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棍棒教育”没有用!只有别人家的父母,才会有别人家的孩子

妈妈在孩子成年以后,还试图以自己的价值观来左右孩子。

大多数孩子成年以后,妈妈就会变成年近半百的中年妇女,不再年轻。岁月会在妈妈的脸上印刻出深深的印记,从褶皱沟壑间能看到妈妈照顾孩子长大成人的不易和伟大。

我相信大多数妈妈和孩子之间的母子情深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母子情深,并不意味着孩子就要因此对于妈妈言听计从。两代人之间,不管父母有多开明,孩子有多懂事,沟通和理解的壁垒始终是存在的。

在父母眼里,孩子总是长不大,任性而顽皮;但是在孩子眼里,父母有何尝不是粗暴易怒,自始至终秉持着很多错误观点和想法,想让孩子囫囵吞下,容不得半点质疑和争辩呢?

很多父母都说孩子犟,其实很多父母比孩子更犟。

孩子,从小到大,从咿呀学语到情窦初开的花季雨季,对于世界、人生和生活,都是一个逐渐认知和理解的过程。但很多父母根本没有那个耐心,他们认为只要是孩子和自己的意见相左就意味着不听话、不服从,甚至是不懂事。

而在很多急功近利、脾气暴躁的父母心中,对于不听话、不服从和不懂事的孩子,可以打服。

不都说棍棒底下出孝子”吗?对于普通家庭的父母来说,什么素质教育、情商教育都有点麻烦,也显得过于高端不沾染烟火气息。可是棍棒教育就很轻松省事。

不就是个打吗?因为这样的错误观点,很多孩子在年少时期都没少挨打。

但是最为糟糕的是,有些父母不但喜欢提着棍棒,狠狠地教训和自己意见相左的孩子,还喜欢冲到孩子房间里抓起孩子认为珍贵的东西大肆摔砸。这样的行为,对于孩子的认知和心理都是一种蛮不讲理的摧残。

家庭教育,不是不择手段,更不是不择手段地破坏孩子的认知,树立家长的威信就能做好。

当你在说别人家的孩子时,请先成为别人家的父母。

别人家的孩子,在父母的眼里永远是最好的。

别人家的孩子既懂事又勤快,学习特别好。这些话在大多数父母的嘴里,就演变成:别人家的孩子就是比自己家的好。有时候听这些父母痛心疾首、羡慕不已地唠唠叨叨,简直恨不得将自己家的孩子给换掉。

这样行吗?这是家庭教育的正确态度吗?显然不是!

当然了,大多数父母教育孩子的心态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样的心态可以理解。我相信那些时常在嘴里念叨着别人家孩子”的父母们,说这些话的目的无非是激励自己的孩子,想着让自己的孩子多努点力,变得和别人家的孩子一样好。

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十全十美?

我相信父母们明知道说起别人家孩子”,自己孩子不愿意听,还非要时常说起这些话,无非是想用激将法来让自己孩子奋起直追,拥有别人家孩子的全部优点,不要总是呆在自己家里自怨自艾,甚至是自暴自弃。

这样的激将法有用吗?很遗憾,根本没用。很多父母根本不懂,也不去了解孩子心里的想法究竟是怎样。那么使用诸如别人家孩子”这样的激将法,对于孩子们来说根本没用。实际上,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当自己的父母拿别人家的孩子和他进行比较时,他只会认为这是一种不信任。

你以为孩子们听到父母经常挂在嘴边别人家孩子”的励志鸡汤,就会心领神会,尽力拼搏吗?错了!大多数孩子都会充满叛逆情绪,心中满是抱怨和不屑。

当你在说别人家的孩子时,你有没有做到像别人的父母那样?

有些父母整天抱怨自己孩子玩手机,但是自己的手机却是时刻不离;有些父母不许孩子玩电脑,自己却每天熬夜打游戏;还有些父母批评孩子爱说谎,自己的嘴里却很少有实话。

实际上,每个孩子的身后都站着一对父母,作为成年人我们不能只看到别人家孩子的优点,还要注意到别人家父母的努力和付出。

我有个大学同学好久未见了,有一次去他家里做客,刚到他家,他那个5岁的儿子就很快引起了我的注意。那个孩子很特别,和其他5岁的孩子完全不同,因为在我和他爸爸谈话的时候,他始终抱着一本地理图册看得津津有味。

这孩子在读书时的专注和兴趣,是我在其他同龄孩子之间很少看到的,即便我和她的父母就在旁边聊天说笑,似乎也并未对他造成多大影响。

这确实很反常,因为像5岁左右的孩子,他们感兴趣应该是动画片和玩具,或是手机和平板电脑,但是在那天下午,我同学家的5岁孩子却始终抱着地理图册看了一下午,这难免让人有些细思极恐。

在孩子看书的时候,作为父母你在干什么?

当然作为老同学我很清楚,这个孩子喜欢读书,完全是一种家庭的熏陶和教育。我这同学夫妻两个,本来就是爱书之人,在他们家里有一个大大的书房,在整个家里面不管坐在哪里,在触手可及的地方,都是书。

通过交谈我了解到,在他们的孩子才1岁时,父母就开始陪着孩子读绘本,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父母给孩子读的书也不断更新和提高;甚至在孩子3岁的时候,他们就开始给孩子讲解历史和哲学。

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里,一家三口到了晚上最大的爱好,就是坐在沙发上一起看书。

所以,当你一直在抱怨自己的孩子不爱读书,别人家的孩子却书不离手的时候,你应该反省和审视一下自己,在孩子看书的时候,作为父母你在干什么?

孩子的行为表现,永远是父母和家庭教育的直观反映。

你是怎样,你的孩子就是怎样。如果你从来都不看一本书,你的孩子怎么会喜欢看?如果父母整天抱着手机,你怎能要求孩子不玩手机?

孩子的教育问题,往往都折射出家庭的问题和父母的问题。

很多家庭的教育矛盾,都源于父母的错误认识。大多数父母总觉得自己的孩子可以更好,就总是抱怨孩子不够努力。正是基于这样的心理,有些父母就会企图用别人家孩子”的励志鸡汤来鼓舞和刺激自己的孩子更加努力,这完全是一种病态和不健康的心理!

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对于孩子和父母都是如此。

教育孩子不能急功近利,不苛责也不苛求,看到孩子努力的过程就该欣慰,看到努力的结果就该满足,或许这样,父母和孩子都会变得更快乐。

就算是最优秀的孩子,也不可能完美,作为父母哪怕你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你也不能要求孩子具备全世界所有的优点,这是不可能的,而且父母自己也做不到。

对于父母来说,如果你希望自己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一样勤奋,那么我们自己,首先要变得和别人家的父母一样,信任自己的孩子,包容自己的孩子,更要接纳自己的孩子。

优秀的孩子不是天生的,正因为有别人家的父母,才能造就别人家的孩子。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无法选择自己的孩子,孩子同样也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因此从孩子出生的那一秒起,父母就应该给予孩子爱和包容,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鼓励他、支持他,而不是抱怨孩子和忽视孩子。

也许终其一生,即便我们和孩子再努力,也无法拥有像别人家那样的金钱、荣誉和地位,那么作为父母的我们尚且做不到的事情,为什么非要勉强孩子去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