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白老师,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如果当你遇到很难缠的问题的时候你是怎么解决的?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轻松破解千奇百怪的行为!只要你用对方法,再难的问题都能搞定。
几乎每个小孩都会有许多令大人感到难缠的行为。比如,容易跟陌生人走,要不到东西就大哭大闹,喜欢指挥大人做事 ,不愿和别人分享等,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只要用对方法,你就能轻松搞定小孩千奇百怪的行为。
了解小孩的恋物行为,正确解读行为背后的密码
豆豆是一个4岁半的小男孩,从小到大,他从来都没有离开过他襁褓时用过的那条旧包被。家中衣柜里摆满了亲朋好友送给他的各式各样的毛巾被、拼花夹被和小毛毯,妈妈也极尽"哄劝利诱”之能事,让豆豆放下那条已经脏破不堪的小包被,但是,尝试过好多次 ,最终还是遭到了豆豆近乎拼命地反对。豆豆不论是到爷爷奶奶家,还是到叔叔婶婶家,甚至是跟着爸爸妈妈到外地旅行,这条旧包被一直都是他第一 重要的物件。
有时候,他甚至只有把它紧紧地抱在怀里,甚至用嘴撕咬着 ,才能安然入睡。如果有一天,豆发现他最爱的包被不在身边,他一定会顿时变得烦躁不安、哭闹不休,即使已经上床了,也会迟迟不肯入睡。面对儿子的这个奇怪行为,妈妈显得很无奈。就在前不久,妈妈还以讲卫生为由,直接把豆豆的小包被给丢到了垃圾站。后来,豆为了这件事整整哭了一天。
妈妈搞不懂,除了这条包被以外,儿子似乎没有对任何其他的人和事表现得如此依恋。他也似乎很难适应新环境,遇事总退缩。让妈妈担心的是,过几年,豆豆就要上小学了,如何才能融入新的群体中去呢?
安全感
豆豆的例子绝非个别,在儿童的世界里,为什么会有恋物行为呢?儿童的恋物行为有轻有重,大多数是因为儿童心里需要无法得到满足而引起的。
1.依恋
亲子之间存在着一种依恋,小孩会依恋一直照顾他的人,而这个依恋对象通常是妈妈。小孩对大人的依恋出来能保护他们不受外界环境中有害因素的影响。比如,小孩对妈妈的依恋,可以使他不会因独自一人而磕破弄破;也能让他在害怕时,从妈妈那里找到安全感。但是,很多父母由于平时工作忙,小孩无法从他们那里找到安全感,得到依恋。
于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小孩便会转移注意力:既然不能时时刻刻"恋人”, 那只能转而"恋物”。也就是说,当小孩在需要依恋妈妈而得不到满足时,他们便会把某些物件作为妈妈的象征或是替代品,从而获得安慰。
2.对皮肤和身体接触
一只假母猴是由金属丝组成的金属母猴”,另一只是由柔软毛巾组成的布母猴”。结果发现小猴子与布母猴产生了依恋关系,而金属母猴却没有得到小猴子的依恋。
由此看来,动物也需要舒适的身体接触,动物也有"皮肤饥渴” 。动物如此,人也亦然,尤其是处于婴幼儿阶段的小孩,更存在着这种身体接触的需要。在舒适的身体接触中,小孩的感知觉不仅能得到发展,更重要的是,他们还能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放松。所以,小孩所"恋”之物是那些比较柔软的东西,也就不足为猗了。
这么看来,当小孩无法从大人那里得到满足和愉快时,大人的替代品便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小孩的需求,而且也能帮助小孩稳定情绪,让小孩感到安全和快乐。更进一步说,这种依恋的替代也能使小孩产生自信、学会自控,从而拥有更好的情绪适应能力。
既然小孩的恋物行为是由其心理需要无法得到满足而引起的,那么,作为大人,又该如何预防或逐步戒除小孩的恋物行为呢?下面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1 )不要羞辱、打骂和歧视。
当小孩已经有恋物行为时,大人要懂得尊重小孩的感受,而羞辱、打骂,甚至歧视小孩,这样并不能改变他们的恋物行为,反而会伤害小孩的自尊心,给他们带来耻辱感和负罪感。
(2)审视方式。
留意是否满足了小孩对爱的需求,是否满足了小孩内在发展的需求。平时要多拥抱小孩,多抚摸小孩的背部和头顶,以解其皮肤饥饿”。要注意,你的拥抱应该是日常的、无条件的,就算小孩做错了事感到不安,也要及时拥抱他,不要等小孩画了一幅好画或是弹了一首好曲时再去拥抱他。那些经常与大人拥抱的小孩,绝不会将小包或是玩具熊视为他的精神保险带”。
(3)分散注意力。
比如,如果小孩迷恋绒布熊,那么就要减少他与绒布熊接触的机会,而且要准备一些更 具吸引力的玩具或其他物品来逐步分散小孩的注意力。
( 4)不强制制止。
在大人的高压下,虽说小孩表面上会减少这样的行为,但是在小孩的内心世界里,强烈的恋物欲望与大人的压力会形成更加激烈的冲突,一旦有机会 ,小孩的恋物行为就反弹,甚至更为严重。
(5)满足情感需要。
大人要多和小孩身体接触,多亲吻, 拥抱, 多和人交往, 多接触大自然。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孩在婴幼儿时期得到的满足越多,小孩长大后就会越自信越乐观,所以要借助于对小孩恋物的分析看其情感需求满足度。此外,要适当减少小孩的独处时间,因为小孩在一个人的时候,最有可能需要依恋物的陪伴。
睡觉前,要用舒缓的音乐使他获得平静及心灵的安抚,从而减少对特定物品的依恋。平时多带小孩去户外活动,开阔眼界。性格开朗了, 对物品的依恋自然也会减少。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如果你家的孩子也有这种情况,那宝爸宝妈们要注意了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