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有多少事只是家长的空纠结 | 孩子一回家就看视频事件复盘

1

先来看看事件始末:

连续两三周,禾禾下午一放学回家,除了吃水果和点心,就是边说要看边打开电脑看芭比公主视频。

在这些看的日子里,我在干预和不干预之间纠结了好几轮。

干预的理由很多:

看的视频没营养,就是芭比玩具的场景游戏过程,甚至就是软广,模式雷同、情节单一、画面劣质、配音傻白。看视频伤眼睛、费时间。一天的屏幕时间有限,她的芭比时间可是挤掉了小猪佩奇、朵拉、字母积木等等更利于英语学习的动画时间换来的,两者的单词输入量相差甚多,磨耳朵效果的差异可想而知。芭比娃娃的形象和自己对孩子的期待南辕北辙。不知道是幼儿园女孩之间的相互影响,还是我们家人某些时候无意的言语、商场的玩具形象引导,或者就是禾禾自身的审美偏好,她已经觉得金发、双眼皮、大眼睛、裙子等等是美丽女孩的特征,羡慕涂口红、涂指甲。来美国后看到周围的白人孩子,还问过我为什么我不是双眼皮,不是长睫毛,不是卷发”,表示也很想要。我可不想再强化她的这些印象和想法,不然,我梦想中的独立、包容、气质女性如何养成?视频激发禾禾的购买欲,她会时不时地很想拥有视频中出现的很多东西。

可是,不干预的理由同样多:

暖色公主类事物一直是禾禾的心头好。她有自己明确的喜好,其中公主中就是最爱艾莎、芭比和长发公主,不太喜欢白雪公主、灰姑娘之类,就像对于绘本,很明显地偏好暖色调的画风、小型动物的故事。我忘记自己小时候是不是这样了,似乎不是的,也不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禾禾的这些偏好会不会改变,但是我知道,我不能要求喜欢孔雀、小白兔的她和我一样喜欢鹰、狼。禾禾较好地遵守了看一个10分钟左右视频的约定,即使有些视频太长,在我提醒时间差不多后,也能还利落地留到明天继续。而且观看距离也基本在可容忍范围内。禾禾这次芭比娃娃的瘾头是被我们家长勾起的。忘记她是怎么知道并且喜欢上芭比娃娃的了,但是来美后,她都没有想起要看芭比视频。但是有次去朋友家做客,我们大人聊天,让小孩自己挑视频看,结果……还有一个原因,是来美前给她看了《走进美国》的视频课,其中讲到每个美国女孩都有一个芭比娃娃”,她留意到了并且记住了。人就是需要偶尔做点无用的甚至无益的事。想想自己,有时候还刷刷无营养的文字,她花个10分钟看自己喜欢的,又有什么不可以?有时候自己没时间陪她。虽然更多时候她一回家就惦记上了,但是也有些时候被更好玩的打岔,禾禾也是等到我做饭的时候才想起,才看上的。

我也纠结了好几次干预的方法:

讲道理。告诉她我不太喜欢她看这类视频,把上述原因一一告诉她。转移注意力。用她看过的或者还没看过的动画片,引诱她转移目标。围魏救赵。跟她一起制定学校外时间安排表,无形中把芭比娃娃剔除出安排。

结果呢?昨天我边做饭,边想这事,然后一刹那,干预小人占了上风,于是拿着铲子就走出厨房,还算平和地跟禾禾说:妈妈真的不太喜欢你看这些,要不我们看其他的吧。结果她立马接了句:那你陪我看朵拉吧”(朵拉里的反面角色她有时候有点怕,总是盼望陪看),打开朵拉页面后又说自己想看阿奇,然后自己看上了。今天也很顺当地放弃了看芭比视频,估计这阵芭比风是刮过了。

这真是我蓄了千斤力,憋着压着撑着终于忍不住打开一条缝,她轻轻一拨,还没用四两力呢,就嘴巴一开一合间,皆大欢喜了。

(我还类比联想到:这和网传男女间的差异还真异曲同工——女方辗转反侧千万遍终于自己消化了或者说出口了,男方浑然不知或者压根不觉得这是件称得上事的事。)

2

由此事,我不由琢磨开了:孩子的事,有多少其实只是家长的纠结,就像奶奶觉得我冷”?这样的纠结,该不该?

纠结无可厚非,毕竟天下父母心。纠结并非坏事,有时间多留意多思考孩子的事,是有益处的,比方能对一些情况多些敏感和洞察,能梳理出自己的立场和背后的缘由,能沉淀自己的情绪,能做一定的预案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像这次事件,如果没有多轮纠结,也许我的干预态度会粗暴些,也许干预的时间会掐得不准些。

但是,我必须提醒自己,此次的和其他次的纠结中,也许有一些不当:

1.放大了这件事的比重。

6岁小孩每天看10分钟芭比娃娃视频,持续了两三周,这是一整件事。

理性地算算时间,这件事占比实在不大。想想一天里,她经历了多少事,和多少人、多少物发生了联系?即使是像这样几乎每天回家后在做的事,数数都有好几样:看绘本、画画、玩益智类闯关游戏、学英语,还有最近刚刚自己提出来的学数学、猜谜语……哪件事都不比这件事轻小。但是我因为这件事和自己的期待不相契合,放大了这件事。

2.放大了这件事的影响。

简单的一件事,我加上了至少三个大问题:一是性别、价值观;二是学习;三是经济、金钱。有多少事情经得起如此三座大山的推敲?

回望自己的养育路,抬眼看周边的养育故事,发现这样的放大化真是到处都是:什么时候戒掉奶瓶换成吸管杯,什么时候又要把吸管杯换成平常的敞口杯,生怕牙型不好、依赖不当;教不教指读、认字,既怕引导错了路又怕错过了时间点……

虽然平时很反感不做好这件事,毁掉孩子一辈子”之类的论调,但是真面对孩子的事时,我也陷入了这样的逻辑,只是程度上轻微些罢了。6岁小孩的一件事,我想到了她的一生,事后想来也真是自我摇头笑笑。虽说水滴石穿、铁杵磨成针,我们要相信时间的力量,相信坚持的力量,但是两三周离养成习惯真的远着呢,更何况和这件事一起发生的,还有那么多其他事,即使这事真有什么消极作用,肯定也被抵消了不少。

3.放大了两件同类事的差异。

这一点在我这个事件中体现得不明显,但是很常见:比方说在挑选分级阅读书系的时候,纠结用牛津树、红火箭还是RAZ。(与其大花时间纠结,迟迟不开始,还不如任选一套,着手学起,这些都是经典图书,都比较成熟,真的没那么大的差别,如果实在不放心,让孩子自己选就行,如果学有余力、兜里有闲钱,两套补充着来也好。)

这样的放大,如果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尚且属于纠结。但是如果达到一定程度,无疑就是焦虑了。如果纠结还可能是情调,那么焦虑就是灾难。

那么,如何把这样的放大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我似乎是没有这个忧虑的,自信能自然而然控制好。但写文写到这一步,似乎得回答下这个问题。好吧,承接上文的三个放大”,我这次就大”小”到底吧,用一大一小来个简单的回答:做大自己,看小孩子的事。

1.做大自己,即把自己打造得结实些。家长的经历多了、视野大了,需要纠结的事也就少了,会转化为焦虑的事,也就少之又少了。

2.看小孩子的事,即把孩子看待得结实些。孩子不是也不该是长着玻璃心的瓷娃娃,养育的修饰词也许是精心,但不应该是精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