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母亲的我,深感教育孩子的不易。
现在提倡低声教育,不吼不叫,要时刻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不然会留下阴影,老母亲们只能说一句,我太难了。
新闻动不动就曝出,谁谁家的孩子因为不给看电视就跳楼,谁谁家孩子因为手机被夺,离家出走,一直刺激着家长们敏感的神经。
当初我们那一辈时,大人是想打就打,想骂就骂,一样也过来了,现在的孩子得连一句重话都说不得。
直到我看了一期李玫瑾教授做客《圆桌派》,她提到,教育孩子小时候要斗勇,长大后要斗智,我瞬间有些思路了。
小时候的斗勇是为了让孩子懂规矩,有规则意识,对他是一种保护;长大后斗智是因为孩子大了,听不了唠叨话了。
为什么是小时候斗勇,长大后斗智?李玫瑾教授说:尊敬是建立在畏惧之上的,孩子若不怕你,是不会尊敬你的。”
斗勇是为了让孩子有敬畏心,有了敬畏心,他就不会闯下连父母都收拾不了的大祸,更加不会轻易伤害自己,这是一种及时的保护。
因为孩子小时候的个性是随心所欲的,做事凭心情,不会像大人一样考虑会有什么后果。就容易闯祸。
例如把邻居家的玻璃砸了,把谁家孩子又打哭了,喜欢跑马路上去,如果只是讲道理,你需要很长时间来规范,但不一定所有家长都有这个耐心。
所以,该打的时候还是要打,但是这个打不是真的打,而是虚张声势地打,他就知道你的底线了。
因此斗勇不是惩罚为目的,而是让孩子有敬畏心,他下次就不敢造次了。
到了青春期后,就不能斗勇了,否则孩子会更加叛逆。
李玫瑾教授曾说:六岁之前,父母的唠叨和话语都是黄金,十二岁之后,父母的话语就是垃圾。”
所以,长大后的教育父母不能继续以前的命令式教育,而是有商有量地教育,把孩子当成大人,尊重他,他才会尊重你。
很多孩子都是青春期时,父母没掌握好分寸,导致关系一度紧张,很大部分原因就教育方式没转变。
没用智慧取胜,就容易硬碰硬。
所以,长大后要跟孩子斗智。
小时候建立规则就是斗勇斗勇并不是指以打骂为主,而是以建立规则为主,从小就要让孩子知道你的底线,他才不会轻易触犯。
李玫瑾教授曾经提到过一个例子,在《今日说法》中有一个14岁的孩子,为了威胁母亲,服毒自杀。
本来14岁的孩子哪里懂死亡的意义,是因为从小他母亲给他的爱是无限制的,导致了今天这步。
再如一个10岁孩子因为不给看电视就跳楼,自尊心的脆弱也是因为从小爸妈的骄纵,没有给他立规矩,导致他动不动就威胁父母。
所以,小时候一定要给孩子立规则,例如绝对不能说脏话,绝对不能打人,绝对不能跑马路上玩耍等,让他知道你的底线后,如果他触犯了,你可以打,因为你提前告诉了他你的底线。
因此,斗勇就是给孩子立规矩,建规则,克制他的任性。
长大后斗智就是商量、给面子李玫瑾教授说过,你说话的语气决定孩子对你的态度。
长大的孩子有了自己的主意,有是非观,你以前的命令语气他已经听了十几年了,不想再听了,你再说就是唐僧念经了。
所以,语气要变,把以前的命令语气改为商量的语气,这是对孩子的尊重,你尊重他,他才会尊重你。
例如孩子看电视,你不能再说我限你5分钟内把电视关掉,不然就干嘛干嘛,那他百分百不关。你应该说,你已经看了一个小时了,你要继续看也可以,但是你的作业就完不成了,决定权在你。
后者的话让孩子更舒服,有一定自制力的他会认真考虑你的建议。
而且孩子犯错了,不要在大庭广之下批评他,应该在无人的角落提醒他,你照顾他的面子,他自然就照顾你的面子。
不要逼着他承认错误,他知道就好,承认错误已属不易,更别说写保证书,说不定他就对你不客气。
所以,长大后的斗智以孩子的自尊心为主,有章法地教育。
叶圣陶曾说过:教学有法,亦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育孩子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小时候斗勇,进入青春期后斗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