在5-7岁,有的家庭还有老二,大的上小学一、二年级,小的也快上幼儿园了。

所以为了能让所说的内容尽可能覆盖到各年龄段,今天的文章这样来安排:

1、 先对各年龄的数感情况做个简单分析。

2、 心算启蒙阶段,在家就能做的简单、实用的练习。

3、 结合趣味工具快速提升孩子的心算能力。

各年龄段数感

三岁大的孩子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利用所有感官来探索周围的世界,他们的主动性、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比较强。他们能在游戏中发展逻辑推理能力,比如能拼凑简单的拼图、能够对物品进行分类。

他们能数到5,并且能够识别数字符号0到9。一般情况下他们都能理解1”2”3”这些词,知道三个东西是3”。如果被要求给我3块积木。”孩子就会从一堆中数出3块,一个个地数:1、2、3。

在数量运算上,有些孩子会不出声地心算,一个物品加上另一个等于2”,而从2”中拿走或减去一个物品后会得到1”。

一些三岁的孩子会用一些小的东西换一个更大的(比如,用四个小糖果来换一根大糖果棒)。

而四岁大的孩子则普遍能数到10,大多数孩子在被家长口头要求后能准确数到最多5个物品,少量能数到20个。

四岁的孩子能理解第一和最后,家长数手指头,从大拇指数1开始到小拇指5,问孩子第一个数的是几,最后一个数的是几,一般都能回答。

五岁的孩子,数感更强一些了。除了数数上能顺利的数到20及更多,还能确定数字前后的数字,甚至倒着数数。

五岁的孩子能按顺序数出100以内的10的整倍数,能心算5以内的加法,能大致估计10以内加法文字题的答案,能认识到数位影响数字的大小,比如23和32大小不同。

六岁的孩子,基本上数到100没问题,能够理解与估算有关的术语(例如大约、”接近、”更接近、”之间、”稍小于),且能模拟出20以内的加减法应用题答案。

能够回答比较”类型的减法问题(比如,方大手有5元钱,不吃鱼有3元钱,方大手比不吃鱼多几元钱?),部分孩子还能理解10个1等于10,1个百等于10个10这类问题。

七岁进入小学,开始学习和练习20以内的进退位方法等。

八岁随着学校的教学,学习四则运算,了解平面几何,获得初步的测量、识图和作图等技能。

二、家庭实用心算练习

在孩子具备数数到10或20的年龄段,可以带着孩子重复做简单的练习。家长准备20个相同的小物品,拿着一个,再拿一个,说1加1,孩子快速报2;家长再拿一个,说2加1,孩子快速报3。按照规律重复,直到20。

同样的方式再一个个减回来,一定要注意算式和动作的对应。不同年龄段可增加或降低难度,简单的可先算到10。复杂的加减2或更大的间隔,还记得一只青蛙四条腿,两只眼睛一张嘴的歌谣么?都是很好的训练材料。

原则上,要注意选择轻松愉快的亲子时间,练习的时间看孩子的兴趣,并及时地给予精神上的激励或适当的物质上的奖励。

会写数字阶段,还可以打印出(手写也行)10或20道10以内的加减题,练练孩子的心算和笔写的速度,孩子在不断的练习中,总会在速度和准度上有进步的,激励孩子的进步就会促进其重复练习的行为。

三、趣味工具

我在群里发过几个小工具,是我原创开发的心算小游戏,趣味性较强,在不少孩子身上看到明显的进步,广受家长们欢迎,大家可以在产品首页-玩疯了速算中的看谁先到48”,这是6以内的加法,对应的升级版还有10以内的加法,以及九九乘法表。

使用过的课程会自动进入正在学习”的收藏中,大家可以在学习收藏中将常用课程置顶。

先来看看看谁先到48”,它是孩子和家长两个角色对弈的游戏,孩子一般会选择聪明可爱的不吃鱼,让大人充当坏坏的大粘怪。新开一局,从不吃鱼开始,点击中间的Go的图标,得到两颗骰子的点数和对应的简单算式。

一开始,低幼一些的孩子可能得通过数点数来计算,慢慢地熟练以后这些算式和答案就存在心里。孩子只需要计算骰子点数相加的和,而不需要算各自累计的分数,最后谁的累计分数达到48,就算谁赢。

这里面有些小发现,会增强孩子的兴趣,比如两颗骰子是可重复点击以获得更大的数字的,家长可以跟孩子约定更换的次数。

孩子在数字小的时候,肯定毫不犹豫要更换,但是在数字居中比如加起来的和是7、8的时候,孩子开始犹豫,这些时刻家长还可以试着给孩子普及一下概率。

总之,孩子和家长乐在其中了!据统计这个游戏上线近1个月,有近一半的用户玩了100局之多。

10以内加减法,又叫进入9秒算你狠,9秒是大人的成绩,6岁以上的孩子一般在30秒左右,练习一周普遍能进入20-25秒之间

END

玩疯了线上直播体验课

和孩子一起

享受别样的科学之旅

感受不一样的科学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