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莎莎的儿子上幼儿园中班,学校里新开设的英语兴趣班,老师建议家长每天能给孩子念一些英语绘本以便在亲子阅读中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莎莎因为自小英语就不好,发音带着很重的家乡口音。特别苦恼,她和我说,有人告诉她,她这样的发音坚决不能给宝宝说英语,否则孩子以后会和她一样说不标准。但是她真的是很想给宝宝念绘本,日常也想给孩子重复一些学过的句型。可每次一顾虑到发音的问题,就硬生生又给咽了回去。
其实在我的育儿群里,有这样顾虑的妈妈占了一定的比例。
而我认识的另外一个妈妈则大胆得多,她发音很不标准。但是她每天都带着孩子阅读,也给孩子大量的音频磨耳朵。她经常自豪地说,我儿子发音就比我标准得多。她一边教孩子一边自己充电改变自己的发音。2年下来我发现,不仅他儿子的口音没有被她影响到,她自己的发音也上了几个台阶。
所以说,妈妈的口音究竟是不是孩子练习语言决定性的因素呢?很负责任地回答你:不是!而且语言学习需要有效的输入,任何与现实割裂的学习都是低效而艰难的。
如果一个人告诉你,英语发音不标准千万不要和娃作日常英语交流。那么只有这样两种可能性:要么真不懂,要么坏!
经常听一些妈妈说起,因为担心自己发音不标准,从来不在给娃英语启蒙时开口,所有的亲子阅读都依赖点读笔或扫码音频代劳。因为他们顽固地认为妈妈的口音决定了孩子一辈子的口音,不愿意冒这个耽误孩子的风险。其实有这样的观点只是因为没有弄懂原理。
还有一种情况便是煞有介事地支持上述理论并诱导。聚焦在英音,美音的差异上让许多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的妈妈深感焦虑。这可真的就是坏!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英音,美音的差异可以难倒很大一部分人,有许多人在学习的时候两种发音就没有区分得太清楚。这问题一被扩大,自然是成了极大的障碍。
其实事实上,要想让人学不好英语,最简单直接的方式便是尽一切可能阻止其开口。停留于书面的读写,终究不会有质的飞跃。
哑巴英语形成的因素有许多,但是其中最关键的一个点就是不开口。不开口则耳朵也是不灵敏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本是一种交互立体的呈现,只取其中的基础部分而忽略其他则上限值已被最大程度压缩。
也许有人会说,那比如那些有很重方言口音的人,普通话说不标准,因为其耳濡目染的都是浓重的家乡话。再比如菲律宾人,日本人的英语表述就带着强烈的国家口音。这不就是因为从入门起就被不正确的发音引领导致的吗?
这话对了一大半,但是,千万不要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便是:我上段提到的人群中,就没有人是发音标准的吗?毫无疑问当然有!而且还不在少数!那为什么同样是被错误发音引导,最后的结果却截然不同呢?这才是我们需要去剖析的。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则实验:让发音不准的人听大量的标准音。其结果是,那些人完全听不出来区别在哪里?反复听也没有丝毫的改变。而换一个方法,让同样的一批人听不同地方的发音和标准音的对比,他们很轻易就听出了区别。这才最终达到了纠正发音的目的。
耳朵不灵敏的时候,嘴巴就只能是摆设,听再多的标准音,由于本身没有环境,所以原声中的大量细节会被直接忽略掉。他们根本无法辨别出差异。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有许多人聋哑人并不是因为先天又聋又哑,而是耳朵听不见才丧失了语言的能力。没有灵敏的耳朵,就不会有纯正的发音。
所以,想让孩子学好英语,家庭启蒙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在标准音磨耳朵的基础上与孩子进行浸润式的日常交流。
比方说,对小小孩来说,你让他记住:Mind your step是注意不要摔跤的意思不如在他走路走台阶的时候来上一句。肢体语言是这个世界上最直达心灵深处的语言,这个时候与有声语言一结合,秒懂!
我们的孩子理解中文不就是这样的吗?学中文的时候,在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妈妈会畏首畏尾不敢开口吗?怎么换作英文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呢?语言终究是工具,标准到能上BBC播音也不过是锦上添花,而我们的第一目的首先是学会和理解运用,否则其他一切都是空谈。
喜欢纠结英音和美音的完美主义人群,对自己要求就好。发音这件事虽然重要,但本末倒置就得不偿失了。更何况,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人还不完全相同,但是并不影响他们互相之间的交流。这才是根本。
看完这篇讲解,聪明如你想必一定知道怎么在培养双语宝宝上使力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