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孩子幼儿园举行期末汇演。
有一位小女从头到尾立在舞台上大张嘴巴仰面哭泣,音乐同伴都没有停。
我有些心疼那个小女孩。一着急,就跑上台去把她牵到后台交给老师安抚。后来,老师说,这个小女孩每次排练都是类似的状态:不配合,强行送上台就会嚎啕大哭。但孩子妈妈要求老师必须将孩子推到舞台上,多锻炼几次就好了,孩子怯场,你们更要多给她锻炼的机会”。这是老师转述的女孩妈妈的原话。
至于失去一次表现的机会”,可能是我这个当妈的成年人,才会去给出的功利性的结论。但是,如果我认为这次表演对我的意义并不大,那么,我就不会那么在乎这次失去”,更不会影响到孩子对这件事件本来的判断力。
01
你喜欢你就去,而不是我喜欢你就必须去
儿子六岁,马上读小学了。他爷爷总是时不时提醒我:附近开了许多培训班,要不要挑两个让小孩学一学?
我没有理会。
他又说,要多准备一些作业本,趁着暑假帮他练练字、算算数,不然跟不上。
我又没有理会。
其实,早在之前我就问过儿子:你觉得你现在想写字吗?儿子回答:我想写的时候,我自己会写。我也问儿子:你喜欢弹琴吗?我们要不要去学钢琴?儿子回答:不,我最喜欢的是看书和画画。

前段时间,小学面试结束后,儿子转述了与老师的谈话内容:老师问我有什么爱好,我说喜欢看书和画画。
我发现,每一个孩子似乎都喜欢画画,也都把画画当成是自己的另一种表达。与孩子打交道这么久,逐渐发现一个规律:孩子真正喜欢并选择一件事,是完全站在他们自己的认知层面去坚持和喜欢的,也就是说,无论孩子说喜欢什么,只要我能接得住,都会在听了之后告诉她:你既然那么喜欢,那你就去做吧。
我不追求他做的结果是好还是不好,重要的是,他在这个过程中,是否带着原始的驱动力,是否是自我满足的在做。做”这个过程才是真的重要,身处其中,他自然会思考怎么做,该运用哪些知识和技能,并从整个过程中获得与之对应的各种情绪与情感的体验。
这才是一个孩子理想状态下健康成长的开始。
而大人当下的很多判断,早已框定在世俗的层面,带着世俗的价值观,会不自觉地考虑其经济成本、现实意义、实用价值等等。但是孩子不一样,他们拥有着灵敏的直觉,也拥有着不受局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有着全情投入的先天条件。
更何况,当我带着世俗的偏见去给孩子做出一个选择时,带给孩子的,很有可能是一次伤害,一次违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挫伤孩子积极性与自信心并且很难弥补的伤害。去上各种培训班,拔苗助长,让孩子丧失学习的天然兴趣,比如去参加各种比赛评选,掏空一个孩子应有的天真与好奇。
只要想一想,我都觉得那会是一次毫无新意的选择。当然,这一切,都需要父母自己能接得住。
02
做自己,是自小就开始的
孩子不爱表演,而家长因此震怒,说到底,表演这件事本身,是家长的强烈需求。
站在孩子角度,他们一定会这样认为:既然妈妈你这么爱表演,你为什么不去上舞蹈培训班,你为什么不争取上台表演的机会?你自己站在舞台上的成就感,难道就会比看着我表演的成就感少吗?不然,这只能说明一个事实,你做不到的事情,都推给我做。
一个孩子从小就无法做自己时,等TA长大做了父母,同样,也会根深蒂固地否定自己,然后借由下一代去实现那些永远都实现不了的梦想。
在老人的概念里,也有着谜一样的逻辑:孩子那么小,你让她做什么?”等她长大了,自然就会了!”然后勤奋地代劳。在孩子尝试去做一件事情时,立马上前阻止:傻瓜,这样做不好!你应该……”然后直接指出一条明路。又在孩子做不好一件理想中必能做好的事情时,失落的叹气:唉,这孩子怎么这么弱啊!”
我们常说,人,要学会做自己。但没人告诉我们,做自己最完美的状态,是从婴儿时期开始的。心中有我”的孩子,不会被现实层面的不”给绊住,他们自信且有力量,勇敢且会判断。他们的逻辑是:我是这样想的,我就这样去做!这个时候,全宇宙对他而言都是统一的,他还有什么顾虑呢?

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了,看到这里的你,去右下角给小编老师点亮在看”吧!编写不易,你的支持是我们不断努力的动力。
明见少年
让优秀变简单,让成长变有趣
还不快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