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跌倒了,扶不扶?隐藏着科学育儿的自我效能

孩子跌倒了,家长应该马上跑过去抱起来,还是让孩子自己站起来?

这个问题就像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直让大家争执不休,没有定论。有时,一个家庭里,都会有两种观念。有的长辈一看到孩子跌倒了,会毫不犹豫地冲过去哄孩子,有的呢,就会在旁边严厉斥责,跌倒了不许哭,自己爬起来。

那么针对这个现象,谁能给出一个更科学的答案呢?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岳晓东结合他自身经验写了一本亲子教育书,《写好孩子的人生脚本》,在书中,提出了一个观念——自我效能。

一、什么是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指一个人在特定情景中从事某种行为并取得预期结果的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指个体对自己,对自我有关能力的感觉。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

二、扶不扶孩子和自我效能有什么关系

很多小猫小狗一出生,在妈妈旁边打几个滚,马上就会行走和奔跑了。而人类却和这些动物不同,我们的孩子一般要等到一岁左右才会走路,在此之前,他可能要经历很多次摔跟头的经历。我们现在想象,在一个场景中,一个孩子摔跤了,他的妈妈马上去扶他和他自己起来的区别是什么?

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人的性格形成是不断强化的结果。人的习惯行为因正强化而不断加强,因负强化而不断削弱。所以,人欲塑造自己的某种性格特点(如坚忍不拔、胸襟开阔等),就必须在生活中不断为自己的性格塑造提供正强化的机会和条件。

在扶不扶孩子这件事情上,家长扶了孩子,孩子当然以后也能学会走路,但是对他在遇到挫折时的体验就不同。如果是孩子自己站起来的,哪怕孩子身上受了伤,手上沾了灰,只要你仔细观察,一定能看到孩子脸上除了委屈和受伤的表情,一定还有为自己站起来感到骄傲。因为他体验到了战胜挫折的成就感。当孩子下次摔倒时,他的第一反应就会告诉自己,上次我是自己爬起来的,这一次我也可以自己爬起来,我是个小勇士。在这样的正强化心理下,就能不断锻炼孩子战胜挫折的勇气。

换言之,因为孩子以前有过战胜困难的成功体验,所以当他再次陷入困境时,他会自觉不自觉地抱有必胜的信念,还要争取成功一回。而一旦他经受住了失败的考验,他就不再畏惧失败的到来。

很不幸,我们有时候会看到一些读初中高中的孩子,因为一点点小事就选择了自杀。我们在唏嘘这么年轻的生命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么大的孩子,竟然禁不起这么小的一次打击。其实这真的不能怨孩子,因为可能从小,这个孩子就没有遇到过挫折,也没有成功战胜挫折的经验,当他跌倒的时候,是家长把他抱起来的,当他学习或者生活各方面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的时候,都是家长帮他处理的。突然有那么一次,没有人能帮他解决问题,再小的挫折都能将这个孩子击垮。

正如李玫瑾老师说的,给孩子适当的挫折教育。当孩子跌倒了,我们就陪在孩子身边,让他试一试先自己爬起来。从小,就给孩子自我效能的土壤,这样长大以后他才能独自面对风雨。

三、让孩子自我效能,家长需要做什么

我们建议,孩子跌倒了,尽量锻炼孩子自己站起来,但是这并不是说以后孩子的事情,家长就可以袖手旁观了。正如前文所讲的那样,人类作为高等生物,有别于其他物种。从孩子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大大小小的挫折会有很多。遇到挫折时,孩子自然会产生负性情绪及认知偏差。长此以往,孩子就会丧失战胜困难的勇气及寻找方法的意愿,形成习得无助感。所以,家长要陪伴在孩子身边,当孩子遇到挫折时,给孩子科学的指引。

在这里,岳晓东博士给出了三个建议:

岳博士建议1:引导孩子学会接纳并释放负性情绪

面对挫折,家长要引导孩子认识到:挫折是人生的必修课,释放负性情绪也是人生的修炼。脑科学研究认为,当强大的负性情绪出现时,大脑皮层的理性思维会受到严重的抑制。由此看来,只有把负性情绪合理释放了,有效的思考才可以启动,我们通常说的通常达理”,就是这个意思。

岳博士建议2:引导孩子学会梳理问题的成因

面对挫折,家长要引导孩子从中找出失败的原因,并培养对目标达成的信念。同时,家长还要引导孩子在挫败中寻找个人的闪光点、积极的行为表现以树立信心。

岳博士建议3:引导孩子学会受挫时寻找应对策略

面对挫败,家长要引导孩子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并付诸行动。在这当中,家长还要注意强化孩子在化解挫折中的正面效应,以最大限度地磨炼孩子的毅力。

自我效能”是不断强化的结果!希望你能让孩子从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开始训练,不断塑造出战胜挫折的勇气与信心,相信这比直接扶起他要有意义地多!