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育儿小知识,点关注,不迷路!
总有人说,上了幼儿园,苦日子”就熬到头了,就轻松了。
当妈的可不这么想,孩子上幼儿园,才是真正提心吊胆的开始。
除了担忧娃的吃喝拉撒、适不适应集体生活、跟小朋友能不能友好相处,最让人担心的是娃会不会欺负人或被欺负”.......朋友家女儿果果,在刚上幼儿园第二天,就和班里一个叫涛涛的小男孩因为抢玩具发生了冲突,被对方推倒在地,手臂上蹭破一点皮。
果果放学回家后,一直哭个不停,还央求妈妈可不可以不去上幼儿园了。
妈妈一听,心想孩子一定是在幼儿园不开心。检查了孩子的身体,发现了伤口,心疼不已。
果果爸爸一看自己的闺女被欺负”,立即上纲上线要找对方家长理论,还不允许果果跟涛涛继续玩。
护子之心,我们每个人都理解,但幼儿园就是孩子们社会化的过程,人际冲突在所难免。
真枪实弹的社交已经开始了,你的孩子准备好了吗?孩子在幼儿园,的确是有可能会存在冲突和意外的。
那面对孩子间的磕磕碰碰,父母应该怎么办呢?
8个小问题
问出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
想要知道宝贝在幼儿园的生活,除了通过监控或老师了解情况,我们还要增强亲子沟通,有技巧地问出宝贝在幼儿园的生活。
放学后路上或车上,孩子晚上入睡前,晚饭后一家人散步的时间,都是进行亲子沟通的绝佳时机。
02、提问需要技巧在问宝贝前,可以先跟孩子分享下自己今天遇到的有趣好玩的事情,然后试着问问他这8个小问题,就能大概了解宝贝在幼儿园的生活:
今天中午吃饭时你和谁坐在一起?
你午餐最喜欢吃的是哪道菜?
你今天上XX课(比如幼儿园开设的外教课)的时候发言了吗?/你今天做了什么工作呀?/ 学到最有趣的东西是什么?学的时候遇到困难了吗?
今天有什么事让你感到很开心/觉得特别有意思的吗?
你在幼儿园里最经常和哪个小朋友一起玩啊?
今天有没有哪个小朋友或者老师帮了你的忙?
今天遇到什么问题是需要爸爸/妈妈帮忙找答案的吗?
你明天想做什么?
是不是真的被欺负?如果从孩子口中问出不太开心或愉快的经历,我们就要进一步了解孩子是不是真的被欺负”了。
什么是欺负呢?
欺负的本质是,欺负者有意给被欺负者制造痛苦,目的是从被欺负者的痛苦中获得快感。这种行为需要大脑发育到一定阶段才具备条件。
因此请大家确信:5岁以前的孩子是不会欺负人的,因为大脑还不具备这个条件。
小年龄孩子所有的冲突,都属于争抢、打架,都是因为一件具体的事情引起的,打架的双方其实都不愉快,被打的当然不愉快,而打人者同样也不愉快。
这里不是想为打人者开脱,打人肯定不对。我们只是想说,一定不要把孩子之间的冲突上升为被欺负了”,因为这样做,长期受害的多半是我们自己的孩子。
为什么呢?
因为专业研究发现,在学校里最容易成为被欺负对象的孩子,往往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总觉得别人要欺负自己。因此他们对同龄之间的普通冲突往往反应过度,而这种过度反应正是那些欺负人的孩子所需要的。
这些孩子为什么会过度反应呢?原因之一,就是在早年身边的大人对此反应过度。
一般在幼儿园,孩子口中所说的被欺负”,就是孩子间的争吵打闹,这在他们的世界中极为正常,即使有时候也会你打我一下,我咬你一口,可要不了多久,就又和好如初了。
我相信,大多数人的童年,都会从下面这几个场景中找到类似的影子。
01、莫名其妙被捉弄亲子观察节目《童言有计》里有一期,几个不相熟的孩子在一个屋子里,一个叫陌陌的小女孩因为被一个叫轩轩的小男孩拽头发仰头大哭。
后来,一个小男孩看到马上嘲笑她动不动就哭”,另一个小男孩看到了也马上跟风,开始嘲笑陌陌。
同样是爱欺负人的轩轩,有一次跟班上的女孩儿发生了一些口角,突然一个正义者”站出来护卫”。
轩轩理所当然成了坏蛋,被几个没有明白前因后果的孩子按到了墙角。
反抗中,一个小孩儿受了伤,轩轩被老师罚坐惩罚椅,被其他小朋友排挤:不跟轩轩玩了,他是大坏蛋。”
03、也许是被语言攻击《幼儿园》纪录片也曾记录下一幕,一个小男孩,手指着邻桌的女孩,用威胁的语气说你不要挨着我坐,听到没有”!
边上另外一个小男孩立马有样学样:我不喜欢跟你对着坐,你听到没有”!
我们都说孩子的世界是最简单也是最单纯的,事实上,在这个小世界里面,也同样有争斗和矛盾。
因此,父母如何面对孩子间的冲突,至关重要。
冷静镇定,疏导孩子的情绪
对于身边发生的事情,孩子的判断依据有两个,一个是自身的感受,另一个是父母的态度。
在幼儿园里,发生一些不顺心、小意外、小挫折,对于每个孩子都是难免的。面对意外和挫折的时候,我们父母首先要学会放松,不能表现出天哪,不得了了,这件事太严重了”。
有一类意外,最容易引起我们的紧张,就是孩子说XXX打我了”,或者甚至接到孩子的时候第一眼看见的是孩子脸上被抓伤了。
这时候,我们都会心疼孩子,也都会感到气愤,甚至想马上去找老师、找对方家长讨回公道。
但是,这个时候就是考验我们的镇定能力的时候。
当然,我们强调的是镇定的态度。不紧张,不代表不重视。
这时候,父母也不应该先入为主的替孩子做出没关系的”这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决定。
我们可以继续问问发生了什么,尤其如果是孩子主动说了,我们当然要积极回应、表示重视。
最好的态度是认真而放松,我们可以不紧不慢地回应:哟,真的呀,打哪儿了,来我给你揉揉;哟,都破了,疼吧,这个XXX也太淘气了吧,怎么使这么大劲啊。
总之在孩子面前,就算遇到再大的事情,我们都应该努力保持镇定、从容和放松。
因为这种处惊不乱的态度,是帮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非常重要的途径。
当然,有些时候,事情确实看上去有点严重,那么我仍然建议大家在孩子面前保持镇定,然后找机会去向幼儿园老师了解情况。
我家跳妞以前从幼儿园回来时,也会说起,谁谁掐我打手了,谁不给我玩玩具了这类的事。
我的做法是,认真地听着,时不时回应说:哦,是吧,真是太讨厌了。”
我也会开玩笑问跳妞,你想把他们怎么办?孩子会说:扔到树上挂着当灯笼,变成鸡腿吃掉。”或者,我脚下有风火轮跑得快,他追不上。”
这种对话,孩子也知道是玩笑,但是挫败的情绪得到了认同,也通过这种玩笑话得到了发泄,孩子就放松多了。
锻炼社交能力放手让孩子解决问题其实,在幼儿园发生冲突,本身就是锻炼孩子社交能力的好时机,家长要教会孩子自我保护,但千万不要盲目介入。
否则你的过度保护,会让孩子永远没办法长大。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小孩能在幼儿园成为人人爱”的社交小达人,不过受欢迎的孩子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哟!
很多人要培养孩子的同伴交往能力,就是带出去和别的小朋友玩呗!带孩子到小区里、游乐园里交朋友,这当然是很好的方法。
其实,孩子除了上幼儿园,跟父母等家人相处时间是最多的,我们可以尝试在日常的亲子交往里引入同伴交往模式。
01、轮流和等待幼儿园里的冲突,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不习惯轮流和等待导致的。在家里,需要轮流和等待的情境也很少,爸爸妈妈可以有意识地去创造一些这样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里也可以创造一些这样的情境,有一段时间我们会和两个宝贝故意排队刷牙,用石头剪刀布”决定谁先刷谁后刷。
这样做还有一个附加的好处,只要一听到我们吆喝排队刷牙啦”就会马上冲过来,不会再拖拖拉拉了。
02、使用社交语言说到社交语言,大家容易想到对不起”、请”、谢谢”这些礼貌用语,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能够用礼貌的方式把自己的社交要求和原因具体地描述出来。
所以在日常和宝贝的交流中,我经常会盘问”孩子,告诉她解释清楚原因妈妈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妈妈,你下来。”
为什么要妈妈下来?”
我要用这个椅子。”
用来干什么?”
关灯。”
用多久?”
两分钟。”
用完可以还给我吗?”
可以。”
那你可以这样说:妈妈,请你把椅子借给我用一下,我要关灯,就用两分钟,用完马上还给你。”
03、理解、预测情绪研究证明,情绪的理解和预测能力是同伴交往当中的一个关键因素,能更好的根据情境解读他人情绪、预测别人的行为的孩子,更受到同伴欢迎。
英国有一项研究发现,3岁可能是获得情绪理解能力的关键年龄。
提高孩子的情绪解读和预测能力,首先咱们别太把孩子当孩子”看,用正常的反应来回应孩子。
其次,可以多跟孩子解释自己的想法。
我家女儿特别爱吃草莓,全家在一起吃,最后只剩下一两颗了,我就会跟孩子解释:爸爸妈妈也非常喜欢吃提子,我们不吃,是想把好吃的留给你吃。”
有时候我还会故意说:只有一颗了,妈妈也喜欢吃,很想把它吃掉,我知道宝宝你也想吃,怎么办呢?”
如果女儿愿意让给我,我也会谢谢她,然后毫不犹豫地吃掉哦!
每一次,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冲突,都是成长的契机。我们完全可以因势利导,借此锻炼他们的冲突解决能力。永远把孩子护在我们的身后,并不是给孩子最好的保护。
而是当有一天,他长大成人之后,我们能确定:他有足够的勇气与力量,面对生活中的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