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越不让他做,他越要做!”,孩子逆反心理强?专家来支招

隔三岔五,我总会听到宝妈群里的妈妈们这样那样的求助:

我家孩子不知道怎么回事,总爱舔酸奶盖儿,我每次让我家晓旭酸奶喝完就扔了,别跟没见过吃的似的,在那里舔盖子,他还不高兴了,专门跑到我面前舔给我看。”

我家孩子太调皮,你不让他玩插座,告诉他很危险,他不但不听,还就给你杠上了,想尽办法去拿着玩。”

我家宝宝听不进去我的话,总是把鞋子穿反,左右不分,天天纠正,天天乱穿,就这小事都把我搞得很无语。”

我们家皮皮最近很叛逆,你不能批评他,你批评他哪件事情做错了,他反而跟你对着干,简直把人肺都气炸了。”

作为父母,我相信对以上的种种场景,都不陌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能遇到孩子这样那样的唱反调行为,无论你如何解释这件事情为什么不能干,干了有什么害处?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但孩子都是充耳不闻,让人头疼万分。

你越是批评他,越是刺激他跟你对着干,想揍他呢,又怕伤了孩子自尊心,但放任孩子这种坏习惯,更是不行,这在孩子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都将是一个毒瘤。

那作为父母,面对孩子的这种行为,该如何是好呢?

万事皆有因,万般皆是果,孩子之所以出现以上种种,跟父母唱反调,对着干的行为,都是因为孩子的逆反心理作祟。

什么是逆反心理呢?

一说起逆反心理,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因为人的一生中,每个年龄阶段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逆反心理,当然年幼的孩子也一样。

逆反心理在心理学上又叫控制心理, 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的《心理学大词典》认为,逆反心理是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所表现出的强烈抵触情绪。

用通俗的方式就是,越不被允许,他们越要去做,总是按照你要求的反方向做事的一种心理状态。

每个孩子都希望能讨人喜欢,那为什么他们总是不愿意听父母的,反而对着干呢?产生这种逆反心理的原因有哪些呢?

01思维模式的不同

父母与孩子的思维模式可以说是天差地别,父母判断事物的正确与否是受社会因素决定的,即社会对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或者个人修养的标准来做出评判。

而孩子的天性是想到什么做什么,他们做事的准则就是我喜欢什么,我就做什么,他们还处于自我意识很强的阶段,还没把自己当作一个社会人,更不会在乎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

就比如,孩子舔冰激凌或者酸奶盖的时候,他们不会想到这种行为会让周围人觉得不太能接受,亦或者也有人做出如群里妈妈说的那样的评价,就跟没见过吃的似的,在那里舔酸奶盖”,他们之所以做出如此行为,可能仅仅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方式很有趣,他们喜欢,所以他们就做了,仅此而已。

但孩子作为社会的一份子,迟早要融入社会这个大环境,要接受社会对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或者个人修养的品评,因此他们要学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什么早起后要叠被子,不叠的话等睡觉时直接钻进去不是更好吗?为什么不同的场合着装不同,只要穿的舒服漂亮就行了,何必还要规定着装呢?这在我们成人看来在自然不过的事情,孩子不一定觉得理所当然,因为这不符合他们的天性。

对于一些随和的孩子,你要求他们按照你的方式做,他们也就做了,而对于一些自我人格和独立意识很强的孩子,他们更喜欢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做事情,当我们成人教他们服从我们的要求时,冲突就会发生。而这往往会被认为是由于孩子叛逆或者不听话造成的,其实这只是因为大人与小孩的日常习惯、思维方式不一样而已。

02无意识的错误运用禁果效应”

何为禁果效应?

禁果效应也指亚当与夏娃效应”,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要得到手的一种逆反心理。

在心理学中,禁果效应存在的心理学依据是,被禁止的事物,对人们具有更大的诱惑力,也更能促进和强化人们接近的欲望。生活中常说的吊胃口、”卖关子,就是利用了对方的期待心理,增强了一探究竟的神秘感。

孩子天生就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禁果效应在孩子的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举个我身边的例子,朋友夏利告诉我,她们家4岁的宝宝最近对家里的饮水机简直情有独钟,总是趁她不注意就跑去按饮水机的按钮,还睁着无辜的大眼睛问:妈妈,为什么按上面这个按钮放出的水很烫,下面这个按钮放出的水很冰呢?,每次把她吓个半死,她都不厌其烦的告诉孩子,这个饮水机里流出的开水会烫伤她的,让孩子别靠近这个饮水机,但她越这么说,孩子越是对这个饮水机充满了无限好奇,没办法,她和家人一合计,干脆把这饮水机束之高阁了。

面对这种情况,很多父母往往就会抱怨,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让他不要玩那个东西,很危险,还偏偏要玩。

其实,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父母所谓的逆反心理,只是我们家长在无意识间强化并错误运用了禁果效应”,从而引起了孩子对危险物品更强烈的好奇心而已。

因此,不要过度强调引起孩子好奇心的危险事物,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孩子对危险事物的好奇,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03过度关注孩子的错误行为

你越关注什么,什么问题就会越多,就比如上文中,群里妈妈说,我家宝宝也听不进去我的话,总是把鞋子穿反,左右不分,天天纠正,天天乱穿。”

其实,这就是因为妈妈过多的关注事物的表象,即孩子总是左右不分,把鞋子穿错,也总是浮于表面的纠正孩子穿错鞋子的毛病,但她却忽略了问题的本质。

如果她把注意力集中孩子为什么总是穿错鞋子,比如,是不是因为孩子感统失调?或者孩子因为父母的疏忽,这样做仅仅是为了获得父母的关注?我想这个问题,很快就能迎刃而解,而不是让妈妈陷入孩子和自己唱反调”的逆反心理思维中,束手无策。

当然,对于一些孩子所犯得小错误,有的家长反映往往有些过激,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翻牛奶,有的家长一看,就是一顿训斥,这也导致孩子在下一次喝牛奶时出于紧张,害怕家长训斥,从而再一次打翻牛奶,这恐怕不是家长愿意看到的。其实,一般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大人也不必大惊小怪,过多指责,孩子打翻牛奶,自己心里也会有愧疚感,这时,聪明的家长,只要给孩子说,没关系,我们一起把它收拾了吧。”,这即缓解了孩子内心的愧疚感,也提高了孩子自己动手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意识,何乐而不为呢。

04受到父母的批评,因而产生的报复心理

有的父母性格急躁,孩子做错了一点儿什么事情,立马就会出声指责,而遇到性格倔强的孩子,甚至就会发生争吵,但天下间,父母与孩子的争吵没有赢家,只有亲子关系的重重隔阂。

争吵的双方都是失败者,即使家长出发点是为孩子好,而孩子也最终停止了顶嘴,但孩子依然可能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或者不尊重。他们会自我怀疑,觉得自己不够好,并担心父母不再爱自己了,从而经常暗地里想方设法进行报复性的对着干,这就造成了,父母说东,他说西,父母让他做这个,他做那个的逆反行为。

逆反心理产生的结果,往往会给父母和孩子带来无尽的苦恼,对父母来说,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总是对着干!”;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过激反应,或者训斥,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极为不利的,那么,如何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呢?

首先,换位思考

因为孩子的思维习惯和我们不同,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要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形成好的教养,避免冲突,家长需要做到换位思考,耐心的引导孩子孩子,而不是直接告诉孩子,你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你这种做法会惹人讨厌,”你这是很没教养的表现等等。

对于年龄尚小的孩子,你即使这般说,他也是似懂非懂,不知所云。

对于年龄稍大的孩子,他的潜意识,可能就会觉得,”我怎么又错了?,”惹人讨厌,怎么了,我就喜欢这么做,”怎么做才是有教养?因而反应也就会变得强烈。

聪明的家长,要尽量避免这样对孩子说,或者批评孩子,家长应该从行为上,带着孩子,给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当家里人都遵照这个规则来做的时候,孩子自然而然,也就会跟着一起做起来,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在孩子做到的时候,可以小小的表扬一番。

其次,正面巧用禁果效应

禁果效应就是以孩子的好奇心做诱因,孩子可能对大千世界各种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其中包括,美好的、安全的事物,当然,也可能是充满危险性的事物,所以,好奇心用在好的方面,就会提升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探索新奇事物的创造力,当然,用在危险的方面,可能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说,禁果效应是把双刃剑,我们要尽量避免禁果效应的带来不好的影响,而巧用禁果效应带给孩子们的意想不到的好的效果。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茶杯扣在茶盘里,孩子们对它毫不感兴趣,但是如果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对孩子说,不要乱动杯子。孩子的好奇心就会被激发,忍不住打开杯子看一看,如果杯子下面竟然放有水果或者糖块,那么孩子的兴趣更会大增,会把每个杯子都揭开仔细研究一番。

这个实验告诉父母,巧妙运用禁果效应,可以充分调动孩子的正面积极性。

再举个例子,闺蜜的儿子对乐高一点都不感兴趣,但闺蜜想着乐高既可以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又能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想尽办法想让儿子喜欢上乐高,但是他儿子始终无动于衷,一天,闺蜜告诉儿子,不许动桌子上面的盒子,盒子里是超级飞侠乐迪给他送来的神秘礼物,因为他知道超级飞侠是儿子最爱看的动画片,他总想着有一天乐迪也能给他送来一份神秘的快递,果不其然,他儿子一听妈妈这么说,立马对那个盒子充满了好奇,趁着闺蜜不注意,拿来就拆开了,嘴里还高兴的欢呼:哇,超级飞侠的神秘礼物,我真的太喜欢了。然后,就一个人在那里竟然玩得还特别起劲,完全看不出来,之前是一个拒绝乐高玩具的孩子。

再次,淡化孩子错误行为,强化正面行为

著名心理学家李瑾梅教授,做客一期节目表示,犯错了,大吼大叫这叫行为强化,小孩子听不懂,但是大人的这种表现就会强化了孩子的印象,于是再出现这种情况他还会这样子乱做。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当孩子做错了,装作没看见,不以为然,当他做对的时候使劲的夸他。

而在孩子做对的时候,使劲儿夸他,也叫做正面强化孩子的行为,让他记住这样做就会受到家长的夸奖,而小孩子当然也非常喜欢父母对他的行为或者话语做出夸奖,这样,孩子下一次就会为了得到家长的好评而做出正确的行为。

因此,父母面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要淡化处理,正确行为要积极鼓励。

最后,用行动取代批评,尊重孩子

很多家长认为,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及时的批评指正,这是为了孩子好,他下次才不会犯相同的错误,但这对孩子来说,却是父母的对其不尊重、不认同,从而产生挫败感,甚至进一步怀疑自己,这就很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从而对着干,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父母应尽量避免批评孩子,而是用行动取代不合时宜的语言,比如,写错了一个汉字,父母不要直接说,欸,你怎么又写错了,不是这样写的,这么简单的字都写不对。而是用温和的行动,在旁边写下正确的汉字,然后,对孩子说,”我记得这个字是这样写的,你看对吗?”,当孩子看到正确的写法,也就明白了自己犯的错误,面对父母温和的对待,因而很容易就接受了错误,从而改正错误。

总之,面对孩子的逆反心理,对着干的行为,父母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然后根据背后的原因,做出相应的反应,这样才能从根源上解决孩子逆反心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